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1881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docx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复习对策

  一、考纲要求:

  能根据语境,正确辨析成语的音义,正确使用成语。

  二、高考题示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97年全国高考题)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解析]答案为B。

B句?

quot;不孚众望"是"不使人信服"的意思,符合句意,使用恰当;值得注意的是,"孚"字不同于"负"字,如果换成"不负众望",在原语境中就属于使用不正确了。

A句中"一位"与表示"众多"的"莘莘"前后矛盾;c句中"趋之若鹜"为贬义词,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不恰当;D项中"万人空巷"是指"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因其中有"人们都从巷子里走出来"的意思,并不像D中"在家里守着荧屏",故而词义与句意不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98年全国试题)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解析]答案是D项。

A项中的"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而这里应当说成"难以望其项背",或"望尘莫及"才能强调"其它甲B球队"财力远远不如"成都••••••球?

quot;。

B项中的"处心积虑"多表贬义,在B句中不当,可?

quot;殚精竭虑"。

c项中的"火中取栗"典出法国拉•封登的寓言,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这里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正好用反了,应改为"坐收渔?

quot;才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99年全国试题)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牢永逸。

  [解析]答案是A项。

该题涉及的四个成语中有三个属于使用对象错误,"美仑美奂"常用来形容建筑高大华美,"炙手可热"往往是说权势很盛,"一牢永逸"往往是说在较为重大的事情上,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而B项说"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美仑美奂",c项说"彩电""炙手可热",D项说"局势""一牢永逸",均有"张冠李戴"之嫌,联系对象不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XX年全国试题)

  A.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味"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解析]答案是B。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用来形容古人刻苦学习的楷模,故A项使用对象不当。

"洗心革面"是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

quot;洗心"指清除邪恶的心思,"革面"指改变旧的面目。

c项中,刊物决心"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既产指人也没有悔改之意,故适用对象不当。

"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

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

D项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XX年全国试题)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仍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解析]答案是B项。

A项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抢险队必须迅速赶到,而"安步当车"的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显然与句意不符。

c项是说摊前人很多,产品供不应求,说明人们均争着购买鲜花,而"车水马龙"是说车多得像流水,马多得像游龙,常用来表示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显然是不恰当的。

D项中的"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这个词只能出自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裨颍陀斜岬捅鹑恕⑻Ц咦约旱囊馑迹杉迷诖舜κ遣磺〉钡摹?

/p>

  三、复习对策: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

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

?

quot;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入木三分"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如果说?

quot;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

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

下面谈谈成语结构活用的情况。

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

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如果由于变动万分而改变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

?

quot;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3.完整性。

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如:

"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

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

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

quot;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

"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

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1.和盘托出:

愿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

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

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例2.李代桃僵:

语出古乐府《鸡鸣》: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例:

"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

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

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

如:

"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

"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

例:

"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

quot;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如"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

  3.褒、贬色彩不同的。

例:

"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如:

"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

如:

"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

"这是褒义的。

  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

?

quot;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

  (五)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

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表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

(1)老练而自负的人,

(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六)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

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

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

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实暮悸蚁耄床恢浪姆浅9嬗梅ㄖ?

quot;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

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七)弄清成语语境场合前后的相关性。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

否则就会出现1999年"一劳永逸"这个成语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

故应注意如下几种情况。

  .语义重复。

如:

"这两则惊人相似的故事,说明肥猪定理并非空穴来风。

"(《半月谈》XX。

6,《贪官与肥猪》)("空穴来风"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或消息的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成语前再加"并非"否定词,与成语本身的否定含义重复,造成失误。

  2.顾此失彼。

如:

"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

"("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3.语义相左。

如:

"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

quot;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