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224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 一 教师版.docx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训练卷一教师版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物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总计50分)

1.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旅游消遣。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些藻类大量地减少的方法是

A.大量引入吃浮游藻类的鱼B.大量地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大量地引入肉食性鱼类(如鲈鱼)D.除去肉食性鱼类(有选择地捕捞)

【答案】A

【解析】当捕食者数量增加时,可直接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

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绿藻大量减少,可引入吃浮游藻类的鱼;大量地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会导致浮游藻类大量增加;大量地引入肉食性鱼类(如鲈鱼),会使植食性鱼类减少,导致浮游藻类大量增加;除去肉食性鱼类,可使植食性鱼类增加,进而导致绿藻减少,但见效较慢。

选A。

2.由绿色植物、兔、鼠、鹰等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

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

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A正确;图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鹰和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B错误;根据食物链分析,若鹰的数量升高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鼠的数量减少也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C正确;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即图中鹰的积累量最大,D正确。

3.有人想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是否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

A.可以,因为这个系统会平衡

B.可以,因为用鼠喂水貂,所损失的能量可通过用水貂喂鼠收回来

C.不可以,因为食物中大部分能量都丢失了

D.不可以,因为不能用食肉动物喂养食肉动物

【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食物中大部分能量都丢失了,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4.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甲、乙、丙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图中的箭头只能表示物质的传递,不能表示能量的流动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答案】B

【解析】丙属于分解者,而食物链中不含分解者,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丙表示分解者,B正确;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C错误;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20%是相对与食物链中两个相邻的营养级来说的,而图中丙为分解者,D错误。

5.土壤内含有松散的颗粒,有利于微生物和小动物的生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既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B.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丰富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一般较高

D.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供给绿色植物利用

【答案】D

【解析】A.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既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有分解者,A正确;B.土壤中分解者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从而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丰富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土壤中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能被微生物利用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利用,D错误。

6.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田鼠同化的能最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其中①被转化成热能,②指未被利用的能量,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田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②+③+④

B.田鼠与其天敌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田鼠天敌粪便中的能量应有一部分属于②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②③

【答案】A

【解析】任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呼吸消耗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用于田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②+③+④,A正确;田鼠与其天敌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④/(②+③+④)×

100%”,B错误;田鼠天敌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流向分解者的那部分能量,而不是暂时未被利用的②,C错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①②③,D错。

7.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II、III、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一Ⅳ生物的数量一定逐渐减少

B.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

I→II→III→Ⅳ

C.E1只能是太阳能

D.E2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

【答案】D

【解析】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I一Ⅳ生物的数量不一定逐渐减少,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并不只形成一条食物链,A、B错误;E1通常是太阳能,若为人工生态系统,还可表示人工输入的能量,C错误;E2为I、II、III、IV呼吸散失的热能,D正确。

8.某农场面积为l40hm2,其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

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

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

第二次捕获280只,其中两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物种丰度下降

C.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B

【解析】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群落的丰富度与该群落物种数目成正比,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使得种群密度下降,B错误;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利用公式100∶x=2∶280,得x=14000只140只/hm2,进而计算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正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

9.图1中的a、b、c和图2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Ⅰ中a、b、c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Ⅱ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Ⅰ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

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

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

【答案】C

【解析】按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能量流动方向为c→a→b,A错误;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之比约为1∶1,不符合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丙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图2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甲、乙、丙、丁四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

10.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级能量流动分析图解(单位:

千卡/公顷·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1.37%

B.总同化量的利用包括净同化量、呼吸量、未食未利用的量三部分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成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表中可知为20810千卡/公顷·年

D.通过措施减少经济生物的Pn和呼吸量,可以增加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答案】A

【解析】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383÷3368×100%≈

11.37%,A正确;总同化量的利用包括呼吸量、未食未利用的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共四部分,B错误;表中没有给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故不能确定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成的有机物的能量,C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

1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本图是2条食物链

B.A和C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转化的

C.B分解A、D、E时利用了它们同化的全部能量、

D.E在食物链中最高是第三营养级

【答案】C

【解析】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共有2条,即A→D→E和A→E,A正确;C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为生产者,它们之间碳流动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碳流动的形式是二氧化碳,B正确;B分解A、D、E时利用了它们少量的能量,C错误;E在食物链A→D→E中营养级最高,是第3营养级,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12.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果蚁排泄物中的蛋白酶属于蛋白质

