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2971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docx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精品文档

为健康的未来建设生态城市

  理查德?

瑞吉斯特(RichardRegister)①是美国“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负责人,建筑、景观、城市设计专家和生态活动家,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发起人。

瑞吉斯特指出我们的建设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建造的城市既丰富又制约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城市生活的方式又决定了城市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态度、技能、习惯上,而且最终也体现在城市的物理形态上。

不考虑城市的物理形态和组织结构,人类不可能解决地球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生态圈的结构破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库快速退化的问题。

我们必须用新的整合建筑理念把生态和社会张力重新整合在一起[1]9-15。

城市只有结构功能建设得好,才能正常运转。

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创造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是城市良性循环和健康进化的出路。

他提出的未来主义纲领、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原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

他的理论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可行的方案,对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未来主义纲领

  瑞吉斯特指出生态城市是生态学意义上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需要摒弃目前流行的增长方式类型:

不经济的、生态上不健康的蔓延式生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刻意识到其增长极限的发展,从而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冲击[2]10。

瑞吉斯特认为这样的城市还未出现,虽然具备生态城市某些局部特征的片段已经零星出现在历史和今日的城市中,然而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及建设实践才刚刚开始萌芽。

为此,他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未来主义纲领:

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人们关注未来,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为未来添砖加瓦。

其未来主义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是三维的而非平面的,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体现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

  

(一)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

  瑞吉斯特将生态城市的标准归纳为三点:

生命、美与公平。

他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保护、探究和抚育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的活动提供服务。

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确立两大目标:

一是提供一个健康的、可以让人创业的、美丽的环境,二是满足人类个人和集体的需求与愿望的功能。

另外,城市美学方面的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她的感染力与风格、她的建造房屋的方式、她的街道和运输系统的建设形态、她与自然及人工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城市功能的各种方式。

最后,城市还需要保证公平,即保证公正广布人间,同时需给予市民最充分的机会去选择,去创造,以充分地满足个性和发挥个人潜能的方式生活。

”[2]15瑞吉斯特所提出的生态城市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我国为实现这一愿景,在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也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

山西省就运用GIS技术,从城市生态系统效能、配置、协调度和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来对省内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评价[3]。

常州市根据“五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从社会、经济、人居、交通和环境五个层面来统筹考虑,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度进行了分析[4]。

  通过运用生态城市的标准来衡量城市的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城市建设的短板和瓶颈,提供生态城市的构建路径。

从目前我国各地的生态城市标准来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注重了瑞吉斯特所提出的生命和美的标准,对于公平标准无论是从评价体系还是实施情况上都有所欠缺,也就是未能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

而在西方国家创建生态城市探索中,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例如,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日本北九州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宣传活动:

政府组织开展汽车“无空转活动”,以各种宣传标志,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开展的“家庭记账本”活动,将家庭生活费用与二氧化硫的削减联系起来。

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在继续实现城市生命与美的标准基础上,必须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将生态城市建设变为社会行动,以实现未来生态城市的三大目标。

  

(二)三维而非平面是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

  瑞吉斯特提出了建设像欧洲古老城市而非曼哈顿那样的三维城市。

他认为土地的高密度必须与实用功能的混合相结合,设立土地混合使用功能的区划制度,使开发集中而非分散,这是解决问题方法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样也有利于城市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健康,应该在新的土地开发中增加多样性,以及在原有建成环境上置换和补充某些功能。

建设高层密集、富于多样性的城市中心区有其积极的意义:

减少占用大量的农业和自然土地;鼓励节约能源和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步行、自行车及公交出行方式;使各种交易、交流、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更易实现;可以建设各种高度的阳光温室、屋顶花园,可在街道边种植果树,可使溪流恢复,以及将其他生物成分延伸、导入并穿越城市[2]21-30。

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也有对新型生态城市形态的探索,例如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就采取了三维的空间结构形态,这种城市形态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加上许多未来元素,将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系统和绿色环境系统与现有油井平台、鱼塘、盐田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公共交通的沼气动力和由BRT、轻轨、单轨、水上交通等共同构成的发达的交通体系;由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有机垃圾产生的生物质能作为主要能源供应;在城市的北部设有资源管理中心,统一处理固体垃圾和黑水、灰水,以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城市绿化率超过30%,体现出内湖及内海景观区、运河景观区、湿地景观区以及农业景观区特色。

未来城市所采取的这种三维结构既能增加城市复杂性和丰富性,又能够节省城市发展空间,我们应当采取行动支持三维生态城市的建设,如应进一步探索高密度发展模式,特别是对地广人稀的新城区建设紧凑型花园城市,实现城市建筑的高层―紧凑发展,政府实施“就近发展政策”、对小汽车征税等措施支持城市三维发展模式。

