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631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docx

汉中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2015-2020)》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1.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

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3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

2015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75.6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5%。

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31.1%,较“十一五”增加14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25.1亿元,较2010年增长78.6%;中药材种植户超过21万户,药农户均收入5.3万元,比“十一五”增加1.2万元。

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43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70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75万亩,采收面积15万亩。

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5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29家。

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3.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015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34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5亿元,年均增长25.5%。

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7家,12个剂型、42条生产线通过GMP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331个,中药保护品种4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7家。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15.2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10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14种、品种37个。

2015年实现销售额约41亿元,利税10.3亿元。

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ISO9001认证。

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13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生产的双烯醇酮、黄体酮产品被陕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得欧洲COS认证。

4.中药产业体系逐渐完善,产业链不断壮大

至“十二五”末,中药产业完成投资20.1亿元,完成建设项目54项。

建成1个国家级药源基地,154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中药加工企业达34个,新建生产线4个;拥有中药产业科技服务或研发机构21个。

申报或获授权的中药产业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4项中药产业化研发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6个县开展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获得相关数据和资料。

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中药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天麻产业链、杜仲产业链、山茱萸产业链和西洋参产业链;此外,银杏、附子、黄姜等产业链初具规模。

5.中药产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十二五”中,大力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新产品,建成汉中中药信息网、中药产业服务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

拥有省政府批准立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15个,从事医药研发的科研事业机构6个。

建成8个主要中草药品种专业合作社,8个中药材集散地,培育中药材经营专业经纪人60多人。

专业合作社、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经营经纪人队伍初具规模,中药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中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兄弟地市和汉中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现在产业发展意识不强,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统一,产业政策缺乏可持续性;中药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低;科技研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现代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引导资金匮乏,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创新滞后;野生中药材资源采挖严重,良种匮乏等。

以上五方面因素,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市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在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紧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养老健康等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中药材生产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种植规模稳中有增,精深加工规模壮大,产销渠道畅通的中药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品牌战略,以“汉八味”中药材优势为依托,建设国内外知名的中药药源基地,使中药产业成为我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之一。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形成“汉药”发展优势与特色。

2.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促进。

树立中药产业发展理念,强化产量与质量并重意识;优化中药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与优势,发展壮大加工集群,加快销售体系的完善和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种植、加工和销售协调发展。

3.树立品牌建设战略。

以科技为先导、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品牌为战略,推进“一县一品三层次”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建名优特产品,实施汉药品牌发展战略。

4.强化创新与创业意识。

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立足中药产业创业,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建立产业风险防控机制,开拓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坚持中药产业创新发展,以建设生态中药产业强市为目标,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产区特色,实施“一县一品”建设工程,形成种植规模适度、中药加工壮大、品牌质量有竞争、营销网络畅通的良好格局;形成汉药品质鲜明、国内优势明显,国际有产品影响的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态势。

创新中药产业发展模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依托优势产区和社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开创中药加工和大健康服务新局面;创新中药产业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中药模式,打造电子商务流通业态,建设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促进市场培育与服务体系完善。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我市中药产业“双百”战略(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百亿元中药材加工基地),积极推进“二园一中心”建设(中药产业园、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汉中中药仓储物流中心),培育壮大市县两级中药材集散地建设,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建立汉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促进我市中药产业的中高速增长,把汉中中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新兴产业支柱之一。

“十三五”期间,重点稳固汉中天麻、元胡、附子等汉八味中药材区域优势基地地位,重点建设8种濒危稀缺品种和20种大宗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

到2020年,草本菌类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万亩,木本药林采收面积23万亩,药材总产量28万吨;全市中药材种植产值增长率高于农业种植产值增长率的1~2个百分点,中药材加工业产值增长率高于工业平均产值增长率的2~3个百分点;全市中药产业产值比2015年增长2.1倍,达到156亿元,年均增速为16%。

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40.6亿元,年均增速为10%,中药加工业产值达115.5亿元,年均增速为18%。

