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668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试卷总分:

30分考试形式:

开卷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A.7万千米B.6万千米C.5万千米D.4万千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赤道是南北纬度的起点(即零度纬线),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约4万千米。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赤道周长。

2.A点的经纬度是

A.65°S,10°WB.65°N,10°W

C.65°S,10°ED.65°N,10°E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其判读规律:

纬度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用N表示;纬度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用S表示;经度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用E表示;经度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用W表示。

所以A点坐标为65°S,10°W。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坐标。

3.根据半球的划分,A点位于

A.西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上的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符合南半球必须在赤道以南,即南纬;符合东半球必须在20°W以东,160°E以西,10°E在此范围内,属于东半球。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半球划分的界线。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北回归线B.南回归线C.赤道D.本初子午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上的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南北半球的界线。

5.下列有关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线是半圆,指示东西方向B.经线是直线,指示南北方向

C.纬度越高纬线越短D.经度越高经线越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形状为圆形,纬线中,赤道最长,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形状为半圆,所有经线的长度相等。

根据选项,故选C。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线的特点。

6.本初子午线是从哪个国家通过

A.英国B.中国C.美国D.俄罗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0°经线。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本初子午线的规定。

7.某点以西西半球,以东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是温带地区,这点是

A.23.5°N,180°B.66.5°N,180°

C.66.5°S,20°WD.66.5°S,160°E

【答案】C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当天地球公转到示意图中的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

9.对这一天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B.东台白天长,夜晚短

C.南半球正处于冬季D.北半球正处于夏季

【答案】

8.C

9.A

【解析】

试题分析:

8.读图可知:

②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时间为6月22日前后,按顺序③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时间为9月23日前后,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①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时间为3月21日前后。

依据材料所给时间10月17日,应在9月23日与12月22日之间,即③、④之间,故选C。

9.10月17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相对于北半球而言,是由昼夜平分向昼变短,夜变长变化的阶段;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的春季。

故选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概况。

10.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交替B.四季更替C.极昼和极夜D.昼夜长短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的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的差异等。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四季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1—13题。

11.地图的三要素是

A.等高线、比例尺、指向标B.山峰、山脊、山谷

C.比例尺、图例、指向标D.比例尺、图例、陡崖

12.图中山峰A的海拔高度是

A.500mB.600mC.700mD.670m

13.图中小溪的流向是

A.西北向东南流B.东北向西南流C.自西向东流D.由南向北流

【答案】

11.C

12.D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11.地图的三要素是: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其中,判断方向有三种方法。

即一般方法、指向标法、利用经纬网。

故选C。

12.读图可知,图中A山峰的海拔高度是670米。

13.根据图中指向标判读其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加上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因此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方向。

故选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图的判读。

14.关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B.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C.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D.南极周围是一块陆地

【答案】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的分布。

15.下列海峡、运河中,位于亚洲和非洲分界线上的是

A.巴拿马运河B.白令海峡

C.苏伊士运河D.土耳其海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白领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土耳其海峡是亚欧的分界线,故选D。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洲界的名称。

16.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爆发B.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C.河流沉积和填海造陆D.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及人类的活动。

故选B。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原因。

17.在下列现象的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A.多云转睛B.四季如春C.暴风骤雨D.风和日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多云转晴、暴风骤雨、风和日丽表示的都是某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雨雪等状况,属于天气;四季如春表示的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属于气候。

故B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判断气候的依据。

18.下列天气符号的判读与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搭配均正确的是

A.

—台风—出海捕鱼B.

—晴天—学校举办运动会

C.

—霜冻—播种小麦D.

—暴雨—公路上高速行驶汽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台风,不适合出海捕鱼;C选项的天气符号是雾;D选项的天气符号是霜冻,而不是暴雨。

因此选B。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19.一天中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落时刻B.午夜0点左右C.凌晨2点左右D.日出前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一天中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气温日变化。

20.如图,如果在A地测得气温为28℃,若只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则C地的气温是:

A.0℃B.10℃C.18℃D.3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A地海拔1000米,气温28℃,C地海拔4000米,气温应是28℃-(4000m-1000m)÷100×0.6℃=10℃。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21.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每空2分)

(1)图中A点的位于(南、北)半球,B点它位于(东、西)半球。

(2)图中A点在C点的方向,图中B点在C点的方向

(3)本初子午线即是图中的经线。

(4)图中A、B、C三点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是点。

(5)请在图上标出点D(0°,15°W),位于五带中的带。

(6)请在图上标出点E(15°N,0°),(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1)北东

(2)西南东南

(3)0°

(4)C

(5)热

(6)有

(4)高中低纬度划分的依据是: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图中A、B位于低纬度,C点位于中纬度。

(5)D点的纬度是0°,属于五带中的热带。

(6)

五带中,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经纬网来判断东、西半球,及五带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