  (三)以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

  瑞吉斯特特别重视交通模式对城市的影响,他认为,“从交通模式等级层面结构来看,小汽车出行是最糟糕的,火车、巴士、轮渡和自行车出行较好,最好的是步行,因此,对于选择步行的出行者要尽力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机动车小汽车要采取有力的拟制行动。

”[2]37城市建设应考虑将各种良好的功能空间紧密地联结、建设在一起,交通出行变得越少越好。

在城市中心和邻里住区中心,建筑之间的天桥可以联结地面以上的公共空间区域,为了不影响城市景观,高速公路应当置于地水准平面之下,甚至建在地下。

瑞吉斯特还提出了一个与我们习惯性思维相反的观点,那就是在生态健康的城市中心区,不应该允许开发商将室外停车场插入到现存的城市肌体之中。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重复美国城市建设的老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规划绿色交通体系。

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仍然用拓宽道路和修建高速公路等方式来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并采用技术手段控制车辆带来的污染,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私家车的增多和车辆带来的环境危害。

目前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哈马碧生态城大多数居民都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当地私人轿车拥有者还成立了“公用汽车联盟”,所有入盟会员均可通过手机获得开车密码,就近取车,还车时再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地点,这种办法可以控制私人轿车的增长速度[5]。

巴西库里蒂巴的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其做法是沿着5条交通轴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小汽车为本,确定优先发展的内容[6]。

在荷兰,自行车和轨道交通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今后我国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应该是一方面利用绿色交通政策加强交通规划与设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线路,注重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设计,在大型商场和住宅区域取消停车场的建设,代之以自行车存放处;另一方面利用紧凑原则缩减城市中心和各社区中心规模,扩大土地功能的混合性,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以便有利于公共交通政策的实施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

  (四)体现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

  未来主义特别看重生态城市的细胞―建筑的创新设计。

生态城市是各种生态建筑思想的试验场,包括新城市主义者、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包括保罗?

索莱里①所倡导的由单一建筑构成的生态城市。

与其他建筑相比,单体建筑占地少,能耗低,人们全部的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都在一定的距离内,大大节约了能量,建筑门口是自然和农业用地[1]189-191。

我国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设计主要采用了绿色建筑技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用绿色节能材料如太阳能墙板,在建筑系统内设置能源和物质转换设施,在建筑物的表面覆盖绿色植被等,以形成一种循环利用、封闭式的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可节约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但是未来的生态城市建筑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风格上也要充分体现城市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和对自然的开放性,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命群落有机结合。

未来主义纲领促使我们寻求城市与自然间最健康、最有活力的相互关系,这在时间和种类上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发挥创造力,使城市越来越具有生态魅力。

  二、人与自然平衡的原则

  瑞吉斯特主张“我们应该按照生态系统的本来面目建设城市,城市应该是为生物群体,尤其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机器设计,土地的利用必须从一开始就符合生态学原则,保护土壤,提高生物多样性。

”[1]168-169这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生态学的共生原则:

为他者考虑,包括植物、动物和地球本身,这样他人亦会为你考虑。

这条原则分为两部分:

对他者友善,同时自己获利。

换言之,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必须保护、循环和保存生物多样性[1]166。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

平衡原则的内容包括:

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以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一)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

  城市如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可以成为一种使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极佳的工具。

瑞吉斯特认为,人类首先应该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在理解城市的属性中,距离是一个关键因素。

“就近”原则对生物有机体和城市来说是相似的。

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就减少了距离,而这就减少了旅行的需要、能量的消耗、污染的程度和硬化陆地的数量。

如果城市要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最好能够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保持和谐高效。

紧凑的城市建设能够减轻对自然的压力,应该将城市与其腹地紧密联系起来,城市依赖腹地为其提供食物和资源,而腹地的人们又从城市得到工具、文化信息,并能够有机会进入市场。

如果城市和腹地相互支持,就可以通过增加市场来促进国家的生态多样性。

综合性的城市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复杂的生态系统[1]42-58。

如果城市建设得好,其物种多样性是可以超过自然界中任何地方的。

城市应该是一些物种在自然界中重建自我过程中一个可供歇息的家[1]188-189。

生态城市利用自然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和组织模式发展生态城市,尊重生物史,尊重自然史。

例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给野生动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野生动物走廊与城市步行街道立体交错的景观大道,以保存城市的多样性和自然特征。

  

(二)通过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而重塑城市的手段很久以前就有了,在未来它们仍然也是非常重要。

区划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城市建设变得具有结构和秩序,许多由于不好的构想和适用性差的区划造成的生态和社会灾害,完全可以通过近距离的乡村设计和鼓励步行环境、立体思维、坚持整体观和长远观而得到解决,把这四种重要思想加到区划中,就成为生态城市区划[1]223-224。

生态城市区划的目的是提高中心区密度的同时恢复农业和自然景观,新密度下的建筑应该具有生态的特点。

瑞吉斯特描绘了生态城市区划图创建的基本步骤:

(1)创造一幅当地自然历史地图。

(2)建立可步行到达的中心。

(3)调整同心圆区划使其和自然廊道和自然开阔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4)指出林荫大道的端点和铁路干线的位置。

(5)准备垂直剖面图,为明确生态城市区划的三维性,将通过建筑和景观的垂直剖面图来进行补充。

(6)为地图编写图例。

(7)增加情景分析说明。

为表达未来的变化,可以画一些其他概念图以说明生态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1]225-228。

生态城市区划图要求城市突出自然特色,它展示了一种就近原则发展的自然趋势,可以帮助我们立足当地解决区域问题。

土地置换权是区划条例中规定的一个房地产交易工具,它能实现从一块土地到另一块土地的开发权的买卖和转移,通常大多数的土地置换权被用于保护农场和自然开阔地或保存历史建筑。

生态城市区划图是指导开发权应该何去何从的关键工具。

如果在恰当的地方进行土地开发,当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能源就能得到保护,地方商业也能够繁荣。

土地开发权的双重置换与生态城市区划可以有效地逆转城市蔓延[1]234-242。

土地置换权是一个双赢战略,购买土地置换权的开发商能够建更多的房子赚更多的钱,我们也能在新的高密度开发中得到了新的住房和公共空间及公园。

我们必须制定一个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摒弃以汽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恰当的措施逆转城市蔓延。

  我国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也开始实施生态区划,例如:

深圳市根据区域自然要素特征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异,将深圳市划分为经济文化密集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支持区三大生态功能区,并针对各区的特点进行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协调发展、合理保护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7]。

上海世博园的规划也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

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区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其规划过程和总体效果来看,跟瑞吉斯特提出的区划思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生态城市区划必须对该城市的历史自然面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对其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我国还有欠缺;其次,生态城市区划是一个综合项目,涉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而我国的行政权力结构导致了生态功能区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项目之间的脱节,不利于从整体上对生态城市进行区划;再次,我国生态城市区划中更多的是依靠增添绿色来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没有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平衡发展。

今后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在以下几点有所加强:

勾画出城市自然历史风貌图,分析其生态系统特征;区划中控制好城市的规模,选好城市中心建设步行区域;用绿带及自然开阔地将建筑之间和不同功能区之间进行分离,实现绿色空间的功能和样式的多样化,将绿色空间与周边的乡村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区划中明确对交通体系的设计,明确铁路选址,并标明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的建设位置;为适应我国城市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区划图中要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空间;充分发挥土地置换权的作用,有效抑制城市蔓延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多样化策略

  瑞吉斯特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平衡的一套详细的建设策略:

按照城市建造工序,选择作为城市基础的土地,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建造具有多样化特色的细节;追寻经济生态学的四个步骤―生态城市区划图、功能布局、政策激励措施和公众参与;不要蔓延式发展,尽可能稳定和具有活力地发展为步行密集的城市;必要时小步前进―在空隙地上种上果树,充分回收废弃物,或者为开放空间征集签名;使用令你感到舒服的工具,做出你能够实现的承诺;灵活看待改变,花时间去思考构成整体的各种联系[1]250-251。

这一策略将为我们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一些指导。

  瑞吉斯特还详细论述了城市中心建设、城市以外建设的策略。

他提出城市中心生态建设的合理步骤包括:

(1)找出中心,并通过填补缺项建立城市中心区;

(2)建立一个自行车和步行道的“疏导系统”,跟运输干线一样从中心区连接附近主要中心和该地区中具自然景色的地点;(3)做一个生态城市分区图使它秩序井然,并把城市其余所有功能连起来,大多数用于农业和自然用地。

他所提出的生态城市策略的第二个部分是利用这样的工具,为密度转换和两次空间开发权置换提供经济支持[1]268。

城市中心区建设的主要策略就是城市交通体系转变为以步行为主,而且要保持自然特色,体现就近原则。

解决向外建设城市是生态城市的真正行动:

(1)如果城市二维地向外延伸,应立即要求其减小影响;

(2)我们处于过度污染的世界,城市不应在污染中膨大,除非从农村和村庄有更多的输入;(3)如果有机农业、永续农业和高度管理各种方式的生态农耕有意义,那么人口的迁移不应造成进一步的城市化,或者至少大体上形成与这种农业适应的城镇和村庄,同时还有森林管理、生态旅游和研究[1]263。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向外建设必须坚持城市与自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尽可能少占用土地,增加自然的自我调节,通过发展都市有机农业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瑞吉斯特用未来的眼光看当代城市建设,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未来主义纲领,谋求人类和自然充满健康和活力的发展。

这一思想具有普适性,值得我们重视。

他针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未来城市的构想,思想具有超前性。

虽然我国当下抛弃汽车使用以及缩减城市规模等的理念受到人口及地域限制,但是他的三维―紧凑―生态共生―多样性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改变目前城市蔓延式发展模式,构筑绿色交通体系,城市建设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这是大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