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167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docx

生物选修一回归教材知识梳理四川地区7个实验

课题一果酒果醋的制作

1.酵母菌是型微生物,醋酸菌是型微生物;

酵母菌是真核细胞,醋酸菌是原核细胞。

[拓展:

真核、原核细胞的比较。

]

2.果酒发酵的反应式:

果醋发酵的反应式:

3.果酒发酵的温度范围: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左右)

果醋发酵的温度范围:

4.果酒发酵:

①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②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果醋发酵:

①当氧气和糖源都很充足时,可将分解为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变为,再将转变为

5.发酵产物的鉴定:

果酒的鉴定:

在性条件下,(橙色)与酒精反应呈现色。

果醋的鉴定:

首先通过观察的形成、嗅味和品尝初步鉴定,还可以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作进一步的鉴定。

6.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约空间,目的是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耗尽后再进行发酵;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

7.在和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

8.如用带盖的瓶子制葡萄酒,每隔12h左右将瓶盖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防杂菌污染).

9.当发酵装置由果酒酿造转为果醋酿造时,首先要,其次要注意通入。

10.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溶液内部能形成菌膜吗?

为什么?

不能,缺少氧气】

11.据果酒和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1)排气口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连接长而弯曲的胶管?

答案:

排气口的作用是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CO2。

与排气管相连的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2)在制酒和制醋时,应分别进行怎样的操作?

答案: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课题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一般都含、、水、无机盐四类营养成分。

2.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生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和)

3.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及器材:

灼烧灭菌:

接种环、接种针、接种过程中的试管口与瓶口等【酒精灯火焰】

干热灭菌:

培养皿、烧杯、玻璃棒等【】

高压蒸汽灭菌:

培养基【】

4.培养基的配制:

熔化后,灭菌前,要对培养基。

待培养基冷却至℃左右时,在附近倒平板,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5.如果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保温1~2d后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成功的。

6.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平板划线法:

接种工具:

接种要求:

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接种环;

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后再进行划线(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在作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都要从上一次划线的开始划线;

(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在数次划线后,可以分离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

接种工具:

操作关键:

在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

7.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中,培养12h和24h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8.如果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的、、基本一致,并符合大肠杆菌菌落的特点,则说明接种操作是符合要求的

9.菌种保藏:

临时保藏法:

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

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的冰箱中保藏。

(缺点:

保存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或产生)。

长期保存:

法。

(-20℃冷冻箱中保存)

10.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11.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一方面需要为培养的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无处不在的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

12.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13.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或;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的条件。

14.培养基的分类:

(1)根据物理状态的不同,培养基一般可分为:

(一般用于)、

(一般用于)和半固体培养基

(2)根据用途的不同,培养基一般可分为:

、。

15.为判定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筛选作用,我们一般选择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一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然后分别接种等量同种菌液,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比较两组培养基表面菌落的

、、;若结果不一致,则说明选择培养基起到筛选作用。

16.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震荡培养基的目的有:

(1)增加培养液中的;

(2)提高的利用率。

课题三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

2.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中去寻找。

3.实验室微生物的筛选过程中,人为提供有利于生长的调节(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者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4.稀释涂布平板既能用于分离纯化微生物,也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但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5.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6.“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指的是,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90%为细菌,取样时要铲去表层土。

7.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样品的稀释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的平板。

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8.菌落的特征包括、、隆起程度和颜色等方面

9.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

10.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进行。

11.实验时要对平板和试管作好标记。

注明培养基种类、培养日期以及平板上培养样品的稀释度等。

12.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将尿素分解成了。

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

1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

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14.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课题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2.实验操作过程:

制备MS培养基→→接种→培养→→栽培。

3.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信息。

]

4.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无规则,是一种高度的呈无定形状态的细胞。

5.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的茎上部新生的侧枝。

[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况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

6.配制母液时,大量元素浓缩倍,微量元素浓缩倍。

常温保存。

激素类、维生素类以及用量比较小的有机物可以按照的质量浓度单独配制母液。

7.蔗糖提供,同时能够维持细胞的

8.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无机)营养为主。

与微生物的培养不同,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有机/无机)营养,无机盐混合物包括植物生长必须的元素和元素两大类。

