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390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docx

广西柳州铁路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

柳州铁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段考

语文科试卷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①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

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

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②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

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

《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

《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

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③“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

这样,书信文本就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私语真情”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④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

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

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

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

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

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

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⑤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

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

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C.“私语真情”本身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个体情感,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D.“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芾字叔章。

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

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以归,余党遂平。

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成淳元年,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德祐元年七月,大元右丞阿里海牙以大兵入潭。

芾遣其将于兴帅兵御之于湘阴,兴战死。

九月,再调吴继明出御,兵不及出,而大军已围城。

芾慷慨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

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

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十二月,城围益急。

诸将泣请曰:

“事急矣,吾属为国死可也,如民何?

”芾骂曰:

“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

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之。

”除夕,大兵登城,战少却,旋蚁附而登,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酹之。

因留宾佐会饮,夜传令,犹手书“尽忠”字为号,饮达旦,诸宾佐出。

芾坐熊湘阁召帐下沈忠遗之金曰:

“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

”忠伏地扣头,辞以不能,芾固命之,忠泣而诺,取酒饮其家人尽醉,乃遍刃之。

芾亦引颈受刃。

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

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

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有删改)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

自刎

B.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C.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D.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指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做字。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名与字意义相近。

B.“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C.“保伍”是指古代百姓五户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故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古代将夜间分为“五更”,“五更”也叫“五鼓”,“三鼓”刚好是凌晨三点,一鼓是一个时辰,那“五鼓”就是五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芾精明强干。

他在赈济灾荒、平定永州之乱时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代理湘潭县县令,摊派赋税时,他不避豪强,使赋税非常均衡。

B.李芾坚决抗敌。

元朝大军围城,他积极组织防御抵抗,及时解决军中物资紧缺的问题,并亲自慰劳将

士,斩杀招降者示众。

C.李芾义不受辱。

除夕,敌军攻破城池,他与宾客和助手一起饮酒后,命令部下当晚杀死自己和家人,以免被俘受辱。

D.李芾勤于政事。

他精力过人,从早上开始治理政事直到

晚上,都没有丝毫疲倦的神色,经常夜里三鼓才休息,五鼓就又起来工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

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之。

(5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②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王孙:

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②杜宇:

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8.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5分)

9.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的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借助莺燕的动作描绘出早春清新、活力景象的句子是“,”。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既写出送别英雄的凄寒环境,又写出送别英雄的悲壮气氛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

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

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

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

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

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

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

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

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

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

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

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

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

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

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

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

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

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

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

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

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

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

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

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

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

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

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

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

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

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

那些旁逸斜出的人。

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在被修剪前,“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茂盛繁密、生机勃勃。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都能成为主流,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6分)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4)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双层含义?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次三国海军举行联合演习,当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面上针对的目标是诡谲多变的南海情势,但他们的真正目标似乎是在共同牵制大陆。

B.为解决手头经济窘迫的困境,三名小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几乎将临近的小商店“光顾”了一遍,而每次的作案目标除现金外便是香烟,对其他物品却秋毫无犯。

C.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谋求发展的动力之源,年轻人敢于迎接挑战,选择自主创业是值得肯定的,即便交点学费,也不足为训。

D.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矫健的运动健将,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B.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

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成“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组成。

C.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球队成绩不佳,俱乐部与亚森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从2016年7月15日起,亚森不再担任石家庄永昌主教练一职。

D.“一带一路”为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重大机遇,但科技型企业也存在着资金实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探索半人马座a星在目前是科幻,②不排除人类科技进一步发展后,未来可以实现这种设想,③那也只是将来时。

从眼下的现实来看,霍金能提出这种想法完全依赖于现有科技的发展和现实水平。

具体而言,④霍金要表达各种思想和学说,包括人类探索半人马座a星,⑤必须要依赖他不可须臾离开的轮椅。

轮椅⑥是霍金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了它,霍金才能与他人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目前探索半人马座a星的

科幻想法。

A

尽管

即便

不仅

B

虽然

但是

所以

如果

那么

不仅

C

尽管

因此

只要

D

因为

所以

即便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分)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

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

莫扬手,①,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

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②。

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孩子逃的越急。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③,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16.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5分)

国搜法治7月19日7时许,@京东发言人微博正式发布了一封对王思聪的道歉信,该条微博随后又得到@京东的转发。

从道歉信内容来看,事情起源于京东第三方卖家私自泄露了王思聪的购物记录。

对此,京东方面表示已经要求店铺删除了相关信息,并给予了处罚。

同时承诺将进一步改进第三方卖家管理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1)请你拟写新闻标题。

(25字以内)(2分)

(2)此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什么?

