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2193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

文综历史

1、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5·广东省中山市期末·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2.(2015·黄山一检·2)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3.(2015·辽宁省丹东五校·26)《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4.(2015·湖北省荆州市一检·7)古代雅典民主实践尽管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二者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

A.民主的实现方式B.有限制的选举权利

C.民主的基本原则D.权力的监督形式

5.(2015·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期末·19)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A.上帝B.罗马教皇C.君主D.马丁·路德

6.(2015·福州市期末·21)布罗代尔说:

“十八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在英国发端或崛起的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若干世纪前早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

”这里他强调了“工业革命”是()

A.技术经验积累的结果B.世界市场扩大的产物

C.始于英国“光荣革命”D.“工业化”进程的终点

7.(2015·江苏省苏州市期末联考·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8.(2015·北京市西城区期末联考·15)“自乙未(1895年)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

戊戌春,佥壬(注:

小人或奸人)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

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这段话的主旨是()

A.中体西用B.托古改制C.民主共和D.全盘西化

9.(2015·北京市海淀区期末联考·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2015·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一模·19)列宁曾指出:

“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除了在工人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发展商业并逐渐提高农业和工业的现有水平外,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此话意在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

A.巩固工农联盟B.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D.向社会主义过渡

11.(2015·江苏省苏北四市一模·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己经遭到重大失败。

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

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12.(2015·新疆一模·30)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反映出()

A.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

C.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

D.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已解决

2、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13题~第1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题~第18题为选做题,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必做部分】

13.(2015·南京、盐城一模·21)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14.(2015·安徽省黄山市一检·23)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第三表:

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

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我们的国父们认为自由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他们相信快乐的秘诀在于自由,而自由的秘诀在于勇气。

缺少言论和集会自由,讨论将变得毫无意义;有言论和集会自由,公共讨论就可以抵抗邪说的散布流行。

秩序不能建立在对刑罚的畏惧上,这对于自由思想、未来的希望和想象都是危险的。

长久安定依赖于人们自由地表达不满以及提出补救的方法。

……正因为他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

——布兰代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856-1941)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材料三体现了布兰代斯大法官所拥有的哪一种权力?

这种权力在美国政治制度中有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

综上探究,谈谈你对法制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选做部分】

15.(2015·临沂一模·46)【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

16.(2015·湖北八校联考·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我们认为这是不可争辩的。

……理智的范围是真理与智慧,神学的范围是虔敬与服从。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民无须再予服从……,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约翰·洛克《政府论》

(1)斯宾诺莎处理神学与理智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说明斯宾诺莎民主理论产生的背景。

(2)概括材料中洛克的民主思想,简析其影响。

17.(2015·河北保定期末·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年到1911年,清政府著派沈家本将一切现任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在沈家本等人的努力下,清政府法律修订馆,连同法制变革的另一机构——宪政编篡馆,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著名法典与法学著作如德意志刑法、日本现行刑法等,制定或修订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等十多部主要法典和法典草案。

这些法典中不仅有宪法、行政法规、刑法,也有民法、商法、经济法,还有诉讼法等门类。

沈家本陈言:

“国家既有独立体统,即有独立法权,法权向随领地以为范围。

各国通例,惟君主大统颌,公使之家属从官,及经承认之军队、军舰有治外法权,其余侨居本国之人民,悉遵本国法律之管辖,所谓属地主义是也。

独对于我国藉口司法制度未能完善,予领事以裁判之权,英规于前,德踵于后.日本更大开法院于祖宗发祥之地,立权日削,后患方长。

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宪法作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有:

(1)参政为官权;

(2)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3)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4)诉讼权;(5)财产权;(6)住宅不受侵犯权。

义务有:

(1)依法纳税;

(2)依法当兵;(3)遵守国家法律。

——卢军《浅谈清末修律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归纳清政府修律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18.(2015·南京、盐城一模·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然而对其评价却一直争议不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他在那个时代中的非凡表现,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二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

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三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评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拿破仑为什么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2)材料二中“阴谋”是指什么?