此外,MS培养基还需添加适量的。

9.MS培养基是(固体/液体)培养基,配制时需要加入适量。

10.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取用一个经过(灭菌/消毒)的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与接种操作后的锥形瓶一同培养,用以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没有被。

11.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者组织片段叫做。

12.对培养材料进行表面消毒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植物材料的。

13.过程:

流水冲洗→软刷刷洗→流水冲洗20min→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体积分数为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无菌水清洗→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质量分数为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中至少清洗3次。

14.接种操作都必须在旁进行,并且每次使用器械后,都需要用火焰灼烧。

15.将消过毒的菊花茎段在无菌培养皿中切成小段(长约0.5~1cm),左手持瓶,后手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插入时注意,不要。

16.接种后的锥形瓶最好放在中培养。

一般将pH控制在左右,温度控制在℃,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h。

17.在移栽之前,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等幼苗长壮之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壮苗的目的:

提高幼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耐受力。

]

18.植物激素的、使用的以及用量的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例如: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提高

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

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比值适中时,促进的生长。

 

课题五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由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

2.果胶酶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酶、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也能被酶水解掉。

3.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其高低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

酶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的减少量或的增加量表示。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和等。

5.实验中温度用恒温水浴控制,用体积分数为的溶液和盐酸来调节PH。

6.探究温度和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v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或pH,因变量是酶的活性,检测因变量是通过测定果汁的澄清度或出汁率来实现的。

v在混合苹果泥和果胶酶之前,要将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恒温处理[将果泥和果胶酶分装在不同的试管中恒温处理,可以保证底物和酶在混合时的温度是相同的,避免了果泥和果胶酶混合时影响混合物的温度,从而影响果胶酶活性的问题。

]

v实验流程:

7.探究果胶酶的用量

v实验时可以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也可以只配制一种浓度的果胶酶溶液,然后使用不同的体积即可。

v判断的思路是:

如果随着酶的用量增加,过滤到果汁的体积也增加,说明酶的用量不足,如果当酶的用量增加到某个值后,再增加酶的用量,过滤到的果汁的体积不再改变,说明酶的用量已经足够。

 

课题六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

1.流程: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浓缩→胡萝卜素。

2.种类:

依据的数目可以划分为三类,其中是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的β-胡萝卜素被氧化成两分子的。

3.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被氧化成,因而可以用于治疗因缺乏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4.胡萝卜素是结晶,化学性质比较,不溶于,微溶于,易溶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机溶剂。

5.胡萝卜素的的提取途径:

从_____(如胡萝卜)中提取;从养殖的______(如海带、马尾藻、裙带菜等)中提取;利用___________(如产氢红杆菌、工程菌等)生产。

6.有机溶剂分为和两种。

7.石油醚具有,能够充分溶解,并且不,因而可以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8.无水乙醇不能用作胡萝卜素的萃取剂,其原因是:

9.影响萃取的因素主要有和,同时还受到、、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等条件的影响。

10.新鲜的胡萝卜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干燥时要注意控制温度,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或萝卜素分解。

11.萃取过程应该避免明火加热,采用__________

12.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还要在加热瓶口安装____________装置。

13.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

在浓缩之前,还要进行_________,除去萃取液中的___________.

14.纸层析法原理:

混合物各组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反之则,这样,同一种物质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最终位置也。

15.A、B、C、D四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________________。

属于提取样品的样点是________________。

点样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七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

1.凝胶色谱法也称做,是根据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2.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时速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移动速度;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移动,路程,移动速度。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得以分离。

3.电泳原理:

不同蛋白质的带电性质、电量、和不同,在电场中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方向、阻力不同,导致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和不同。

4.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常见试剂及其作用:

柠檬酸钠:

防止血液凝固

生理盐水:

防止红细胞破裂

蒸馏水:

使红细胞吸水胀破

40%的甲苯溶液:

溶解细胞膜

磷酸缓冲溶液:

维持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活性。

洗脱剂:

洗脱血红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