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563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docx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

骨折症状诊疗常规

【骨折的急救及步骤】骨折急救的目的。

在于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肢体,预防感染和防止增加损伤,能安全而迅速的护送伤员,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般原则是就地包扎、止血和固定,但战地救护和施工负伤后,应将伤员移到隐蔽和较安全的地方进行,然后迅速护送。

首先应判断公务员有无紧急情况,如心脏骤停、窒息、大出血、休克及开放性气胸等,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急救,伤员情况平稳后再进行骨折的处理。

【伤口的包扎】

1.出血的处理

(1)加压止血法:

宜用较厚的无菌纱垫覆盖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一般即可止血。

亦可用急救包包扎伤口,否则就用当时认为最为清洁的布类进行包扎。

(2)止血带止血法:

如大出血不能用加压包扎止血时,应在标准部位或伤处的附近上端,加适当衬垫后,用止血带止血。

需注明或记录开始用止血带的时间,一般止血带止血不应超过1~1.5小时。

2.骨折端的处理若骨折已戳出伤口,不应立即使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入深层,可待清创术清理污染的骨折端后,再行复位。

【固定】

将伤肢固定,有减少疼痛、保护骨折位置及防止骨端损伤血管及神经的作用。

可用手力牵引伤肢,尽量消除显著的移位然后固定。

固定肢体时应做到固定牢靠,松紧适当。

一般可用预制的夹板,固定伤肢的上下关节,无合适器材应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枪枝等,若现场一无所有,可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部,将受伤的下肢同健侧固定在一起。

【迅速转运】

伤员经现场初步处理后,按伤情轻重组织转运。

首先转运危及生命者,然后是开放性损伤及多发骨折者,最后是轻伤员。

对于脊柱骨折或疑有脊柱骨折者,搬运时须注意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或加重脊髓损伤。

一般需三人将伤员平托置于木板上,或翻滚至木板上,仰卧或座卧,禁止弯腰,若用软担架则用俯卧位。

对颈椎骨折者,则需增加一人轻牵头部与躯干长轴一致,并随之转动,防止颈椎伸屈与旋转,平卧后于头颈两侧用软物垫好,以防颈部旋转。

在搬运脊柱骨折伤员时,严禁一人背起,或一人抬肩,一人抱腿的方法。

长时间转运,需携带必需的急救药品及氧气等。

对上止血带者,需每1小时左右放松一次,放松时局部稍加压迫以减少出血。

如压迫后无活动性出血,不应再上止血带。

【急诊治疗】

1.维持呼吸道通畅

(1)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

使用气囊或呼吸机经此通道输入混合氧。

疑有颈椎骨折脱位者,应作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如采用气管内插管将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

(2)气管和肺部护理。

2.维持循环功能

(1)止血:

压迫包扎或使用止血带。

(2)扩充血容量:

防治休克。

骨折需要手法整复或手术复位内固定者,只有经抗休克治疗后。

血压平稳时再行处理。

但对合并大血管损伤者,则需抗休克的同时紧急手术。

3.止痛剧烈疼痛可引起休克。

因此,对有剧痛的伤员予止痛剂,如强痛定或杜冷丁50~lOO毫克肌肉注射,同时需将患肢固定。

4.预防感染早期应用抗生素,但伤口内不要撒磺胺、涂龙胆紫及红汞等药物。

战时已注射破伤风类毒紊的伤员,再注射一次破伤风类毒素,未作预防注射的伤员,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l500~6ooo单位。

5.骨折的固定。

(1)四肢骨折:

夹板或石膏。

(2)颈椎骨折脱位:

颅骨牵引。

(3)骨盆骨折:

骨盆吊托带或下肢骨牵引。

骨盆骨折

【临床表现】

1.外伤后骨盆局部疼痛、运动受限。

2.可合并内脏损伤及大出血,出现血尿,无尿及休克现象。

3.髋、腹股沟、耻骨联合及会阴部肿胀、淤血及压痛。

4.整个骨盆不稳定、畸形及下肢不对称。

5.骨盆挤压试验、骨盆分离试验阳性。

耻骨联合有直接或问接压痛。

【病因】骨盒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造成,骨盆侧面或前后被车辆或倒塌重物挤压是最常见的外伤。