(25字以内)(3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雪雪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请自选一个角度,以“依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柳州铁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段考

语文科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D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2.C偷换概念,“宏大叙事作品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化’”这句表述的是“书信文本”的特点。

3.A“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D“还家”与“杀其妻子”语意更紧密,排除A、B,“复至火所”的主语应该是沈忠诚,而不是“子”,所以排除C。

5.D“三鼓”相当于二十三时至一时,刚好是子时;“五鼓”应是寅时,相当于凌晨三点至五点。

6.C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中“饮达旦”后的内容可知,“命令部下杀死自己和家人”是除夕后一天的事。

7.

(1)国家平时优厚地供养你们的原因,就是为了今天。

你们只管拼死守卫,有再说这

样话的人我先杀了他。

(关键词“所以”“厚”“第”“戮”的翻译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明智的。

(关键词“因”“敝”“所与”“知”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8.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意象答全四个给2分;氛围概括给3分。

9.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

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每点3分,共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句1分,错一

字该句不得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1)DED项“它们都能成为主流”太过绝对;E项“语言犀利,措辞华美”错。

(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②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扣关键词“独特的个体”和“旺盛的生命力”,每答出一点得3分)

(3)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沉重的历史喻作“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斓的花朵”,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抒

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

(答出手法给2分,指出如何运用的手法给2分,最后答出手法的作用效果给2分。

(4)①标题的含义。

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

(4分)②启示:

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允许个体的存在;对于底层和边缘人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看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

(2分)③结合生活实际:

如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社会对“非主流”的包容等。

(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A(B项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此处用来形容小偷,用错对象;C项不足为训意思是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合语境;D项莘莘学子形容众多学子,前面用“一位”来修饰不当;A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13.C(A项搭配不当,“丰富”与“反占空间和前景”不搭配,可把“丰富”改为“广阔”;B句式杂糅,句型“由……部分组成”和句型“分成……部分”不能套用;D项成分残缺,“存在着”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句尾加“的问题”。

14.A根据语意,①②句之间应为转折关系或让步关系,排除D,③句前后又形成转折关

系,排除B、C,答案为A。

15.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②让孩子学会独立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答对一句2分,两句4分,三句5分)

16.①私自泄

露王思聪购物记录京东正式向王思聪道歉。

(2分)

②当今社会隐私权易被侵犯,个人隐私权需要进一步保障。

(3分)

五、写作

17.写作指导:

题目一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给考生留出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很

多事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还有哪些是始终不渝、未曾改变的呢?

根据题目的提示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打开思路:

抒写一处风景。

触动心灵的风景,可以是小桥流水的家乡,是书声琅琅的校园,是

寤寐思服的故地,是流连忘返的山峦,只要风景依然,蓄满故事,就可以尽情道来。

怀念一份情感。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物非人是,痴情依然:

父母之爱、师生

之情、朋友之谊,当然,还可以用博爱的眼光,审视每一个与我们的情感有过交集的生命。

赞美一种精神。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但人的执着不会改变,初心依然、坚持依然、奋斗依然、拼搏依然,凡是值得讴歌的精神,都可以纳入篇章。

(作文评分标准参见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附:

古文翻译

李芾字叔章。

最初他因恩荫补任南安司户,征召为祁阳尉,出来赈济灾荒,就有了名声。

当时永州盗贼兴起,朝廷招抚他们,一年多都没能平定。

李芾和参议邓坰带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他们的巢穴,抓获强盗头目回来,剩下的同党于是被平定。

代理湘潭县县令,县里有许多大户人家,以前的县令不敢冒犯他们,李芾查验户籍摊派赋税,不避权贵豪强,县里的赋税徭役非常均衡。

成淳元年,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德祐元年七月,大元右丞阿里海牙率军入侵潭州。

李芾派他的大将于兴率兵在湘阴抗击敌人,于兴战死。

九月,他又调吴继明出来抵抗,军队还没有来得及出发,敌人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城池,李芾情绪激昂地登上城墙,和各位将领划分区域防守,百姓中年老体弱的也都出来,结成保伍来协助他,没有命令就集合在一起。

城中的箭用完了,有旧箭而羽毛都坏了,李芾命令搜集民间的羽扇,羽毛马上就齐备了。

又为吃饭没有盐而苦恼,李芾取来库中积存的盐席,烧了取盐供给他们。

有被打中受伤的,李芾亲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