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讲解文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048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语音讲解文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音讲解文物.docx

《语音讲解文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音讲解文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音讲解文物.docx

语音讲解文物

越地长歌第一单元

A.旧石器时代砍砸器

砍砸器是石器中的大型工具,可用来劈砍树木、加工木器、挖掘植物的块根、敲砸坚果。

刃部较宽、较钝,呈平缓的弧线或一字直线状,按照加工方法可分为单面加工的和双面加工的,按刃的多少可分为单刃、双刃、三刃等。

B.上山文化稻谷痕迹

上山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稻米残粒,夹炭陶的胎土中也使用谷壳作掺合料。

根据形态分析可知,当时稻谷有野生稻和栽培稻两种类型,这即反映出早期稻作的原始性,又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

C.上山文化石磨盘、石磨棒(mó)

磨盘、磨棒是加工坚果类食物的工具,由砾石制成,表面较粗糙,易于把坚果磨成粉状。

1.十八角芽叶纹肩脊釜

杭州湾两岸早期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等几处遗址都以釜为主要炊具,只是形态略有差异。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釜以有脊釜为主,有些釜的外底有烟熏痕迹,有些器内残留锅巴。

此件为夹炭黑陶,敛口,宽沿,圜底。

口沿呈弧边十八角形,并重复刻饰9组芽叶状纹饰,这种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各类陶器上。

颈部和腹部分别制作,接合处堆贴一道突脊,或称“肩”,其上饰两道锥刺纹,中间夹贝齿纹与圆圈纹。

2.螺旋堆塑纹陶釜支座

陶釜支座一般3个一组支撑陶釜,河姆渡文化早期的釜支架呈素面柱体,晚期形态变化多样。

此件为夹砂灰陶,表面砂粒清晰可见。

上部为实心猪嘴状支点,下部为空心锥体底座。

支嘴侧面的环形把手与两个螺旋堆塑纹样相连,堆塑纹立体凸出。

此支架支撑面倾斜成与釜底相吻合的角度,底座轻便稳定,结构非常合理,且做工精美。

3.陶灶

河姆渡文化早期的炊事用具以釜和支座为主,陶灶则较为罕见。

此夹砂灰陶灶的两侧壁和后壁上各有一个凸起,三支点可稳定地支撑炊具。

火门外撇斜敞,以便投柴,形态独特,结构合理。

有了这种可移动的灶,还可以在船上炊煮饭菜。

4.猪纹陶钵

陶胎为夹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

器形呈圆角长方形,长边两侧各阴线刻画一猪,长嘴,竖耳,高腿,短尾,粗鬃,腹略下垂。

刻纹线条流畅、刚劲干练。

猪的腹部均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这类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

两侧猪首朝向相异,纹样不完全一致,其一稍小且纹饰也较简。

5.稻穗纹陶钵

陶钵腹部尚可见阴线刻画的稻穗和动物残体。

推测原器腹部两侧刻有两组对称的稻穗与动物组合的纹样。

稻穗纹样由点、线组成,动物纹样与“猪纹陶钵”的猪的手法一致,表现得非常简练,具有很高的概括力。

6.漆木碗

漆碗胎为木质,用整段圆木镂剜而成。

敛口,瓜棱形扁鼓腹,矮圈足。

器表髹朱红色漆,出土时尚略有光泽,可惜剥落较为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漆的国家,这只漆碗就是一个明证。

7.人头像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多个人头像形制统一,大小相近。

均面部狭长,额、下颌突出,中部凸起,似颧骨,亦似耳朵。

有的头顶钻有排成横向序列的小孔,5—8个不等,应是插羽毛之用,即《山海经》等多部古籍中提到中原之南或东南方的“羽人”。

羽人形象在后来的良渚文化、越系文化中频繁出现。

有的颈部亦戳孔成管状,可插在枝杈棍棒上。

8.象牙蝶形器

蝶形器的质地有象牙、木、石三种。

正面平整,背面中间做出纵向凹槽用以捆绑器柄,器身上数量不一的小孔亦作穿绳绑缚之用。

此器为象牙质,正面阴刻图案的中间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呈火焰状,两侧对称各有一与其相连的鸟纹,昂首相对而望。

