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828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沪教版.docx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沪教版

江苏省海门市正余中学2014-201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15题,共30分)

1.(2分)已知:

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镁是制造闪光粉、轻质合金原料.判断镁条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

剧烈燃烧

B.

耀眼的白光

C.

生成白色固体

D.

放出大量的热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征进行分析.

解答:

解: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证明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白色固体,此现象说明了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

C.

点评:

会根据变化的特征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2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

B.

人体呼出的气体

C.

液氧

D.

矿泉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

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液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矿泉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

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3.(2分)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

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根据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进行解答;

B、根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进行解答;

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进行解答;

D、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原子能构成分子,也能构成物质,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故B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故C错误;

D、原子中不一定都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例如氢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2分)下列化学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水→氢气+氧气

B.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

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D.

铜+氧气→氧化铜

考点: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解答:

解:

A、一种物质水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氢气、氧气,属于“一变多”的分解反应.故不选;

B、两种物质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水,既不是“多变一”的分解也不是“一变多”的化合.故选;

C、两种物质氧化钙和水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氢氧化钙,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不选;

D、两种物质铜和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氧化铜,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故不选.

故选B.

点评:

抓住两种反应的特点,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数“多变一”还是“一变多”,从而对所发生的反应进行类型判断.

 

5.(2分)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6.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的特征: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

解:

A、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故A解释正确;

B、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所以,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故B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故C解释正确;

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受热时间隔变大,所以,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故D解释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原子等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2分)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钢铁制品的生锈

B.

动植物的呼吸

C.

农家肥的腐熟

D.

家庭燃气的燃烧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的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解答:

解:

A、钢铁制品的生锈是因为铁与水、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动植物的呼吸,反应缓慢甚至不易察觉,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C、农家肥的腐熟是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反应过程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家庭燃气的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缓慢氧化的概念、特征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2分)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质量分数;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因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解答:

解: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质量分数,故选项错误;

B、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因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性质,以及空气的污染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2分)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56克

B.

56

C.

D.

9.288×10﹣26Kg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因为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AD错误,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大于1的数值,故C错误,B正确;

故选:

B.

点评:

题难度不大,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分)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来验满

 

B.

加热固体制取氧气之后,应先把导管移开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C.

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就不会产生氧气

 

D.

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可以用高锰酸钾来代替二氧化锰

考点: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A、根据氧气的验满进行分析判断.

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高锰酸钾加热时分解生成二氧化锰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故A说法正确;

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停止加热,以防止冷水倒流进入热试管,引起试管炸裂,故B说法正确.

C、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也会产生氧气,但反应速率很慢,故C说法错误.

D、高锰酸钾加热时分解的产物中有二氧化锰,生成的二氧化锰做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同样生成氧气的速率很快,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验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以及催化剂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但须认真分析.

 

11.(2分)实验室,用于保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

 

A.

广口瓶

B.

细口瓶

C.

烧杯

D.

集气瓶

考点: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分析选择.

解答:

解:

A、广口瓶通常用于盛放固体药品,故符合题意;

B、细口瓶常用于存放液体药品,故不符合题意;

C、烧杯常用于配制溶液,较多量溶液的反应容器等,故不符合题意;

D、集气瓶常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

熟悉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

B.

原子核中,中子不带电,电子带正电

 

C.

原子中,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相等

D.

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原子的结构以及微粒的带电情况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原子可以再分,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故A错误;

B、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不包括电子,其中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故B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不一定相等,例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相等,故C错误;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概念与构成等即可正确就本题.

 

13.(2分)某同学用量筒量取8.0mL水的操作如下:

先用倾倒法取一部分水,放平量筒,平视发现只有7.5mL,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仰视滴加到8.0mL.该同学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是(  )

 

A.

大于8.0mL

B.

小于8.0mL

C.

等于8.0mL

D.

无法确定

考点:

测量容器-量筒..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同学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

解答:

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同学改用胶头滴管滴加,仰视滴加到8.0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8.0mL.

故选A.

点评:

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14.(2分)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氧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

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水的性质和应用;空气组成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吸收二氧化硫,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

解答:

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高锰酸钾溶液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错误.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故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故正确.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故正确.

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容器中加入水的主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2分)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③②①⑤④⑥

B.

②③①⑤⑥④

C.

③②①⑤⑥④

D.

②①③⑤⑥④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加热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

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

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③②①⑤⑥④.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共30分)

16.(4分)学了《分子与原子》后,我们应学会从微观上分析问题:

(1)物质的分类:

你认为糖水混和物与冰水混和物的区别是 糖水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冰水混和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2)物质的变化:

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是由 过氧化氢分子 保持的.从微观上来分析,过氧化氢反应时, 过氧化氢分子 改变, 氢原子、氧原子 没有改变.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1)根据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种类分析回答;

(2)根据分子、原子的定义分析回答.

解答:

解:

(1)糖水混和物与冰水混和物的区别是:

糖水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冰水混和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2)由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所以,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是由过氧化氢分子保持的.从微观上来分析,过氧化氢反应时,过氧化氢分子改变,氢原子、氧原子没有改变.

故答为:

(1)糖水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冰水混和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2)过氧化氢分子,过氧化氢分子,氢原子、氧原子.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任写一个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例子: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合理即可)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

解: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过氧化氢

水+氧气.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3)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合理即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文字表达式的能力,掌握文字表达式的书写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8.(6分)有A、B、C、D、E五种物质,暗紫色的固体A受热会产生一种是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B,黑色固体C在B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银白色金属D在B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E.

(1)写出各物质的名称或符号:

A 高锰酸钾 ,B 氧气(O2) ,C 木炭(C) ,D 铁(Fe) ,E 四氧化三铁(Fe3O4) .

(2)写出D在B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或3Fe+2O2

Fe3O4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得知B是氧气;黑色固体C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C为木炭,银白色金属D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E.则D为铁丝,E为四氧化三铁;暗紫色的固体A受热会产生氧气,则A为高锰酸钾.

解答:

解:

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得知B是氧气;黑色固体C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C为木炭,银白色金属D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E.则D为铁丝,E为四氧化三铁;暗紫色的固体A受热会产生氧气,则A为高锰酸钾.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高锰酸钾,B为氧气,C为木炭,D为铁,E为四氧化三铁;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或3Fe+3O2

Fe3O4

故答案为:

(1)高锰酸钾,氧气(O2),木炭(C),铁(Fe)四氧化三铁(Fe3O4).

(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或3Fe+2O2

Fe3O4..

点评:

推断题要善于根据习题中的信息来寻找突破口,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中的“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突破口.

 

19.(3分)请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腐蚀胶头 

(2)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试剂时,标签没向着手心 腐蚀标签 

(3)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 炸裂试管 .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1)取用试剂后的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以免药液流入胶头造成胶头腐蚀.

(2)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加热时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1)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液体试剂会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蚀.

(2)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倾倒液体时,如果标签没向着手心,残留的液体流下来接触标签后,会腐蚀标签.

(3)给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故答案为:

(1)腐蚀胶头;

(2)腐蚀标签;(3)炸裂试管.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熟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7分)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的仪器名称:

① 试管 ;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