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122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0、卵石的形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教材分析

本课以卵石为研究对象,认识地球表面物质形态的运动和变化。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认识流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变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重难点

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烧杯(水)、镊子、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头

2.教师准备:

课件,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察:

师:

老师带来了河流上游和下游的岩石,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溜,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2.生描述后师讲述:

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想一想,它为什么叫做卵石?

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二.分析资料了解事实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

《卵石的形成》。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知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卵石?

学生交流。

那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河岸去走一番,看看不同环境下岩石有什么特点?

(自学p36页上面的图,回答下面问题:

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分布有什么规律?

河道中不同的地方岩石分布得这么有规律,你想探究什么问题呢?

4、生观看上游环境图“——猜测、交流。

5、师小结:

河道中的卵石是从河道上游的高山上来的,通过长时间的搬运、磨圆而形成的。

6、猜想一下:

那高山上的岩石又是怎样变成碎石的呢?

7、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

好好的山体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

山上土壤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

水结冰地壳运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

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其他(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师:

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会引起山体松动。

(1)讨论交流:

热胀冷缩为什么会使岩石滚落呢?

(2)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实验)

(3)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

自己设计实验,你想怎么做,想想这些材料相当于自然界的什么?

(水——冷空气,酒精灯——阳光)

小组讨论,交流

(4)实验验证。

(学生自己动手,组长分配任务,注意实验事项。

(5)汇报交流:

交流实验记录表。

师:

实验说明了什么?

(气温对岩石起作用)

(6)师小结:

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7)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气温、冰劈、根劈】。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你现在能说说河流上游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吗?

过渡:

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

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讨论

师引导小结:

(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

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板书搬运地球引力流水力量】。

师:

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及相当于生活中的什么?

我们选择的岩石有什么要求?

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安全)

(4)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实验记录卡,实验说明了什么?

(6)小结:

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2、形成结论

(1)师: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板书磨圆冲刷磨擦碰撞】

(4)在短时间内自然界岩石会不会形成卵石?

【长年累月】

四、拓展讨论

1、问:

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论一论,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变成什么样呢?

五、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

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

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引导学生描述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六、课后延伸:

水的搬运作用对自然生态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我们应如何预防?

水的搬运作用还会造成水土流失,预防和消除这种危害的办法是植树造林.

 

一、自主学习

1、出示卵石实物:

:

你见过这种石头吗?

在哪里见过?

2、自学提示

(1)为什么叫它“卵石”?

(2)河道上、中、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水流速度怎样?

(3)卵石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

它有什么特点?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推测:

河滩上的卵石是从哪些来的?

二、探究展示。

1、聚焦问题:

河滩上的卵石是从哪些来的?

2、出示探究学案:

(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

(1)河流上游的棱角分明的石块是哪里来的?

(2)高山上的演示怎样来到河流上游的?

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

3、分组合作进行实验

4、分组展示、互动研讨

三、反馈测评

1、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不懂的,那些需要注意的?

2、拓展深化: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滚落到河道里是不是就变成了呢?

由这些石块到卵石还要经过哪些变化?

3、达标测评:

(1)河道上、中、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上游的棱角分明的石块是哪里来的?

怎样做实验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解释或推想。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怎样研究问题。

A、山体松动:

B、山体裂缝:

C、树根胀裂:

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教学反思: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0、卵石的形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实验课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水的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

教学准备

实验需要的玻璃瓶、水、小砖块

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自学思考。

1、出示图片:

2、自学提示:

(1)上游的岩石怎样来到下游的?

(2)河流上、中、下游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猜想质疑:

河流上流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

二、探究展示。

1、聚焦问题:

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2、出示探究学案:

(1)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

(2)与实验前的砖块比较,有什么发现?

(3)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3、分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4、分组展示、互动研讨:

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不懂的?

三、反馈测评。

1、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3、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实验注意:

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实验方法:

把有棱角的碎砖块放在有水的瓶子中,不停摇晃后,砖块棱角会磨圆。

下游的卵石是河道上游的石块在河水冲刷磨圆搬运到下游的。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教学反思: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1、溶洞的形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实验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卵石的形成》一课的基础上,以溶洞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的形成进行推测。

3、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重点、难点

溶洞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1、滴管、稀盐酸、石灰石等。

2、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及PPT课件。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自学思考。

1、视频引入:

观看的过程中一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学提示,并把现象在小黑板上展示。

2、出示自学提示:

(1)溶洞内有哪些现象?

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石柱各有什么特点?

(2)由这些现象,你想研究那些问题?

(3)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什么关系?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质疑提问:

溶洞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究展示。

1、聚焦问题:

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分组讨论:

如何研究?

(2)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探究的内容

溶洞的形成

探究的方法

把酸性水滴在石灰岩上

把中性水滴在石灰岩上

把碱性水滴在石灰岩上

观察到的现象

发现的秘密

2、出示探究学案:

(1)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3、分组合作

4、分组展示、互动研讨。

三、反馈测评。

1、巩固提升:

通过学习,你认为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拓展深化:

3、达标测评:

(1)研究溶洞的形成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2)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不断滴落的水珠、

悬垂在洞顶的钟乳石、

由地而生的石笋、

池水沉积形成的石花、

连接天地的石柱

 

含有石灰岩的山中,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石灰岩裂缝里,石灰岩会溶解在酸性雨水中,天长日久裂缝变大形成溶洞。

 

课后反思: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1、溶洞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卵石的形成》一课的基础上,以溶洞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认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弄清溶洞形成的原因。

重难点

根据实验进行推测溶洞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溶洞的各类资料。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反思

一、自学思考。

1、出示有关溶洞内景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2、自学提示:

(1)溶洞内钟乳石有什么特点?