关于其题材,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

周边刻有弧线、点线纹样,连接穿孔,环绕在双鸟周围。

9.象牙匕形器

采用圆雕和单线阴刻结合的技法成器,呈小身大尾的鸟形,鸟首上雕刻出圆眼、钩状鸟喙。

颈部和身上阴刻由弦纹、斜线组成的纹样。

胸腹部略呈方形,尾部呈椭圆形。

背面中部有一横脊,上钻一孔,以作穿绳悬挂或绑缚组合之用。

10.蚕纹象牙端饰

截面外圈为椭圆形,中腔近长方形,表面打磨光滑,略有划痕和开裂痕。

器身上部阴刻6只蚕纹,下部刻一周三角斜线纹样带。

两长边各有2个穿孔,穿孔压于纹样带下端。

类似的素面器物在罗家角遗址也有出土。

11.骨耜

利用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凿磨而成的,是当时最主要的农具。

根据不同动物的肩胛骨所制作的骨耜形态略有差异,肩臼厚的往往凿有横銎以捆绑木柄,薄的则无横銎而采用直接绑缚。

此件棕色、器表光亮。

刃缘薄而锋利,可见方向不一的摩擦痕。

柄部厚实,截面略呈方形。

此件横穿方銎部位残留十多圈藤条,紧绕于耜柄末端,用于捆缚木柄。

12.骨角牙饰件

古人常以骨角或象牙制成饰品,表面保留质料的天然光泽,并刻划线纹。

骨笄以较厚的骨片精细磨制而成,后半部一般刻划横、斜线组合纹饰。

笄为长条形,一头尖圆,其中一件为象牙质,器身短小,略弧曲,呈獠牙状。

另一件为角质坠饰,利用麂角制成,基本保持麂角原状,仅将角根部位磨成扁钮状,并对钻一小孔用于系挂。

13.陶埙

整体呈蛋形,中空,表面略见绳纹和摩擦痕迹。

侧面开一孔,可吹奏,是罕见的早期乐器。

14.五叶纹陶块

由粗泥灰陶制成。

正背面平整,三侧面凹弧。

阴线刻划5片叶子及长方形承托体。

叶子的画法一致,仅方向有别,长方形承托体下刻划短斜线。

其用途虽不甚明了,但写实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河姆渡人的生活情趣。

16.水稻

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水稻谷粒、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

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鉴定有人工栽培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

选用作观察的炭化稻谷长在5.2~8.6毫米之间,宽在2.1~3.1毫米之间,经鉴定,存在有芒、无芒、类籼、类粳、中间型等品种。

人工栽培稻和野生稻共存、品种不一的现象表明河姆渡文化的稻作栽培还处于原始状态。

17.玉饰件一组

马家浜文化的玉玦多为石英、石髓、玛瑙等制成,质地上虽不是真正的玉,但在功能上已经具有玉器的意义,是玉器传统的前奏。

钻孔方法既有用实心钻定圆心,沿圆周旋钻切割,也有实心钻直接单面钻或双面对钻。

孔壁有的打磨光滑,有的保留明显的台痕。

表面及缺口部位经常可见线切割或片切割的痕迹。

玉玦的形态有两类:

一类形体和中孔均较小,玦身较宽,出土数量也较多。

另一类形体和中孔均较大,玦身细窄,似环状镯,出土数量较少。

18.腰沿釜

马家浜文化的典型陶器,形态有圜底弧腹形、筒形等。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器身中部附加凸脊形成一个沿面,关于其用途,沿面较宽的腰沿可以防止釜内液体沸腾溢出时扑灭薪火,而一部分凸脊较短、窄于口沿的腰沿应该只是装饰或便于搬运的鋬手。