另外高处坠落跌伤也较常见。

骨盆损伤中,少数为肌肉猛力收缩引起的小片撕

骨折。

骨盆骨折患者约50%病例合并失血性休克,特别是多发不稳定骨盆骨折,可出现严重的盆腔出血。

【分类】骨盆骨折分为四类。

1.I型骨折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即骨折线不通过骨盆环者,包括撕脱骨折、髂骨翼骨折及单纯耻骨枝和坐骨枝骨折等。

2.Ⅱ型骨折骨盆环一处断裂,同侧坐骨耻骨枝双骨折最为常见,还有耻骨联合骨折分离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3.Ⅲ型骨折骨盆环两处以上的断裂。

即在骨盆环上有两处以上骨折裂口或一处骨折一处脱位。

属不稳定的骨折。

4.Ⅳ型骨折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

【院前急救】

1.可应用充气式抗体克裤。

2.有条件时,补充血容量。

【急诊检查】

1.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尿量。

2,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检查。

3.骨盆X线检查,必要时cT扫描。

4.怀疑腹腔内出血,可行超声波或腹腔穿刺检查。

【诊断】

1.骨盆骨折的临床表现。

2.骨盆前后位x线可清楚显示绝大部分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时摄45度斜位相(Judet’s)。

3.必要时cT检查。

【鉴别诊断】

1.正常变异。

2.韧带损伤。

3.腹内脏器伤及出血。

【急诊治疗】

1.稳定的骨盆骨折(I型、Ⅱ型骨折)采用卧床休息、止痛、对症等保守治疗。

2.Ⅲ型骨折中无移位者,可采用牵引,骨盆兜固定等保守治疗。

3.移位的III型骨折及IV型骨折与与骨科医生商讨是否手术

4.合并尿道破裂、直肠破裂者请相关科室处理。

5.休克者积极抗休克治疗。

【住院指征】

1.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严重骨盆骨折,应收入ICU。

2.III型、IV型骨折。

3.合并其它损伤(泌尿系、直肠、腹内脏器损伤)

 

肩关节脱位

【临床表现】

1.前脱位

(1)外伤性肩关节脱位均有明显的外伤史。

(2)肩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3)伤肢呈弹性固定于轻度外展内旋位,肘屈曲。

(4)外观呈“方肩”畸形,肩峰明显突出,肩峰下空虚。

(5)Dugas征阳性。

伤肢轻度外展,不能贴紧胸壁,如肘部贴于胸前时,手掌不能同时接触对侧肩部,称为Dugas征阳性(即搭肩试验阳性)。

2.后脱位后脱位l临床表现不如前脱位明显,主要表现为喙突明显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的肱骨头。

上臂呈略外展及明显内旋的姿势。

【病因和刨伤机制】肩关节脱位按肱骨头的位置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

肩关节前脱位者最为多见,常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着地,外力沿舷骨纵轴向上冲击,舷骨头自肩胛下肌和大圆肌之间薄弱部撕脱关节囊,向前下脱出,形成前脱位。

也可以由直接作用于肩部侧后方的暴力引起。

肽骨头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脱位,如

暴力较大,肱骨头再向前移致锁骨下,形成锁骨下脱位。

后脱位很少见,多由于肩关节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关节内旋位跌倒时手部着地引起。

肩关节脱位如在初期治疗不当,可发生习惯性脱位。

【院前急救】应明确有无神经血管伤,把胳膊固定在最舒适的位置。

【急诊检查】

1.应注意检查有无合并症,肩关节脱位病例中约30~40%合并大结节骨折。

也可发生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肱骨头压缩骨折,有时合并关节囊或肩胛盂缘自前面附着处撕脱,愈合不佳可引起习惯性脱位。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可向后滑脱,造成关节复位障碍。

腋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可被肱骨头压迫或牵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损伤腋动脉。

2.肩部平片需从两个角度检查,前后位和轴位X片,肩部头脚位X线片可明确显示舷骨头向后脱位。

【诊斯要点】结合外伤史、局部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片可明确诊断。

【鉴剐诊断】

1.肱骨头骨折。

2.肱骨干骨折。

3.肩锁关节损伤。

4.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5.肩关节积血。

【急诊治疗】

脱位后应尽快复位,但必须排除更严重的损伤并确信无腋窝神经血管损伤。

(1)复位准备:

