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3125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读书笔记Word格式.docx

  《论语》读书笔记2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

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

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是啊!

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

有一句名言:

请珍惜时间吧!

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

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

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

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

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

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3《论语》的编辑者不止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人。

它以极具典范意义的语言。

  《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其中不少对话场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论语》成功描写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

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变,颜回的温雅贤良,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让我知道了,孔子是个十分守礼节,连颜回死后,他都还守着礼节,不肯把车子卖掉,可见孔子多么深明大义啊!

  《论语》是国学经典,涉及到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如:

  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展现。

  让我们慢慢的开始背《经典》,从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从世代相传的经典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丰富自己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4《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

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家别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因为我想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

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从书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他宣扬一宗刚整的人格: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

”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学习古人的精神传扬仁爱,不是吗?

  《论语》读书笔记5《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

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

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

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

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

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

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

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

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

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

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

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论语》读书笔记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就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

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就是说:

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这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好处。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

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前感慨过?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

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

我只但就是就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

  “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就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就应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

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

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忧也。

”也就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就是我们忧虑的。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7在六年级,我学了许多《论语》,我找出一两条来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条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它的意思是说:

  “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一件愉快的事;

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一件愉快的事。

  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一样。

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

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了,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有人把“学而时习之”理解成“学习之后要经常练习,经常运用”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对于第三句话,有人理解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我对此略有不同的看法。

对这句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

我对这三个字的理解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也”,这里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

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一个真正君子”的观点。

  《论语》读书笔记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

  《中庸》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

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

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

  者;

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

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

信奉忠信宣扬忠信。

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全科5班胡徐静13810531《论语》读书笔记9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

  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

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

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

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

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

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2、。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

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

”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读书笔记10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

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

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

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

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我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

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

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

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