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简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4187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毛概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简答.docx

《毛概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简答.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简答.docx

毛概简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简答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并举例说明(结合现实或材料)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课本第二章p43)

2)举例:

文化大革命

我国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跃进”就是一个不实事求是例子。

现在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大跃进”都被广泛地视为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由于计划部门使用夸大的数据,人力资源从农业被转移至工业。

大陆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数是2158万人。

东西方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主要死因为饿死。

一部分学者并且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党的十一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我军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历史,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地予以正确的指导的必然结果。

他批判地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并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加以创新,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无产阶级在领导武装起义之后转入战略防御,即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

按照马列的观点,“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并采取进攻。

防御是任何武装起义的死路。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力量对比强弱悬殊这一特殊情况,认为革命的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而不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进攻来防止反革命的反扑,因而毅然在秋收起义之后,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了战略防御作战的实践,保存和发展了革命的力量。

将积极防御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

在国外,积极防御只是一般的作战原则,指的仅是防御作战当中的攻势行动。

毛泽东却将这一原则用于战略指导,并加以具体化,根据不同的战争时期或阶段、敌我情况和作战任务的不同,规定不同内容的具体战略方针,如1930年为打破敌人的围剿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1937年对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方针,1946年提出“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方针等等,就是毛泽东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地指导战争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还善于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和近代西方的军事理论,不但做到了推陈出新,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样式和战法。

比如诱敌深入、蘑菇战术、外线出击等等,都是毛泽东的首创。

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进攻所采取的独特的进攻样式,也是毛泽东的一个创造:

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一般是在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防御一方粉碎了对方的进攻,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后才开始的,且通常是采取逐城逐地推进的办法;毛泽东却在敌军的数量和装备仍优于我军,且倾全力对我实施重点进攻的情况下,果断地发起了战略进攻,并且采取了跃进的方式,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了敌人的战略纵深。

这种超乎常规的谋略决策,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因而立即使其陷入一片惊惶失措之中。

朝鲜战场我军扬短抑长,放弃拿手的运动战,同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打堂堂之阵,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迫使美国侵略者坐到谈判桌上,则是毛泽东在当时当地条件下的又一个创举。

在敌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情况下,我军在固定的战线上同其对峙,的确是一种超出过去传统经验的决定。

正是因为毛泽东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战形式和过去的拿手好戏,善于根据战争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变换战术,所以常有惊人之举,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为了更准确、更严密地进行谋略决策,毛泽东不但重视定性分析,而且重视和尽可能地运用定量分析,对各种情况进行精确的计算,做到“胸中有数”。

他对解放战争进程的预见和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等众多谋略决策的作出,就是通过对敌我双方力量变化的正确计算而得到的。

毛泽东谋略决策的正确,决不是出于他的先知先觉,而是他善于在实践中准确地把握客观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结果。

人们常用“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来形容毛泽东的领导艺术,而这正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因而使自己的谋略总能符合客观实际这样一种决策艺术的具体体现。

比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团结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左派,争取中间势力;抗日战争时期是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爱国力量。

七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根据国际局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布局,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联合第三世界,争取第二世界,共同反对世界霸权,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再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根据不同时期敌我力量消长的不同情况,筹划了三次不同的军事战略转变,即土地革命时期由前期的主要是游击战争转变为后期的主要是正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由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又由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为国内正规战争。

同一战争时期的不同阶段,毛泽东也善于根据敌我情况的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阶段采取的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的方针;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辅之以运动战和阵地战;战略反攻阶段又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但阵地战上升到重要地位,以游击战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的战略配合作用的方针。

战略的指导是这样,战役、战斗的指导也是这样。

比如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指挥的三大战役,为就地各个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依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先取锦州断敌归路;淮海战役是首先完成“中间突破”,尔后“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平津战役是“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使敌无法西撤或南逃,然后“先打两头,后打中间”。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历次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总是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既善于从宏观上、总体上分析研究,把握战争规律,作出极富远见的战略决策,又善于洞察每次战争中各个阶段的新情况、新特点,实事求是地赋予新的战略任务,提出新的战略方针,巧妙地推动战争向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逐步转化战争形势,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不断地把战争引向胜利,生动体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决策艺术。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谋略决策,不但表现于依据实际情况下决心,而且表现于在实现决心的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适时地改变决心。

他说过:

“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

”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毛泽东原定“只打防御战”,但我军入朝后战场形势已急转直下,由于敌人长驱直入,分兵冒进,我军已不可能先敌进入预定的防御地区,且敌人完全没料到我军会出兵参战,鉴于形势的这种变化,毛泽东果断地放弃了原定的计划,决定立即反击敌人,出其不意,连续发起了第一、第二次战役,将敌人驱赶至“三八线”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根据敌我力量已形成均势的实际情况,及时确定了争取以和谈结束战争的新的战略目标,毅然取消了原准备以运动战方式进行第六次战役的计划,转而采取了我军过去曾长期避免的阵地战的方针,并由以军事打击为主变为军事打击和谈判斗争相结合,经过两年多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以打促谈,终于迫使敌人停战求和,胜利地结束了抗美援朝战争。

由于毛泽东善于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恰当地变更既定的决心,因而能始终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制敌而不为敌所制。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谋略决策,还表现在他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他在指导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善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利用对手的特点和嗜好调动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出现判断失误和行动过失,为我军创造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战机。

被毛泽东本人称之为平生“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就是突出一例。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准备在泸州至宜宾间渡江北上。

一渡赤水后,敌情发生了变化,川军云集川黔边境,沿江布防,敌薛岳部又从湖南赶来。

毛泽东果断地放弃北渡长江的意图,突然挥戈东指,二渡赤水,再下遵义,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

正当蒋介石慌忙调集各路人马急急杀奔遵义之时,毛泽东却指挥红军突破西进,三渡赤水,佯作北渡长江,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在云、贵、川边境构筑封锁线。

毛泽东乘敌部署尚未就绪,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接着南渡乌江,兵临贵阳,逼着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东来“保驾”。

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了蒋介石的脉搏,利用他急于消灭红军的心理,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终于调出滇军,然后再次发挥我军机动灵活的特长,趁敌人云南兵力空虚之际,直逼昆明,吓着龙云急调民团云集城下,红军却只是虚晃一枪,接着回师北上,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写下了长征史上神奇的英雄史诗。

还有转战陕北,面对胡宗南20多万大军气势汹汹的进攻,毛泽东毅然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让敌人背上了一个包袱,也助长了胡宗南的骄狂气焰。

此后他采取“蘑菇战术”,利用陕北有利的地形和群众条件,指挥仅两万多人的西北野战兵团,牵头敌人的鼻子在陕北的高塬深谷之间作武装大“游行”,使其陷于十分疲劳、十分饥饿的困境,打又打不赢,撤又撤不走,我却时不时地抓住有利战机咬它一口,先后经“三战三捷”、沙家店、宜川等战役,歼灭了敌人10多个旅。

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俘后曾惊叹:

“这样攻心、攻谋,玩敌于掌上,为古今中外所未曾有。

”正是由于毛泽东注重实事求是,不唯心、不唯书,善于把各方面的情况及时汇入自己的头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索,因而往往能谋划出谋深计远、高人一筹的韬略,一步一步地把中国的革命引向胜利。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论述。

找一个例子,说明邓小平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举例:

前后对比邓小平提出论断前后中国的变化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农村责任承包制,恢复高考,设置经济特区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

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一九七七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一九七八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

七七级学生七八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

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回忆,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

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

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

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

邓小平的明快果断,当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五日,教育部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会上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一九七一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由于是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的,“推荐上大学”这种招生办法就成了金科玉律。

其实,大部分与会代表都不支持《纪要》,但没人敢站出来打破这块坚冰。

原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就此展开调查并将这些代表的意见写成内参报送中央。

九月二十日,教育部传达了邓小平对内参的看法。

他说,这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

《纪要》是姚文元、张春桥定稿的。

当时不少人对这个《纪要》有意见。

《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农村曾经存在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同时又是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在山东省视察时肯定“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在报刊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创办人民公社。

8月17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到10月底,参加公社的农户已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在全国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为了纠正公社化运动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中共中央于1958年11月召开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195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确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制。

到了1962年又进一步把所有制调整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并以生产队所有制为基础,此外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在经营管理上由公社统一计划,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社员共同劳动。

生产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生产大队除了管理各生产队外,也经营一些队办企业,公社除了领导各生产大队协作外,还举办工业和商业。

管理教育和民兵,执行基层政权的职能。

这样的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1979年。

实践证明人民公社制度不能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完成政社分开工作。

原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不复存在。

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3日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曾说: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划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农村的发展就是要实现这两个飞跃。

广大农村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将来都要走向新的集体化、集约化,这是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信息化程度,设施农业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农业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的更新,这一切表明了中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3.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怎样坚持这条路线?