复位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止痛和肌肉松驰,可口服或肌注镇痛剂,并选择适当麻醉,肩关节内注射利多卡因(1%的利多卡因20m1)效果良好,也可选择臂丛麻醉,使肌肉松弛并使复位在无痛下进行。

习惯性脱位可不用麻醉。

复位手法要轻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发生骨折或损伤神经等附加损伤。

(2)复位方法:

现大都采用足蹬法复位,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两手用稳定持续的力量牵引,牵引中足跟向外推挤肱骨头,同时旋转、内收上臂即可复位。

(3)复位后处理:

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应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置,肘关节屈曲90度,腋窝放棉垫,再用三角巾固定于胸前,3周后开始逐渐作肩部摆动和旋转活动。

【住院指征】

1.肩关节脱位并发肱二头肌腱向后滑脱阻碍手法复位者。

2.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影响复位者。

3.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不能整复者。

4.合并喙突、肩峰或肩关节盂骨折,移位明显者。

5.合并腋部神经血管损伤者。

6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无法手法复位者。

7.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

8.手法复位失败,需在全麻下复位或开放复位。

【出院指征】

1.成功复位,平片证实后,对肩部进行合适的固定后可出院。

2.切开复位者,伤口完全愈合,X线检查骨折、脱位均复位,固定可靠。

3.腋部神经血管损伤已探察并修复。

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表现】

(1)屈曲型:

患者用健手托住患肢,肘关节屈曲90。

,局部肿胀,疼痛,肘后凸起,皮下癜斑,尺骨鹰嘴突起消失.肘后方压痛,后方可扪到骨折端。

(2)伸直型:

患肢紧临躯体,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

正常。

【院前急救】

1.评估伴随的腕和肩部损伤。

2.了解肢体的血管神经状况。

3.评估皮肤的完整性。

4.检查有无骨筋膜问室综合征,此症在髁上骨折最为常见。

5.放射学常规正侧位,加照斜位片,了解有无桡骨头和肱骨远端隐匿的损伤。

6.开放性损伤,常规术前检查。

静脉或肌肉注射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

【诊断要点】有明确的外伤史,结合临床表现和放射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扭伤。

2.关节积液。

3.挫伤。

【急诊治疗】绝大多数情况(除无错位的稳定骨折)需骨科会诊。

对于无错位、稳定的骨折用夹板或石膏固定.24~48小时骨科随访。

【留观指征】有明显的肿胀和瘀血的患者允许留观一夜,以减少骨筋膜问室综合征的危险。

【住院指征】

1.血管神经损伤或开放性骨折的患者。

2.需要开放复位和内固定的骨折患者。

3.并发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需要切开减压者。

【出院指征】

1.体温正常,伤口愈合。

2.X线复查骨折复位、固定可靠。

锁骨骨折

【临床表现】

1.有外伤史,局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

2.锁骨位于皮下,伤后局部肿胀,完全骨折学有移位而出现畸形。

3.直接暴力造成的中段骨折,有可能伤及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与体征。

【急诊检查】

1.X线检查。

2.注意上肢及手部血运和神经支配情况。

【诊断】

1.体伤后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2.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和移位情况。

【急诊治疗】

1.儿童的青枝骨折和无移位的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上肢2~3周。

2.有重叠移位的骨折可采用手法闭合复位,“8”形绷带或石膏固定。

应注意腋窝置棉垫。

3.手法复位不满意或骨折不愈合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

4.外端骨折有喙锁韧带断裂者可手术修复。

5.粉碎骨折有血管神经压迫者,宜手术治疗。

【留观指征】除少数病人外,锁骨骨折皆可用非手术疗,一般不常留观,“8”字绷带固定后如担心肢体血运,可短时留观。

【住院指征】需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

【出院指征】

1.手法治疗后伤口情况良好,体温正常。

2.出院后患肢三角巾悬吊。

肱骨骨折

【临床表现】

1.外伤后上臂疼痛、肿胀,皮下瘀斑。

2.上肢短缩、畸形,运动受限。

3.产生骨擦音,局部反常活动。

4.肱骨干骨折容易并发桡神经损伤,应检查有无腕下垂,伸指、伸拇功能丧失。

5.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率高,必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脉搏和神经功能。