在溶洞内的那个部位?

(2)溶洞内石笋有什么特点?

在溶洞内的那个部位?

(3)由他们的长短不齐我们想到什么?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质疑提问:

溶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探究展示。

1、聚焦问题:

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出示探究学案: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三、反馈测评。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3、达标测评:

钟乳石(石笋)是怎样形成的?

 

 

人用管子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会逐渐变浑浊,(出现白色物质),继续向水中吹气,浑浊的水又会慢慢变清。

 

自然界中的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酸性雨水的侵蚀,溶解在水中,这种水从溶洞顶部向下滴落的过程中,会产生乳白色的沉淀物留在溶洞顶部,日积月累形成钟乳石(滴落在洞底,日积月累不断向上堆积形成了石笋)。

 

教学反思: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2、升高的河床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前两课通过卵石和溶洞和形成,使学生了解了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本课以阅读黄河的资料为教学的开端,逐步深入,应用对比实验水土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利用和破坏,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巨大改变作用,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

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自学思考。

1、出示黄河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他途径见过黄河吗?

能说说你了解的黄河吗?

2、自学提示:

(1)看了课本中的资料,你能发现什么?

(2)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3)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质疑提问:

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下来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探究展示。

1、猜想:

黄土高原上的泥沙怎样来到河流中的?

2、出示探究学案:

(1)实验中应该准备哪些器材?

如何操作?

(2)观察各有什么现象产生?

(3)水、土、植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分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整理。

4、分组展示、互动研讨:

由上面的实验推测:

河床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5、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

(1)黄河的泥沙这么多的原因是什么?

(2)治理黄河的方法有哪些?

(3)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三、反馈测评。

1、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我们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3、水土流失实验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河床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地上河的形成:

 

有草坪的土坡:

流下比较清的水;没有草坪的土坡:

流下大量泥沙的浑水。

自然因素:

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

人为因素:

过度开发、毁林毁草。

治理黄河的方法有:

(1)对黄土高原进行综合治理,植树造林,合理放牧,修建梯田。

(2)黄河沿岸可以加高堤坝,种植防护林,开通河道

原因可能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植被曾经遭到破坏性砍伐和过度放牧,导致土层裸露,被雨水冲刷沉积到河道中。

教学反思: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3沙尘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教材在这里为学生安排了三个层面的探究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认识沙尘暴产生的条件、原因,明白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自学思考。

1、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

有哪些现象?

(出示沙尘暴图片)

2、阅读P45资料,完成自学提示:

(1)什么叫沙尘暴天气?

(2)形成沙尘暴天气需要哪些条件?

在这些条件中,那些与人类活动有关?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质疑提问:

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

二、探究展示。

1、聚焦问题:

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2、阅读书上P46的资料。

出示探究学案:

(1)根据资料如何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2)从绘制的曲线图引曲线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分组合作进行绘制整理、讨论、记录。

4、分组展示、互动研讨:

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5、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三、反馈测评。

1、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取得了哪些收获?

2、形成沙尘暴天气需要哪些条件?

在这些条件中,那些与人类活动有关?

3、面对沙尘暴现象日益频繁的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沙尘暴形成基本条件有丰富的沙源、强风作用等。

 

地面沙漠中的沙尘在强风的作用下,吹卷到天空,并被带到其他地方,就形成了沙尘暴天气。

 

教学反思: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4、唐山地震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地震是地球上常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就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

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

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

难点:

地震时如何产生的?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自学思考。

1、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出示视频)

2、阅读P48资料,出示自学提示:

(1)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2)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

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4、质疑提问:

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探究展示。

1、猜想:

如何设计实验研究?

2、出示探究学案:

(1)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2)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实验说明了什么?

3、分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4、看P49的小资料,分组展示、互动研讨:

地震是如何产生的?

5、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三、反馈测评。

1、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

2、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3、进行一次课堂演习:

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

 

地震发生后时地面震动、建筑物倒塌、地面出现裂缝、扭曲等现象;这些现象说明地表发生了撕裂、扭曲、升降等变化。

 

地壳内部的物质是不停运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地表内的岩层承受不住推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弯曲、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巨大的震动,地面就感觉到地震。

 

 

黄岗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导学案集体备课活页

学科:

科学年级:

六年级主备人:

曾元华执教人:

学习内容

14、唐山地震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教材分析

地震是地球上常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防护等,本课就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3.、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难点:

地震发生时如何防护。

教学准备

地震发生时逃生、防护等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预设

我的思考

一、学习的证防护知识

1、交流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防护?

2、学生组内交流、组间互动。

3、小结防护的正确方法

二、模拟情境、演练逃生。

1、多媒体创造地震情境,学习正确避震方法

2、演练

3、评价

4、游戏(PPT课件:

不同场景选择不同避震方法)。

三、拓展延伸

当地震发生时,在一楼和三楼的学生应该怎么办?

 

当地震发生时,一楼的学生双手护头迅速跑到操场的开阔地带;三楼的学生迅速躲到桌子底下,待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