要求:

结合现实谈一下

基本路线: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和团结全国和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怎样坚持:

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结合现实:

结合我们现在的情况,针对157页上的内容进行分析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是十七大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

怎样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呢?

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由我国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过程决定的。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不动摇。

从这个论断的提出到实现现代化,我们大致需要100年的时间。

党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表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决心。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的伟大实践。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总体格局中的三个关键所在,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动摇。

第二部分:

论述题

1.对外开放的背景,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

怎样实现对外开放。

面对现有的国际和我国的形式怎样面对对外开放?

159页第一节:

对外开放的原因

怎样实现对外开放:

170页第三节

现在的国际形势:

转型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大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从全球金融危机的低谷逐步恢复增长。

贸易投资自由化进一步推进,跨越投资快速反弹。

应对危机将刺激新一轮技术革命,国家间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气候变化问题的规则化,将对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与贸易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发达经济体优势地位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

全球多元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演变,全球治理结构处于危机后的快速调整之中。

1、全球经济将重拾增长势头

2、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

多重力量推导下形成了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服务外包、高端制造业的跨境转移。

各国吸引跨国投资更加激烈,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快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步伐,全球生产供应链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区域供应链地位上升。

3、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

新能源、低碳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4、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力将突显

发达国家极力通过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国内规则,各国纷纷调整其生产、消费模式,低碳技术、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5、全球经济格局进一步多元化

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全球金融监管有所加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发达经济体仍占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国内环境

1、经贸大国地位基本确立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持续保持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基本格局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持续保持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并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

2、承接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显现

中国在跨国公司未来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不仅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基地,而且计划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显现,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创新研发能力。

增强我国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后危机时期跨国并购的机遇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金融稳健、外汇储备丰裕,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主动整合外部资源与市场,低成本获取海外的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渠道,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发展中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带来的机遇

以印度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备、工业装备等产生强劲需求,有利于我国夸大海外工程承包、增加建筑设备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密集产品出口,带动我国出口增长、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

此外,我国对外关系日益复杂,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是大国责任相应增加,二是贸易摩擦仍处高发期。

对外开放战略

1、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是积极参与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经济秩序的改革。

努力用G20取代G8作为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积极推动多哈回合尽早取得进展,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三是以我为主掌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动权,争取区域合作主导权。

选择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周边经济体和资源能源来源地,大力推进区域自由贸易。

四是承担起大国责任,综合运用经贸、投资、合作、技术支持、对外援助等多种手段,协调外交、商务、安全等多部门力量,继续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五是要充分利用中美、中欧战略经济对话等协商沟通机构,加强和改善与主要经济体的关系。

2、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1、实现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继续保持外贸发展的合理速度与规模;大力加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出口与服务业出口的协调性;保持发达市场的份额同时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大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改进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推进研发创新、培育与收购国际品牌,掌控国际营销渠道,增强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的进口;增强零部件产业和与贸易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理顺外贸体制,进一步完善关税、出口退税、政策性金融等政策手段。

2、实现外贸在社会方面的可持续性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切实落实《劳动合同法》,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劳动保障;改善外贸的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实现外贸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继续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规则化的挑战,超越技术性贸易堡垒;加大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与设备的进口力度;加强环境技术的国际合作;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加强环境保护。

3、利用全球资源,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大力引进外资研发机构、先进技术与设备,提升国内技术水平;开放外资并购,扩大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充分利用外资来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大力扶持国内企业在外海并购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型企业,建立研发基地,主动利用境外研发资源。

4、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理和产品。

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着力吸引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探索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多外开放,加强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

5、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我国已经进入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十二五”时期末我国对外投资存量达4000亿美元。

要研究制定对外投资的中长期规则,明确对外投资的目标、重点区域与重点产业和政策手段;大力改革对外投资的审批管理体制,下放权力,简化程序,提高效益,注重事后监管;建立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统计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指导;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政策性金融、政治外交等多种扶持手段,增强对其保护力度;建立企业跨国经营的体制环境,完善对外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境外投资管理促进法制化进程,加强双边透支保护,避免双重征税;加强部门间、各级政府的协调,整合官、产、学

研资源,形成对外投资合力。

6、力争掌控国际资源产业链制高点,保障海外资源安全

控制海外资源的股权,全面改善与资源能源富集国家的关系,与周边外交战略相结合,建设多条海、陆资源能源国际大通道;加大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的战略储备;整合力量,积极探索建立国际资源能源定价新体制。

7、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沿海发达地区着重提高开放质量与水平,欠发达地区着重承接加工贸易,发展临港工业,中西部要扩大开放,重点吸引市场寻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