6.肱骨髁间骨折查体肘后三角关系不对称。

【病因】肱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造成。

投掷运动的间接暴力可引起肱骨干的螺旋骨折。

轻微外伤所致的舷骨上端骨折,应警惕病理性骨折。

【院前急救】

1.转运时注意患肢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活动,以免加重神经血管损害。

2.夹板暂时固定。

【急诊检查】

1.摄正侧位X线片。

肱骨上端骨折因疼痛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穿胸投射法摄片。

2.肱骨干骨折时,注意检查桡神经功能。

3.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肱动脉损伤及前臂筋膜间室综合征,正中神经损伤。

【诊断】

1.外伤后局部肿痛,畸形,功能受限。

2.X线片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软组织挫伤。

2.神经麻痹。

3.肌腱断裂。

【急诊治疗】肱骨骨折包括肱骨头骨折、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骨折、舷骨大结节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和肱骨髁问骨折。

治疗上分别叙述。

1.肱骨头骨折首先考虑闭合复位,因肱骨头负重较小,可望获得良好功能。

闭合复位失败者可做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

2.肱骨外科颈骨折嵌人骨折或畸形不重者,可用三角巾悬吊2~3周,早期功能锻炼。

移位明显者,可行牵引手法矫正,外固定。

复位不满意可行切开复位。

骨折粉碎重者,

切除肱骨头,做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3.肱骨大结节骨折无移位者,上肢悬吊3周。

移位明显者,可切开复位,螺钉固定。

4.肱骨干骨折脓骨干骨折复位要求不高,接触面达1/4~l/3成角不超过30度即可。

可手法复位,U型石膏或悬吊石膏固定。

手术治疗用于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者、开放性骨折、复位不满意未达到解剖复位者。

内固定方法很多,主要有钢板螺钉和交锁髓内钉。

并发桡神经损伤,大都为挫伤,可观察,3个月不恢复.应手术探查。

5.肱骨髁上骨折首先考虑闭合复位,伸直型骨折固定于屈曲位,即屈曲型骨折在伸直位。

闭合复位失败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保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液循环,危象不解除者,及早手术探查血管。

6.肱骨髁间骨折有移位者适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留观指征】保守治疗中,怀疑有血循环障碍者,特别是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住院指征】

1.所有需手术治疗的肱骨骨折。

2.保守治疗中或来院时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

【出院指征】

1.手术治疗后伤口愈合好。

2.计划完后续治疗方案,指导关节功能锻炼。

前臂骨折

【临床表现】

1.前臂疼痛,畸形、前臂变短,触诊压痛、骨擦音。

2.前臂水肿,瘀斑.腕关节掌侧或背侧积液。

3.异常活动时,肘、腕或手关节功能障碍。

4.开放性骨折时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病因及创伤机制】

1.直接暴力多见打击或机器伤。

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纵向力作用于伸出的手上,造成桡骨远端骨折;或向上传达至桡骨中或上1/3骨折。

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所以骨折线位置低,桡骨为横型或锯型骨折。

3.扭转暴力受外力同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

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

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4.前臂骨折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分类骨折所累及的骨及解剖部位,横行,成角、扭转、粉碎,开放或闭合,及是否并发脱位。

(1)骨干骨折(单一或成对)经常由于上肢肌肉的牵拉而发生移位,并有时合并有关节脱位。

1)Galeazzi骨折:

是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桡_尺远侧关节脱位

2)Monteggia骨折:

是尺骨近端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2)桡骨远端骨折包括伸直型、屈曲型、关节内型。

1)Colles骨折:

是桡骨远端过度伸展引起(远侧段向桡侧和背侧偏移),也可能包括尺骨茎突骨折和桡尺远侧关节脱位。

2)Smith骨折:

是桡骨远端过度屈曲引起(远侧段向掌侧偏移)。

3)Barton骨折:

是桡骨远端向背侧或掌侧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院前急救】

1.所有怀疑为前臂骨折的患者都应及时夹板固定,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

2.所有开放性骨折都应当在固定之前,用消毒敷料包扎。

3.对有可能造成血管、神经受压的严重畸形骨折,在固定前适当牵引复位,但对开放性骨折后赞成的骨折断端缩回伤口内,到达医院后,应及时向骨科医师说明。

【急诊检查】

1.查体应注意皮肤的完整性、畸形和血管神经状态。

2.所有怀疑为前臂骨折者应做正、侧位X线检查,包括肘、腕关节。

【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反常活动。

3.影像学所见。

【鉴别诊断】

1.上肢肌肉韧带损伤。

2.肘或腕关节脱位。

3.前臂挫伤、血肿、蜂窝织炎、脓肿。

4.前臂成骨细胞瘤、骨髓炎。

5.上肢血管或神经损伤。

6.肘或腕关节炎、关节积液。

7.儿童骨骺板、营养血管会被误认为骨折。

【急诊治疗】

1.所有疑为前臂骨折的患者应适当固定,抬高患肢并冷敷。

2.适当使用止痛药。

3.骨折无移位或能够闭合手法复位者,前臂骨干骨折行长臂石膏或夹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行短臂石膏或夹板固定。

时间为4~6周。

4.开放性骨折应盖以无菌纱布、静脉或肌肉注射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小夹板固定,及时请骨科会诊。

【留观指征】

1.合并局部软组织损伤,肿胀较重,石膏或夹板固定后,需要观察有无继发血管、神经受压。

2.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者。

【住院指征】

1.开放性骨折。

2.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或血管神经伤的骨折。

3.难以手法复位的骨折或需要全身麻醉的骨折。

【出院指征】

1.体温、血常规正常。

2.X线复查骨折复位、固定可靠。

3.伤口愈合。

手外伤

【临床表现】

1.闭合性手外伤局部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

2.开放性手外伤可见创口,出血。

3.骨、关节损伤除了局部肿胀、疼痛外,还有畸形、反常活动和骨擦感(音)。

4.肌腱断裂手指的主动活动丧失。

5.血管损伤手指肤色苍白、皮温降低、指腹瘪陷、动脉搏动消失。

6.神经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

7.断肢(指)完全性断肢的表现通常很明显。

部分性离断时,血管蒂可受损或完好无损,远端肢体可发黑、发绀、感觉下降,两点间辨别觉下降.毛细血管充盈延迟,脉搏减弱

消失。

【病因】刺伤,挤压伤,切割伤,撕脱伤。

火器伤。

【院前急救】

1.止血局部加压包扎是手部创伤最简单而有效的止血方法。

少数大血管损伤所致的大出血才采用止血带止血,应用气囊止血带缚上臂上1/3部位,敷好衬垫,记录时间,迅速转运。

压力控制在33.3~40.0kPa(250~300mmHg),如时间超过l小时,应放松5~10分钟后再加压。

手外伤不宜采用橡皮管捆扎止血。

2.创口包扎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防止创口进一步被污染,创口内不要涂药水或撒敷消炎药物。

3.局部固定转运过程中,无论伤手是否有明显骨折,均应适当加以固定,以减轻患者疼痛和避免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固定器材可就地取材,采用木板、竹片、硬纸板等。

固定范围应达腕关节以上。

4.断肢的处理

(1)收集所有离断的部分,包括骨块,组织块及皮肤碎片。

(2)不全性断肢应注意将肢体用木板固定,如断肢仍在机器中,应将机器拆开取出断肢,切不可强行拉出断肢或将机器倒转,以免加重损伤。

(3)采用压迫止血法,禁用止血钳,腐蚀剂或血管结扎。

最后手段可用止血带(可能损伤神经、血管、也可能防碍再植)。

(4)维持正常血容量,适当治疗休克及其他损伤。

(5)妥善处理离断部分(无论完全离断还是部分离断),将断肢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好,放人清洁、干燥的塑料袋中,然后将密封好的袋子放人4℃冰箱中,或放在加盖的容器中,外周加冰块保存,但绝不能直接放在冰上,也不能用任何液体浸泡。