(五)中药产业发展布局

1.中药材种植业布局

围绕“8优势+1稀缺+1大宗”的中药材品种建设区域优势基地。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与科学规划的原则,实现层次化、规模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

(1)优势主流品种100万亩

天麻20万亩,宁强、略阳等;延胡索(元胡)12万亩,城固、南郑、勉县等;山茱萸(枣皮)15万亩,佛坪、洋县等;乌头(附子)10万亩,南郑、城固等;猪苓8万亩,略阳、留坝等;杜仲20万亩,略阳、勉县等;银杏20万亩,略阳、洋县等;西洋参0.5万亩,留坝、勉县等布局发展。

(2)稀缺潜力品种20万亩

白及8万亩,留坝、汉台、南郑、略阳等;重楼4万亩,镇巴、佛坪、留坝、略阳、宁强等;细辛2万亩,宁强,洋县、佛坪、镇巴等;油牡丹6-10万亩,汉台、城固、勉县、西乡等;珠子参0.5万亩,留坝、佛坪、镇巴等;石斛0.2万亩,洋县、汉台等;九节菖蒲0.1万亩,留坝、佛坪等;太白贝母0.1万亩,留坝、洋县等;林麝养殖基地,洋县、留坝等布局发展。

(3)大宗品种30~35万亩

黄精5万亩,略阳、宁强、留坝等;厚朴5万亩,洋县、城固、南郑;连翅(青翅)3万亩,西乡、镇巴、宁强;五味子4万亩,佛坪、留坝、镇巴等;黄姜5万亩,城固、西乡、勉县等;娑罗子5万亩,留坝、汉台、勉县等;大黄1万亩,镇巴、西乡,宁强;五倍子1万亩:

城固、西乡,洋县等布局发展。

此外,各县(区)根据适生性和市场需求预测,布局种植:

党参、葛根、淫羊藿、秦艽、天南星、远志、黄芩、金银花、丹参、紫苏、柴胡、茯苓、木瓜、板蓝根、苦参、牛蒡、虎杖等。

(4)优势产区基地与品牌认证建设

重点塑造“汉中天麻、汉中元胡、汉中附子”等汉药名牌;重点部署陕西白云制药-城固元胡基地建设与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宁强-华细辛、洋县-厚朴、镇巴县-大黄、略阳-黄精、南郑-汉中附子等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与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佳仕森集团-留坝西洋参种植瓶颈制约技术攻关与基地建设;步长集团-略阳黄精、杜仲、猪苓药源基地建设,城固县振华-黄姜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留坝江口合作社、南郑县秦巴臻宝公司-白及规范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汉台、城固-油用牡丹种植专业合作基地建设等。

重点扶持白及、重楼、珠子参、九节菖蒲等人工种植示范基地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中药材加工业布局

依托县(区)现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利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机遇,开展加工集群基地与营销网络建设,发展壮大4大中药产业加工集群。

优势中成药产品生产集群:

以汉中经济开发区、城固三和循环经济园区、洋县有机产业园、略阳食品医药园区、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形成产品生产集群,依托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汉中天然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汉中永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形成年产天麻、山茱萸、杜仲、附子等原料药的中药片剂2.5亿片、胶囊2亿粒、软胶囊1.5亿粒、丸剂0.2万吨等系列产品、中药配方颗粒0.5万吨生产集群。

中药饮片加工集群:

依托汉台及各县工业园区,形成以陕西广泰和药业、陕南医药集团、陕西隆力公司、陕西华克生物医药公司、汉中汉医圣草公司、陕西白云制药、大秦岭中草药科技产业园、陕西天谷天翔药业、略阳向阳药业、略阳华瑞杜仲公司、洋县佛缘公司、西乡大华医药公司、留坝县佳仕森、南郑神龙药业等骨干企业中药饮片加工集群,实现年加工35%以上我市生产的中药材原料;重点培育3~5个加工中药材320种以上的饮片生产与配送企业,其中年产500~1000吨饮片的企业2~3个,年产5000吨以上饮片的企业1~2个。