19.野猪牙饰

1956年因大规模的群众性冬季积肥运动在桐乡罗家角村挖出大量兽骨。

这件野猪獠牙饰品线条优美,色泽光润,表面还刻划了斜线纹样。

形态上很像后代的觽,即解绳用的锥子,当然也可能是装饰挂件。

20.陶猪

陶色半灰半红,表面光滑。

短嘴,体型圆润,具有家猪的特征。

颈下有一孔,股部向内凹进一坑,可能也是插于棍棒上的玩偶。

这只憨态可掬的陶猪真实地表现出猪已经成为马家浜人饲养的家畜。

21.陶豆

泥质灰陶,盘口浅平,口沿内敛。

豆柄上部呈竹节状,由外向内戳压上下交错的8个小圆孔;下部饰有10组崧泽文化典型的圆形和弧边三角形镂孔的组合纹样。

22.假腹陶簋

与一般的陶容器不同,外侧看到的器壁并非容器的实际腹壁,这样外壁可以采用更多的装饰手法,但容积往往比外侧看到的小,因此叫做假腹陶器。

此假腹陶簋为泥质灰陶,镂刻崧泽文化典型的圆形和弧边三角形镂孔,装饰精美,外腹壁与容器内壁间为空腔。

23.假腹陶杯

此件敞口,收腹,高把的黑皮陶杯制作精细,器表打磨光亮。

从外部看腹壁通到杯身底部,实际杯盘较浅,仅及杯身一半。

因此即使腹壁上饰以圆形和弧边三角形镂孔,也不会使液体漏出。

24.石犁

石犁是农业生产水平发达的标志,最早出现在崧泽文化中。

石犁有单体和组合式两种。

2004年7月,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良渚文化带木质犁床的组合式分体石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带犁床的石犁,为研究早期石犁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件石犁,也应该带有木质犁床,安装在木质的犁架上使用。

犁的一面粗糙,一面打磨光滑,中间单面钻孔。

略呈等腰三角形,两侧双面磨刃,夹角成100°。

25.黑陶

良渚文化的陶器采用快轮制作,器壁规整、轻薄,表面常有一层光亮的黑皮。

鼎、豆、壶、罐是良渚人的日常用具,也是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

黑陶豆保存较强的铅光,豆盘略有变形。

黑陶双鼻壶长颈、扁腹,口两侧对称贴2竖穿小鼻,圈足的弦纹上对称戳压4个未穿透的长方形小孔。

黑陶壶为良渚文化的发现者施昕更发掘所得,壶口部饰双耳。

上腹有四周凸弦纹。

黑陶簋口沿内折沿成子母口,沿外饰3个小横耳。

矮圈足上有4个镂孔。

26.玉琮王

出土时位于墓主左肩上方。

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

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徽”,为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

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

在呈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代表了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琮的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通天的祀神法器。

27.玉钺王一组

钺是武器,象征了军权,一柄豪华的玉钺包括钺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镦。

反山M12的玉钺发现时玉钺镦处于墓主人手握的部位,钺身靠在肩上,瑁在其上端,钺镦出土时与钺瑁相距约80厘米,可知这柄完整的玉钺长度约在70~80厘米之间,两者间的有机质柄已腐朽得不见踪影,只留下了镶嵌其上的小玉粒。

玉钺整体呈“风”字形,钻孔较小。

刃角的正反两面分别浅浮雕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和鸟纹,这在良渚玉钺中所仅见,这一特殊现象,反映出此钺的不同寻常,因而有“钺王”之称,显示出其主人生前拥有至高的军事权威。

玉钺瑁外形如舰首,素面无纹。

28.玉“权杖”瑁与玉“权杖”镦

玉“权杖”镦整器呈烛台状,上部为凸榫,内“掏膛”成卯孔,两侧钻有卯销孔。

凸榫下周缘刻划一周抽象的鸟纹,其下以钻孔为中心刻划两组神人兽面纹,衬以繁密的螺旋线和小尖喙纹饰。

玉“权杖”瑁瑁体两侧的浅浮雕神人兽面纹,跨越器物两面、上下错落构图极为特别。

其中一侧面呈曲线造型,更是罕见。

器身全面均刻划纹饰,刻纹细如游丝。

出土时镦和瑁组成一套。

这样的权杖仅见于反山十二号墓,与“琮王”、“钺王”等同时随葬,显示了墓主人的王者之尊。

29.玉璧

玉璧直径26.3厘米,是良渚玉璧中面积最大的一件,也是目前出土品中罕见的刻纹玉璧。

璧一般光素无纹,而这件玉璧上有两种刻符。

一面阴线刻盾形二层台,中间为一只飞鸟的纹饰,被认为与太阳祭祀相关;另一面符号形如“玉璋”,意象不明,可能与祭祀的法器有关。

这种纹饰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玉璧上的纹样甚为相似,应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

