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841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生.docx

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高考生物课时训练第九单元生

1.(2013·新课标全国理综Ⅱ)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固定的

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

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解析:

(1)流入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能量,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该能量生存。

(2)鼠的种群密度受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2.(2013·海南生物)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析:

(1)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野兔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后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与其恢复力稳定性大小有关。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内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3.(2013·大纲全国理综)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       的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   、    和空间等资源的

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      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解析:

(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

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

(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溶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A。

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答案: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4.(2013·新课标全国理综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解析:

(1)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所以土壤没变,土壤中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和根系,所以只能是次生演替。

(2)上述群落中草丛群落生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遭到破坏后最容易恢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随植物分层而分层,所以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5.(2014安徽蚌埠质检)研究小组对某地群落进行调查,获得如下结果,请分析回答。

(1)图1表示群落中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据图可知,调查该地区物种数量时,应选取样方的面积为    。

 

(2)图2是某种取食农作物的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可知,种群数量最大的时期大约是第    年,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的时间段为    。

该种群在30年间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不可能是(  ) 

A.人工持续捕杀

B.昆虫幼体发生了致死性突变

C.改变农作物种类

D.定期喷洒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

(3)调查时选取了5个面积适宜的样方,获得数据见下表:

  物种

样方  

A

B

C

D

E

F

G

H

I

J

1

0

2

2

0

6

3

0

4

10

0

2

6

4

0

3

0

0

5

3

0

8

3

3

0

2

6

8

4

6

5

12

6

4

5

2

0

6

4

0

8

0

8

10

5

2

0

4

5

0

3

0

6

9

10

A~J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样方1中B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由于   多样性,这种差异主要是由    和    引起的。

样方1~5的数量差异是由于    引起的。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特征、生物多样性等知识。

(1)由图形可看出:

样方面积为S5时,种群数量较大且选择的样方大小适宜。

(2)λ>1时种群数量不断增大,结合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λ=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大约第10年。

λ<1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30年间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可能是由于人工持续捕杀导致昆虫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改变了农作物种类会改变取食农作物的昆虫食物来源,降低了昆虫的出生率;定期喷洒性引诱剂,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导致昆虫出生率降低。

(3)A~J的形态结构差异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属于基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主要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样方1~5的数量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造成的。

答案:

(1)S5 

(2)10 10~20年 B (3)物种 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环境差异(或随机分布)

6.(2013广东连州模拟)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除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回答:

样地

编号

植物种类数

simpson多样性指数

薇甘菊覆盖度(%)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1

22

25

0.88

0.97

72

65

2

16

21

0.71

0.86

92

75

3

20

26

0.85

0.98

75

62

注:

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         ,从而导致其他植物死亡。

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    模型。

 

(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    。

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3)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

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      。

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    。

 

(4)将薇甘菊加以利用,变害为宝,是防治薇甘菊的另一思路。

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他感作用”,可据此开发新型除草剂。

“他感作用”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

也可以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

用10kg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增重还不到500g,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

  

 。

 

解析:

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无法生长而死亡,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获得植物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是样方法,表中数据表明,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菟丝子从薇甘菊上获取营养属于寄生,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分泌的化学物质起作用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交流中的化学信息,用10kg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增重还不到500g,山羊未必摄入全部10kg薇甘菊,山羊摄入的薇甘菊不能全被同化;同化的能量满足了山羊的生命活动所需之余才以有机物形式储存。

答案:

(1)光合作用 “S”型增长

(2)样方法 表中数据表明,薇甘菊覆盖度越高,植物种类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越低,说明薇甘菊可能降低了物种多样性。

(3)寄生 群落演替

(4)化学 山羊未必摄入全部10kg薇甘菊,山羊摄入的薇甘菊不能全被同化;同化的能量满足了山羊的生命活动所需之余才以有机物形式储存

7.(2014北京西城区期末)研究人员在一些果树种植区,构建了如图所示“果—草—牧—菌—沼”生态农业模式。

请分析回答:

(1)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              ,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生态系统结构中的       。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    用于生长发育。

此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  

            。

 

(2)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昆虫

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金纹细蛾幼虫体内有姬小蜂卵的百分率(%)

蚜虫

(头/枝)

雌成螨

(头/叶)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食蚜盲蝽

(头/枝)

生态果园

39.3

0.34

0.47

0.29

0.33

40~60

对照果园

79.1

2.58

0.15

0.26

0.02

3~6

①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②果园中的              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        。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               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         有重要意义。

 

解析:

(1)从图示看出,人工构建的“果—草—牧—菌—沼”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包括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沼气池中的能量主要来自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

果树和牧草可从菌土中获取无机物用于生长发育,这样就使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在两类果园中调查上表昆虫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从表中看出,果园中的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都有捕食关系,姬小蜂和金纹细蛾幼虫的关系是寄生。

(3)从表中结果可知,生态果园的建立形成了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提高果品的品质和减少污染有重要意义。

答案:

(1)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和食用菌 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 无机物(无机盐) 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

(2)①样方法 ②食蚜盲蝽与蚜虫、蚜虫与植物(答出一组即可) 

寄生

(3)害虫天敌 减少污染

8.(2013成都石室中学一诊)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J/(m2·a)。

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请回答问题:

(1)图1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保留一位小数)。

 

(2)如果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是弃耕农田重新形成的,则现有生物群落是    演替而形成的。

 

(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          ;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    (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

图1中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80/3370×100%≈11.3%。

兔和人都以植物为食,同时人可捕食兔,因此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竞争与捕食。

鼠疫杆菌能感染人,与人之间为寄生关系。

鼬对鼠的捕食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向生产者。

答案:

(1)11.3

(2)次生

(3)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与捕食 寄生

(4)大于 增强

(5)不能

【教师备用】

1.(2014吉林一中摸底)下面是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       ,能量传递效率如此之低,是因为   。

 

(2)上述能量流动情况以如下能量金字塔来表示:

则A、B、C、D所代表的数值分别是   、   、    、    。

 

(3)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

 

解析:

(1)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占其上一营养级能量的比例。

图中信息传递效率最高为16.2%(生产者→草食动物),最低为5.5%(肉食动物→终极消费者)。

能量传递效率低是由于两个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掉相当多的能量,并且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2)图中的食物链为D→C→B→A,则对照能量流动资料可知,A代表的数值为21,B为383,C为3368,D为20810。

(3)人类研究能量流动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答案:

(1)5.5%~16.2% 大部分能量被该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2)21 383 3368 20810 (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2014吉林摸底)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至少两种)。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下降。

 

解析:

(1)从表中看出,甲种群逐渐减少而乙种群增加,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

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则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

(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4)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抵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