【急诊检查】

1.皮肤损伤的检查包括以下三方面:

(1)了解创口的部位和性质。

(2)皮肤缺损的估计。

(3)皮肤活力的判断。

2.肌腱损伤的检查肌腱断裂表现为手的休息位发生改变,而且该手指的主动运动丧失。

3.神经损伤的检查神经损伤表现为该神经支配区域的手部感觉和运动障碍。

4.血管损伤的检查了解手部主要血管有无损伤、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手部血循环状况和血管损伤可通过手指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试验和血管搏动来判断。

5.骨关节损伤的检查局部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者,应疑有骨关节损伤。

如手指明显短缩、旋转、成角或侧偏畸形及异常活动者,则可确诊为骨折。

6.X线拍片为手外伤的常规检查,除拍摄正侧位X线片外,根据受伤部位的不同,还应加拍特殊体位的X线片,如斜位、轴位等。

【诊断要点】根据伤部创口、疼痛或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急诊治疗】

1.控制出血。

2.维持政党血容量,适当治疗休克及其他损伤。

3.避免受伤部位进一步受损。

4.镇痛。

5.开放性损伤者,常规注射破伤风。

6.初期外科处理,简单的手外伤可在急诊处理,对于累及深部组织,如神经、血管、骨关节者,则请专科会诊。

7.

(1)清创:

清创的目的是清除伤口内的污物,去除失去活力的组织,使污染伤口变成清洁伤口(不是无菌伤口)以预防感染,具体方法见骨科清创术一节。

(2)在有计划清创的同时,全面、系统检查损伤组织,估计损伤程度及范围,必要时松止血带观察组织(如肌肉、皮肤等)的循环。

以便制定全面的手术计划。

(3)处理损伤的组织:

平时手外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一期修复损伤的组织。

因为这时解剖关系清楚,继发变性轻微,不仅手术操作容易,而且效果好,功能恢复快。

(4)闭合伤口:

闭合伤口是预防伤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只有在彻底清创基础上闭合了伤口,才能保护外露的深部组织,阻止细菌人侵.防止感染。

手的循环丰富,抗感染能力强,手部闭合伤口时限一般可延长至受伤后12小时,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受伤性质、污染程度及气温高低等而增减,闭合伤口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直接缝合:

皮肤没有缺损或缺损很少,可直接缝合,但切忌勉强缝合。

对跨越关节、与掌纹垂直、与指蹼平行的直线伤口,要作局部“Z”形皮瓣转移,避免瘢痕挛缩;②游离植皮:

皮肤缺损创面的基底仍保留血运良好的组织床,骨质、肌腱没有裸露,可进行游离植皮,骨质、肌腱小片外露可用附近软组织(肌肉、筋膜)或软组织瓣覆盖,再行植皮,一般以中厚皮片为好,指腹、手掌也可用全厚

皮片;③皮瓣覆盖:

骨质、肌腱有较大裸露,常需皮瓣覆盖。

包括局部皮瓣、邻指皮瓣、远位皮瓣等。

【留观指征】

1.挤压伤。

2.污染严重的手外伤。

3.合并其他部位的多发伤。

4.撕脱伤。

【住院指征】

1.开放性手外伤,累及骨关节者。

2.肌腱断裂。

3.血管、神经损伤。

4.断肢(指)再植。

5.皮肤缺损,需要植皮或皮瓣修复者。

6.闭合性骨折、关节脱位,难以手法复位者。

【出院指征】

1.体温正常,感染控制。

2.患指末梢血液循环正常。

3.植皮或皮瓣成活。

4.X线复查,固定可靠。

骨折或脱位复位。

股骨颈骨折

【临床表现】

1.股骨颈骨折多见于50~70岁老人。

2.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3.髋部活动受限。

4.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外,多数病人伤后站立、行功能即刻消失。

5.伤髋轻度屈曲、内收位。

6.下肢外旋,短缩。

7.大粗隆上移并有叩痛。

8.股三角处压痛。

9.下肢传导叩痛。

【病因】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本骨折少见,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股骨颈骨折患者常合并它处骨折,甚至内脏损伤。

【分类】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