为何当时“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句话。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新课标Ⅱ卷(四)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3、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

【解析】金属工具使用与材料中百姓辛苦劳作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并非彻底瓦解,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赋税制度进行变革,征收赋税,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与百姓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

2.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解析】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材料没有体现出,故A项错误;表格中“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C项是表面现象,其反映的本质是B项,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3.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

【解析】“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中“普遍”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官窑瓷器专门供皇室和官府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包括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当时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欧洲市场影响,故D项正确。

4.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与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古希腊雅典民主属于直接民主制,而近现代西方国家实行间接民主代议制,故A项正确;雅典民主有性别身份的限制,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有性别财产等限制,故B项错误;二者都是少数人的民主,故C项错误;二者都有内外的监督,故D项错误。

【举一反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1)直接民主:

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2)主权在民:

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决策,是“主权在民”的集中表现。

(3)轮番而治:

公民轮流担任公职,负责国家事务。

(4)崇尚法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

(5)权力制约:

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互相交错。

5.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属于世界思想重要章节,思想文化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集中区域,尤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近两年高考试题重点考查知识。

本题命题主旨在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易错易混】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都属于思想解放活动,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宗教改革改革的是信仰的方式,而不是彻底推翻了宗教,推翻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

6.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材料中布罗代尔认为工业革命是若干世纪前就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的终点,说明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技术积累的产物,故选择A项。

B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经济领域,而光荣革命属于政治方面,排除C项;材料的“工业化”是工场手工业,而D项的“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7.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解析】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是资本主义化,伴随工业文明的扩张,资本主义的触角蔓延全球,故A项正确;“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与题干中的“趋势”无关,故B项错误;按照题干中的“趋势”来说,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非阻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属于“谴责‘帝国主义侵略’”的角度,与题干中的“趋势”无关,故D项错误。

8.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劝学篇》乃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所著,“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说明依据《劝学篇》所提倡的思想以批驳“邪说”。

中体西用符合《劝学篇》的思想,故A项正确;托古改制属于康有为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属于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全盘西化属于新文化运动激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

9.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与材料“五四运动后”不符合,故A、B、C项错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1919年,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项正确。

10.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析】由“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农联盟,……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可知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

A项正确。

B、C项所述是新经济政策的途径和手段,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即向社会主义过渡。

11.C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以及材料的理解。

注意材料信息“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

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明此时的苏亮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说明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本题选择C项。

12.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

【解析】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说明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排除B。

C没有体现。

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最大障碍,D错在“已解决”,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

(1)状况:

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

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

相互影响。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

商周时期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可知,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是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第二小问,由此可得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可知,理由之一是制约游民、发展农业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信息“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可知,理由之二是国富兵强,拓展疆域;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理由之三是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可知其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以为至治之极也”可知原因之一是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第(4)问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可以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14.

(1)特点:

《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

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作用:

保证了司法独立,并在坚持宪法的前提下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和立法权。

(3)落实:

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关系:

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罗马法、美国共和制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前两表关于债权和遗嘱财产的规定,归纳共性为“保护私有财产”,据最后一表中“谁主张谁举证”和“违约罚款”原则可以归纳为“法律公平”;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妇有七去”的标准来看,反映了封建伦理在唐律中的地位,据省略号后面“皆须取决宸衷”可以判断皇帝在法律体系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

(2)第一小问要求据材料三判断大法官所拥有的权力,可以根据他的身份先确定是司法权,然后进一步根据材料三主旨来确认是最高司法解释权;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教材中三权分立的内容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抓住“民治”的内涵和题干时间限制,结合教材内容罗列史实即可;第二小问要紧紧抓住题目开头引言的思路表达。

15.

(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

(2)理解:

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

如:

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

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

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解析】第

(1)问,材料一中“西方的脚步”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旧制度”是指沙俄政治上的专制制度,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这一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2)问,“一个奇特现象”是指: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学习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