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797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docx

《中外城建史精华资料》

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

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

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

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3.  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

背景:

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

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

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

近郊圈:

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

绿带圈:

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

外圈:

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

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

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

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15.  1967年后第三代新城代表:

密尔顿•凯恩斯

规划目标:

1)  建立一个可以提供多种就业,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城市

2)  建立一个平衡的社会,避免成为某一阶级的聚居地

3)  有便捷的交通

4)  社会生活,城市景观能吸引居民

5)  公众参与,重视规划的灵活性

6)  使规划具有经济性,利于高效的运行和管理

特点:

1)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结合,没有明显的分区

2)  活动中心设在环境区边缘

3)  交通系统的高效性,采用最经济的1公里间距的棋盘式布局

4)  突出的景观效果,具有田园城市风貌

2.  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

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

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

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

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4.曹魏邺城

(1)布局特点:

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

②分区明确

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

(2)历史意义:

划时代的意义

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北魏洛阳——李冲

(1)评价:

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特点:

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

②中轴对称

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④集中设市

⑤封闭的里坊制

6.南朝建康

建设特点:

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②宫城皇城并置

③开创了人工湖的先河

④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北宋东京街巷制启示

⑤地理条件影响,没有修建里坊,街巷式布局比较自由

7.  唐长安——宇文恺

(1)背景

①全国统一,政治军事力量强大

②大运河的修建,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

④异域民族的融入增加城市建设的特色。

(2)建设特点:

①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②中轴对称布局,突出宫殿的位置

③棋盘式方格路网,宽度超过实际需求

3.实行严格坊里制度和市肆制度,严格管理市民,各阶层严格分开

(3)影响:

国内:

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影响

国外: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8.  唐东都洛阳——宇文恺

建设特点:

①讲求均衡,宫城居西北角,轴线偏西

②三个市,规划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唐长安好

9.  北宋东京

(1)布局特点:

①平面不方正规则,宫城几何中心偏北。

三套城墙与三条护城河,形成宫、内、外城(皇、内、罗城)

②道路井格分布。

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

道路宽度比唐小,但密度大。

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灌都

③集中的市转变为商业街,破除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④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成就:

①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②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③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④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10.  元大都

特点:

①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

②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③皇城由三座宫城围绕太液池鼎立而成

④左祖右社位于大城的东西内侧,而非皇城的东西内侧

⑤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⑥道路系统由街道、胡同组成,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⑦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⑧体现《周礼•考工记》

⑨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11.  明清北京

(1)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特点:

①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②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③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④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⑤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⑥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3)清北京特点:

①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②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③商业进一步发展

④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4)明清北京:

①布局方正、以围绕宫城核心,采用棋盘式路网格局。

②由内及外四重城墙:

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建立了以三朝五门主导的轴线关系。

④以宫城为中心,左为宗庙右社稷坛,前为朝后建市,并在城外建天(南)、地(北)、⑤日(东)、月(西)四坛。

⑥居住保持里坊式管理、胡同式形态。

⑦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⑧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⑨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12.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

①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

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

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

重大转变

③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④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⑤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⑥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

⑦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13.  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  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  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  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  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  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南方城市特点:

1)  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2)  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3)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4.  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

1)  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2)  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3)  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

15.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  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  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  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  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16.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  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  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  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

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17.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

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18.  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  唐之前,闾里制

2)  唐代,坊里制,宵禁,严格管理,有坊门坊墙

3)  宋代,开封80余坊,无坊门坊墙,是居住地段及管理单位

4)  清代,以胡同划分长条形居住地段

5)  城市多为方型,街巷与住区划分整齐;自发形成的则较乱,如关厢地区,山区

6)  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网系统有直接关系

19.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特征

a.  两类城市

规划新建—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洛阳,元大都等。

处于军事政治上的考虑,经济基础不大好

扩建改建--处于交通要道,经济基础好,改建扩建而成的如宋东京,平江府

b.  周礼考工记对于古代城市有一定影响,但不是贯穿规划的主线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随着儒教越来越收推崇,城制在汉代以后新建都城中体现出来,

20.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唐长安  汉长安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21.  唐长安与北宋东京比较

  唐长安  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布局不甚规整,对称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道路宽度小,密度高,与商业结合

居住坊里  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  街巷制,厢

商肆  东西二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市民市俗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22.  《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

答:

《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但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23.  《管子》

1)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3)  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24.  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

a.平原:

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

1)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

2)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3)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

b.山系:

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

1)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2)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3)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4)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c.水系:

城址选择的根本:

一:

提供城市用水同时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

二:

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

三:

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

四:

提供工业、农业用水;

25.  风水理想模式的景观特征:

封闭围合的景观;中轴对称的景观;富于层次感的景观;曲线美的动态的景观。

中国近代部分

26.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

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

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

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

27.  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1)发展与改进(良性)

⑴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改变

由于工业区的出现,交通枢纽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街区的出现,新的城市中心等原因,致使城市功能结构改变,由原权力中心结构变化,向经济中心结构转变。

⑵城市公众生活的多样化

西方新的公众生活方式的引入,使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内容。

⑶城市市政建设有了新的内容(自来水,排水,气电等)

2)落后与矛盾

⑴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和政治中心周边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落后。

⑵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消费性和寄生性。

⑶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或租界地,发展迅速,而国人居住地却是十分落后简陋的。

  在城市中,城市中心、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大多集中于租界地区,服务于外国侵略殖民者。

  在城市面貌上的半殖民地化,建筑面貌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28.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虽有选择的进行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并未纳入到区域的范畴进行综合考虑

  

(2)、考虑到了人口因素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重于主观臆断。

  (3)、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比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等,但在有些缺乏对现状的客观认识。

  (4)、对城市有了较完善的认知,进行了一定的区划,但缺乏系统性、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

  (5)、城市道路逐渐开始了分级别、分性质的研究,注重形式感。

  (6)、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民族风貌的强调。

外国近代部分1.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美国二战后大城市偶遇聚集不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大城市问题,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化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分布散落,交通组织混乱,居住与工作距离远,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造成环境污染。

  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让城市恢复二战前的城镇模式,倡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站点附近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并以便利的公交将各点联系。

  强调城市应注重朴素性,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各方面的问题,社区(区划法规)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混合用途的土地。

其社区特点包括:

1.  社区设计与交通系统设计结合起来——道路利用率和市,区域性交通与土地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街道公平服务于步行者和汽车。

2.  较高的规划和设计密度——低层的多样化的建筑设计,有效集中居民,节省投资,土地使用,另一方面避免过于拥挤现代主义方式。

3.  日常生活相关商品,设施设置在——减少居民对汽车依赖,能耗,步行距离同时在社区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朴实,实用建筑、多样化——避免能源能耗

5.  设计上鼓励人际交往——场所,人的尺度,功能混合使用,步行

6.  回收,重复利用生活水的系统

2.  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

芒福德主张将城市置于范围更大的区域中,对其进行思考、认识和规划,主张城市是区域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中应有区域整体观点,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

1)  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区域论观点

○1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

○2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相互联系、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2)城市——区域研究:

○1提出从城市之外更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

○2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其中一部分

○3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4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3.  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

背景:

伦敦人口不断集聚,需要疏解伦敦中心地区的工业和人口。

规划要点:

规划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结构,在交通组织上采取放射路和同心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增加绿化,区外绿地楔状插入市内,重点绿化泰晤士河岸,在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而外划分为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

内圈:

改造和恢复功能,降低密度

近郊圈:

建设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

绿带圈:

宽约8公里,制止城市向外蔓延

外圈:

疏解伦敦过剩人口。

借鉴:

大伦敦规划的绿圈,严格限制建设,在限制城市任意蔓延的同时,保证了伦敦整体的绿化环境。

我国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对于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绿化的控制,规划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城市的过度蔓延和无序发展。

大伦敦的绿圈规划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大伦敦在实现一系列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新城并没起到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城市周围交通负荷,对于我国新城规划来说,更应该重视对于新城的发展和经营,在产业结构上和中心城市形成互补,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同时重视联系中心城市的交通规划。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2003

相对于雅典宪章的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观点,认为规划应对人的需要作出反应。

从雅典宪章认为规划结果是一种终极思想到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强调规划的工程性,不仅包括规划的实施。

马丘比丘宪章重新认识规划师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提倡公众参与的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城市功能分区使城市部分地失去活力,提出应创造综合性的多功能的环境。

5.  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

a.朗方规划

1)  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  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

3)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

4)  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

5)  大胆的人口预测

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

1)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

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或农田

2)  鼓励公共交通

3)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