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651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docx

历史第一轮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单元概览

西周

秦汉

隋唐宋元

明清

内容

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是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时期,秦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包括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________________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________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________、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内容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________________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________________、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

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

[微点拨]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________________上的矛盾。

2.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

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

5.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易错提醒]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

(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帝位世袭制。

(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

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藩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而没有任何实权。

(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整个封建社会。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

1.目的: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图示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周王通过分封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主题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地图探史——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意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

探究 该示意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哪些特点?

2.史料探史——周王与诸侯、诸侯之间的关系

史料 周王室通过军事殖民方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探究 据史料,归纳周王室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

诸侯之间有何关系?

3.归纳总结——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主题二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图片证史——血缘关系是宗法制的纽带

2.图示解史——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解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3.重点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4.归纳总结——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

“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高考题组

1.(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2015·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模拟题组

4.(2015·衡阳三模)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

5.(2015·大连质检)“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

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

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

”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6.(2016·锦州一模)“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该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B.战国时期七国仍不敢称王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答案解析

排查基础知识

一、1.王位世袭制 2.神秘

二、王族 交纳贡赋 建立武装

三、1.土地继承 3.嫡长子继承制 4.

(1)相对 5.统治集团

细讲核心考点

主题一 1.该图反映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从布局上看,王族占据战略要地,是分封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2.

(1)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2)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精练高考模拟

1.A2.D 3.A 4.A5.D6.D 

【课后反思】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

1.政治上:

秦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

2.经济上:

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

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二、形成

1.中央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称“始皇帝”,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

设丞相、________________、太尉,丞相之下设诸卿。

2.地方政治制度

(1)郡:

中央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行政长官为________。

(2)县:

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行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法律:

秦始皇颁布秦律。

(2)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________。

(3)文化:

统一文字,以________思想为统治思想。

(4)工程:

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

[微点拨]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制度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三、影响

1.积极影响

(1)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消极影响:

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

[图示总结]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5.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1.史料证史——秦朝皇帝制度的开创

史料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论从史出 史料主要说明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的特点。

2.图片探史——秦朝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探究 上图反映了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有何突出特点?

3.归纳总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贡献

(1)政治: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2)经济: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中央集权制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3)文化:

中央集权制下的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4)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史料探史——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趋势

史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探究 分析史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5.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

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高考题组

1.(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2.(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2013·全国Ⅰ高考)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模拟题组

4.(2015·益阳一模)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5.(2015·泰州二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6.(2015·南京三模)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解析

排查基础知识

二、1.

(2)御史大夫 2.

(1)郡守 3.

(2)车轨 (3)法家

细讲核心考点

2.

(1)反映了秦朝在中央建立起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通过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突出反映了以皇权为中心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实现了高度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同时也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4.

(1)统治阶级在西周时期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2)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精练高考模拟

1.A 2.C 3.C 4.A5.B 6.C

【课后反思】

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时期

概况

西汉

长期郡国并存,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__”,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________掌控

元朝

地方实行________________。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微点拨]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二、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

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4.宋:

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

设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的本质却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实行察举制,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________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元:

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②____________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

[概念阐释] “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1.汉武帝时形成“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4.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在地方上州直属中央,知州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5.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6.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采取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7.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

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主题一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地图证史——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论从史出 图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图②秦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③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元实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史料探史——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史料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探究 史料中反映宋代州、县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3.归纳总结——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主题二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创举

1.图示构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2.史料探史——趋向公平公正的科举制

史料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探究 据以上史料,归纳科举制有哪些特点?

3.重点讲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