中药提取物及中间体制备集群:

一是鼓励保健品生产骨干企业开展中药提取物前制备工程,形成制备与利用模式的企业发展格局;二是培育和开拓中药提取物及中间体制备产品国内外市场。

以城固振华-薯蓣皂素和“双烯醇”产品集聚区,略阳食品医药工业园开展杜仲胶、杜仲籽油等产品集群,以汉中天然谷、陕西白云制药、神龙药业、志建药业等开展中药提取物与利用、中药颗粒配方生产集群。

培育1~2个中药颗粒配方制备企业,1~2个猪苓多糖提取物制备及医用品生产企业,1~2个牡丹油生产企业等。

根据企业发展布局和出口前景,开展天麻素和天麻多糖、西洋参叶多糖、猪苓多糖、杜仲胶、杜仲籽油、杜仲叶绿原酸、银杏黄酮、葛根黄酮、元胡生物碱、乌头碱、厚朴酚、蓣薯皂素、七叶皂苷、金银花绿原酸、淫羊藿苷、虎杖苷、牡丹籽油等中药提取物生产与利用,培育外销集群。

中药保健品生产与研发集群:

形成以汉王药业研发生产天麻、山茱萸、西洋参、杜仲等品种的系列保健品中心,留坝主产区企业开展西洋参系列保健品生产集聚区,略阳食品医药工业园研发生杜仲、银杏、天麻、黄精等品种的系列保健品中心,佛坪主产区的山茱萸系列保健品研发生产中心,洋县志建药业银杏系列保健品生产、汉中未来生物科技的天麻、山茱萸系列保健品生产基地等;以汉中天然谷、陕西白云制药、陕西锦泰、天谷天翔药业、神龙药业、汉中汉医圣草、百圣生物等集团为主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

中药材集散地及仓储物流中心建设:

以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一定规模的中药材集散地,完善已有的8个主产地品种的中药材集散地建设,扩建或新建勉县周家山-陕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洋县物流园区、留坝县中药材战略储备中心、略阳中药材材仓储与集散中心、城固县中药材集散中心、宁强燕子砭农产品集散中心、镇巴大黄主产区集散地、陕南中药材精选加工贮备配送基地等。

重点建设汉中褒河物流园区现代中药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双百”战略,积极推进“二园一中心”集成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与服务体系建设等。

发展20项万亩种植规模中药材品种,培育15项2~3万亩种植规模品种,10项5万亩种植规模品种,5项10万亩以上种植规模中药材品种。

培育3~5个年产值1亿元、2~3个年产值5亿元和1~2个年产值10亿元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合作社或生产企业;重点培育3~5个国内知名品牌,3~5个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中药饮片和超亿元的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

(一)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创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实现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目标。

各县(区)根据重点发展“8项优势主流品种、1项稀缺潜力品种、1项大宗道地品种”的“汉药”布局建议,选择适生品种合理布局,使中药农业向种植集群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稳固优势主流中药材生产水平与规模,发展中药材市场新兴紧俏品种,培育稀缺潜力中药材品种,布局区域适生大宗中药材品种;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中药材生产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到2020年草本菌类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万亩,木本药林采收面积23万亩,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以上,建设200个以上的中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实现年产中药材28万吨,产值40.6亿元。

专栏1 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专项

  1.100万亩品牌药源基地建设。

稳固汉中天麻、元胡、附子、猪苓、枣皮、杜仲、银杏等主流品种种植规模和优势。

2.20万亩稀缺潜力品种基地建设。

发展白及、重楼、细辛、石斛、西洋参、珠子参、九节菖蒲、太白贝母等种植基地建设,培育林麝人工养殖基地等。

3.30万亩大宗道地品种。

布局黄精、厚朴、黄姜、五味子、连翅、大黄、天南星、娑罗子、党参、秦艽等大宗品种20余项种植基地。

4.特色基地建设。

开展汉中元胡、留坝西洋参、洋县厚朴、略阳银杏、宁强细辛、镇巴大黄、汉中黄精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或有机认证建设。

