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924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docx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第一册: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

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

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

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

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

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9.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0.箕踞:

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

起兵反秦后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

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滞后于刘邦的一场斗争。

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12.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

四匹马拉的车。

13.窃:

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14.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第二册:

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5.建安:

汉献帝年号。

6.箜篌:

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7.妾:

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8.公姥:

公公和婆婆。

9.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0.初阳岁:

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11.初七:

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九: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3.适:

出嫁

14.六合:

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

;支,地支,指子、丑、寅、卯。

;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叫六合。

15.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6.黄昏:

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7.人定:

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8.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9.子:

对对方的尊称。

衿:

古式的衣领。

青衿:

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20.阡陌:

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

21.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2.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3.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4.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5.暮春:

春季的末一个月。

26.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7.望:

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28.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9.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30.匏樽: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1.蜉蝣: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32.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33、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34.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

1白帝城:

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5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7京都

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8贾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周礼·夏官·序官》: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南齐书·百官志》:

“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新唐书·百官志四上》:

“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

”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17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0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1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22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3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4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教,教化。

25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26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28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9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30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31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击破秦国的连横策略。

约,结。

离,使离散。

3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3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4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35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36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37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8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39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4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2百工,各种工匠。

4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必修四:

1、 读尽缥缃万卷书: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2、 宫调: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3、 《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4、 戏曲中的行当: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行:

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

京昆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

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

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

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

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来了。

丑行:

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行:

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胡子生):

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

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

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

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

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

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

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

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

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

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

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如包拯就是“净”角色。

5、跖:

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6、《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1]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7、把吴钩看了: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8、一片神鸦社鼓: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9、封狼居胥:

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山。

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汉书·霍去病传》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10、冠冕:

(1)指仕宦的代称。

《北史·寇洛等传论》:

“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

“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

《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

“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

11、三公九卿:

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

“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

殷亦三公九卿。

(伊尹曰:

“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

“三公之得者何?

曰司马、司空、司徒也。

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

),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

“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

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

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12、位在廉颇之右: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13、负荆:

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14、阏氏:

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15、相坐:

相连坐(治罪)。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株连:

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16、皇天后土:

皇天:

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

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土皇天”。

17、游于三辅: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

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郊县:

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

一般县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18、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

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19、五经、六艺: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0、举孝廉不行: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1、公车特征:

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22、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后汉书·张衡传》

必修五: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