B.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D.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的形式传递给真菌

【答案】D

【解析】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A正确;落叶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B正确;果蚁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都能够分解有机物,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C正确;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落叶,D错误。

13.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桑基鱼塘”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并实现物质循环

C.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

【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地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A正确;桑基鱼塘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正确;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死后的遗体都会流向分解者,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级,D正确。

1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属于Z2

B.图中Z、Y1、Y2、Y3过程表示通过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

C.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能量流向分解者

D.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己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4kJ能量,生产者最少应有12000kJ能量才能维持该种群的稳定

【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即属于图中的Z1,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图中Z、Y1、Y2、Y3过程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B正确;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C错误;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若初次捕获60只已经标记,再次捕获20只中有标记的4只,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60×20)÷4=300只,且每只个体平均体重4kg,则初级消费者为300×4=1200kg,至少消耗按20%传递,因此生产者最少应有1200÷20%=6000kg,D错误。

15.如图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表示某种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

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错误;乙2以乙1为食,所以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丙是分解者,但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蚯蚓能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正确;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所以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温室效应,D错。

1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

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

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其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A.声和光属于物理信息、动物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和椿象被杀死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A对;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无法适应环境,B对;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对;D.信息传递方向是双向的,D错。

17.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

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的传递是由一个(种)生物发出信息,另一个(种)生物接受信息

【答案】D

【解析】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是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因此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A正确;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B正确;C.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

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D错误。

18.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正确;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这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错误;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这是人们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具体事例的体现,D正确。

19.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池塘被倾倒了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幸存植物种子能够更迅速的萌发

D.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答案】B

【解析】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20.下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兔种群与植物种群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B.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C.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保证生态系统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失衡

【答案】D

【解析】当兔数量增多,导致植物减少,从而使兔数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兔的数量、植物的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B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兔的数量、植物的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因此该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失衡,D错误。

21.假设牧草固定的能量为2.0×108kJ,牛羊同化的总能量为3.6×107kJ。

牧民为了增产,从外地引进了一种饲料。

已知饲料的总能量为0.5×108kJ,牛羊同化饲料的能量为0.4×107kJ。

那么草原生态系统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A.18%B.16%C.12.8%  D.14.4%

【答案】B 

【解析】第一营养级为牧草,第二营养级为牛羊,牛羊体内的总能量来自两部分:

一是同化饲料的,二是同化牧草的,根据题中数据可计算其所同化牧草的能量为3.6×107-0.4×107=3.2×107kJ,则传递效率为3.2×107/2.0×108=16%。

22.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査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答案】D

【解析】A.调査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水稻在生长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多余消耗,B正确。

C.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

D.e中不包括未利用的能量,D错误。

23.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

C.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答案】D

【解析】图中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①表示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飞船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分解罐中的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出物分解,为立体农业中的植物提供物质,而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为热能,不能被植物利用,C错误;物种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

故选D。

24.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

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

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答案】C

【解析】A.苔草密度过高其个体之间会进行种内斗争,即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A正确;B.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一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B正确;C.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可以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C错误;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

故选:

C。

25.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B.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

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

C.BC段细菌减少的原因是溶解氧减少

D.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C

【解析】AB段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项正确;AB段有机物被细菌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

等无机盐离子,使得NH

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B项正确;BC段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导致溶解氧增加,含碳有机物减少而导致细菌减少,C项错误;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的NH

等无机盐离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10分)请回答以下有关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问题:

(1)群落的_____是区别不同湖泊群落的重要特征,某湖泊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优良的水环境使其蕴藏着丰富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植物资源,这些植物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2)湖泊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分解成的无机物可供植物再利用,它们所属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因而使生态系统具有_____功能。

(3)该湖泊食物网中,已知鳜鱼的食物绝大部分来自于小型鱼类,若某种原因使鳜鱼大量减少则小型鱼类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

【答案】每空2分

(1)物种组成垂直

(2)分解者物质循环

(3)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解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根据题意分析,湖泊中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湖泊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分解成的无机物可供植物再利用。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鳜鱼的食物绝大部分来自于小型鱼类,若某种原因使鳜鱼大量减少,则由于缺乏天敌导致小鱼数量先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