30.玉三叉形器

玉三叉形器多出土于人的头部,中叉常和一枚长玉管相连,往往与成束的锥形饰配伍,应是冠帽上的饰件。

此器三叉平齐,底端圆弧。

正面浅浮雕和线刻兽面纹,饰以卷云形底纹。

背面光素平直。

31.玉璜

玉璜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最富特征的佩饰玉器,在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璜大多单独穿绳引线勒系于颈部作为佩饰。

良渚时期璜的组佩方式和佩挂形式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变,跟管、珠等玉器共同穿系连缀成组玉佩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此件璜呈桥形,其底部边缘等距离纵向排列着四个方向一致的“龙首”浮雕,显得与众不同。

32.玉梳背

也称冠形器,以前对其功用不甚了解,直到一件带有象牙梳齿的完整梳篦出土后方知它是梳背部分,或说本应带有梳齿的头饰。

整体呈宝盖头结构,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划相结合的技法,雕刻神人兽面图像。

兽面居中,两侧各琢一侧脸侧身、左右相向的神人,布局形式独特,仅见此器。

整体图案繁而不乱,线条流畅。

33.玉纺轮

纺轮呈扁平圆饼形,截面呈梯形,对钻圆孔。

出土时青玉圆杆穿在纺轮的圆孔中,圆杆头部铤部皆由圆收扁,头部极细且穿有孔径0.1厘米的一小孔;梃端钻孔残,原本可穿绳悬吊,便于手搓捻动。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带杆纺轮,仅见此一例,这为了解纺轮安杆方式和使用方法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34.玉鸟

相比于河姆渡文化的写实风格,良渚文化多神人兽面这类抽象的艺术表现,然而这件玉鸟却具象地取材于鸽雀类性情温顺的飞禽,生动真切地描画一振翅奋飞状的小鸟。

背面钻有两对横向的隧孔,用于穿缀,应是装饰用的缀件。

35.玉带钩

线切割成钩状,正面弧凸,背面平直,一端钻孔可拴系。

与晚期的带钩形态无异,虽不能确定此种带钩是衣带上的饰件,抑或用于拴系其他物件,但它把中国玉带钩出现的历史推早了二、三千年。

36.玉柱形器

柱形器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后者又有高柱和矮柱之分,素面居多,亦有少量雕琢精美的纹饰。

此器高柱形,器表风化严重。

器身雕饰竖向4列、横向3层共12幅神人兽面纹图像,图像的形式有两种:

一为神人骑跨在神兽上的完整形态;另一种为蹲伏着的神兽纹,两种图案上下左右错落布列,互为间隔,是错落旋转的神人兽面纹结构。

37.玉琮

俯视琮体截面外轮廓呈圆角方形,折角较钝,竖向直槽切磨较深。

四面琢刻2组神人兽面,兽面纹旁刻有鸟纹。

兽面、神人及鸟的重圈纹外圈均为管钻而成。

纹饰极为纤细、缜密,在玉琮中可算琢刻精致的作品。

38.弧背鱼鳍足鼎

形体硕大,腹部饰弦纹及弦断的滚压条纹,底部外侧交错拍印条纹。

鼎足为弧背鱼鳍形,抑或有学者称之为大鱼鳍形,而将良渚文化典型的鱼鳍形鼎足称为翅形鼎足,以作区分。

钱山漾遗址发掘后,曾因鱼鳍形足鼎被认为是典型良渚文化,然而不仅鱼鳍形鼎足存在差异,在遗存中也未发现双鼻壶、竹节把豆等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随着认识的深入,钱山漾类型文化作为一个部分继承良渚文化、又受到其他文化影响的新的文化类型被确定下来。

39.绢片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尚未炭化,但已变质。

平纹组织,密度为120根每英寸。

40.半月形石刀

马桥时期新出现的一种石刀类型。

呈半月状,也有新月状,多数有1~3个孔,可穿绳系于手上。

一般认为是收割用具,也有称作石铚的。

分布范围很广,在中国大陆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和台湾,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印度等地均有出土。

一件呈上弦月状,弧刃直背。

靠近背部中间部分对钻2孔。

另一件呈下弦月状,即弧背直刃,磨制精细。

背部有3个钻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