5.濒危稀有品种保护。

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基础上,鼓励区域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开展原生境保护和迁地保护,建立省(市)级野生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1-2个。

原生境保护药用物种150种以上,迁地保护药用物种300种以上。

实现原始基因保护、监测与信息服务。

6.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略阳-卵果天麻、密环菌、猪苓,留坝-西洋参、乌天麻、白及,城固-元胡、黄姜、五倍子,南郑-附子,洋县-厚朴,宁强-华细辛、天麻,佛坪-山茱萸,勉县-重楼、天麻,西乡、镇巴-大黄,汉台-油牡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7.重点研究课题。

重点开展西洋参、白及、元胡等重茬复种技术研究与技术示范,开展西洋参、珠子参、九节菖蒲、太白贝母等林下半野生抚育种植、人工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重楼种子促萌发技术研究、白及人工种子直播成苗技术研究与推广;中药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等。

(二)百亿元中药加工基地建设

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注重中药材生产的上游技术和规模,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下游工程。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壮大4大中药产业加工集群,促进产业链延伸,实现中药产业百亿元加工基地建设目标。

依托我市中药生产骨干企业、省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联盟,推进创新驱动中药产业发展。

严格执行中药材规范生产和中医药生产GMP标准,强化质量与品牌意识。

发挥中药产业加工集群优势,重点开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研制、中成药和保健品生产、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注重培育和引导市场消费,提高产品附加值。

注重做强主流中药材品种天麻、杜仲、山茱萸、西洋参、黄姜等中药产业链,壮大优势品种银杏、附子、元胡、猪苓、厚朴等中药产业链,培育市场需求品种白及、葛根、黄精、油用牡丹等中药产业链,引导绿色循环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链延伸,实现中药资源综合利用。

专栏2 中药产业加工发展专项

1.做强天麻产业链。

开展天麻无硫加工、天麻保鲜技术研究,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制备,天麻高端饮片、超微粉、天麻含片等产品生产;强力定眩片、益脑心胶囊、强力定眩胶囊、鲜天麻脐囊等中成药的生产与市场拓展,新产品与新剂型研发;实现天麻全产业年均产值20-30亿元。

2.做强山茱萸产业链。

开展山茱萸饮片加工、山茱萸籽的综合利用,系列山茱萸干红等保健品研发,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脾丸等系列中成药的生产,肾炎消胶囊等新产品与新剂型研发。

实现山茱萸全产业年均产值5-8亿元。

3.做强西洋参产业链。

开展西洋参高端饮片加工,仿生态保鲜,超微粉含片生产,西洋参果酒、金斛酒、西洋参茶等保健品研究与生产,西洋参叶多糖制备与利用,新产品、新制剂的研发;实现西洋参全产业年均产值8-10亿元。

4.做强黄姜产业链。

开展薯蓣皂素清洁化生产,双烯醇中间体开发与生产、国内外市场拓展;实现黄姜全产业年均产值7-10亿元。

5.壮大杜仲、银杏产业链。

开展杜仲高端饮片加工与海外市场拓展,杜仲胶、杜仲籽油、杜仲绿原酸、银杏黄酮的制备生产,开拓杜仲茶、银杏茶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银杏露饮料与食品的研制,杜仲复方柔通丹软胶囊等新产品、新制剂的研发与生产;实现杜仲、银杏全产业年均产值10-15亿元。

6.引导附子、猪苓、元胡、葛根、黄精、白及、牡丹油产业链建设。

重点开展附子毒性饮片生产,猪苓多糖、葛根淀粉与黄酮等提取与制备,牡丹籽油的生产装备与产品研发,白及美容与化妆品研发等。

实现年均产值15-20亿元。

7.注重中医药养老健康服务产业链建设。

以“汉方”和“古方”为基础,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与科技转化,坚持中药提取物制备与利用的发展模式,开展保健研发和生产,维生素D应用与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研发与应用。

重点培育3-5个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中药饮片、超亿元的中药提取物与保健品专业化生产企业。

实现该产业节点年均产值25-30亿元。

8.绿色循环产业链建设。

开展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化生产;培育2-3种中药兽药和生物农药研发产品,3-5种中药饲料添加剂;实施中药材生产加工的副产品、药渣、滤液等综合利用与治理。

9. 专利申报。

挖掘传统中药优势,加强研发项目资助,开展新产品、新剂型、新技术研发,形成20-30项中药生产专利。

10. 解决市场准入瓶颈。

开展天麻、西洋参、山茱萸等毒理学研究与成果宣传,争取在2020年前进入我国食品资源目录。

(三)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和贸易业态,建立健全中药产业服务体系,打造互联网+中药发展模式。

依托区域产区优势,培育壮大中药材经营专业经纪人队伍和集散地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产销网络,建立汉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重点建设汉中中药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中心。

搭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集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市中药材仓储、营销、流通有序发展。

专栏3 中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

1.中药材经营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

在各县(区)选拔和培养60-80名中药材经营与销售的专业经纪人队伍。

2.中药材集散地建设。

立足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一定规模的中药材集散地,完善已有的8个主产地品种的中药材集散地建设,扩建或新建勉县周家山-陕南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洋县物流园区、留坝县中药材战略储备中心、略阳中药材材仓储与集散中心、城固县中药材集散中心、宁强燕子砭农产品集散中心、镇巴大黄主产区集散地、陕南中药材精选加工贮备配送基地等。

3.区域中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在县(区)中药网络、电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健全我市现代中药区域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规范体系运行。

  4.中药仓储物流中心建设。

以政策优惠与项目扶持的方式,支持和引导汉中现代中药仓储物流中心建设。

  5.专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相关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新建一批专业研究所(如元胡研究所、汉中汉医圣草中药研究院、油用牡丹研究所等),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联盟、中药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中药行业商会(协会);开展研发创新、科技服务与生产指导,发挥行业组织在政策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构建我市中药产业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发布与共享、市场供需与风险预警功能。

(四)中药产业园和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一是促进中药产业园集群基地建设,二是发展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建设,带动我市中药大健康消费与服务快速增长。

在加强现有工业园区、食品与医药园区、循环经济园区等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企业进注园区,促成较为集中的中药产业集群基地,形成3~5个产值1亿元以上的规模加工基地,凸现集群效应和产业优势。

利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机遇,结合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养生的社会需求,推进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建设,打造现代中药健康服务、中药养生、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消费与服务平台。

按照生态观光农林业模式,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等投资主体建设中医药养生设施和健康养生体验馆,营建中药生态旅游园和中医药文化园等,集成“中药材资源-产品-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服务-旅游休闲-生态文明”为一体的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园,建设3~5个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

专栏4 中药产业园、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建设专项

1.中药产业园集群基地建设。

完善已有的8个相关中药产业园,新建2-3个产业园(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陕西旗欣药业有限公司,陕南中草药农业园-汉中陕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城固),引导中药材仓储、加工与深加工,制药与销售等企业入园,形成中药产业园集群基地。

2.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建设。

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县(区)建设3-5个现代中药健康养生庄园;其中1000亩规模的3-4个,5000亩规模的1-2个。

现代中药健康服务与中药养生旅游平台建设内容包括种植观光园、互动体验馆、药膳园、休闲养生园、中医药文化园等。

3.打造中医药文明与文化长廊。

利用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集音视频、展板、实物、产品等形式,打造中医药文明与文化长廊,营造汉中中药资源、中医药文明与中药文化宣传与旅游新态势。

四、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和相关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产业意识

建立“中药产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责任,落实规划任务;组成专家委员会和行业协会,指导产业规划的执行;出台《汉中市中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促进我市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市场-生产-加工-销售”中药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采集与数据统计渠道畅通,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