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说明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314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议论文说明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说明文.docx

《议论文说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说明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说明文.docx

议论文说明文

六年级语文暑假专题:

作文(四)苏教版(大庆)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暑假专题:

作文(四)

二.重点、难点:

第十二讲诉说真情突出实感

知识要点:

1、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2、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但不要有范围的限制。

1、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

在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

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

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我发现爸爸老了》是一篇优秀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

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

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现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

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

又如:

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

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

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写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

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

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

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

事要素。

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

《为自己喝彩》第一段是这样的:

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

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

“明天要体检了!

”体检?

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

“测些什么?

”同桌不以为然地说:

“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

”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

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

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

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

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青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

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

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

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

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

不!

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

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

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

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

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

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

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

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

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

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12—1]家庭给了我__________

要求:

①每个人都有家庭,家庭可以给你理解、支持、帮助;可以给你欢乐、烦恼,甚至痛苦;长辈的爱,可以使你健康成长,也可能会束缚你的发展……请你选一件具体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②先在横线上把题目填写完整,再作文,如“家庭给了我快乐”。

③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④600字以上。

导思:

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人之所以觉得幸福,跟对社会稳定起着巨大作用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可以给你理解和支持,也可能给你烦恼和痛苦;可使你健康成长,也可能束缚你的发展……打开记忆的大门,寻找给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给世人以启迪。

1、文章开篇就迅速切题,行文要有波澜,突出重点,容易使文章条理清晰(记叙可以运用倒叙),结尾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主题升华。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描写。

3、语言要做到简洁朴实,以情动人,不少于600字。

[12—2]今天你就将要初中毕业了。

回首初中时代,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

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与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

请你从初中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

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

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

③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描写,议论要因事而发。

④字数600—900,不足600字或超过900字,每50个字扣1分。

⑤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导思: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1、审题,体裁是记叙文,属于记事类的。

题目是一个带有时间状语的短句子。

“那一次”限制了选材范围和写作角度,“一次”决定选材只能选一件事,“那”决定只能选过去的事。

需要补充的部分则显示着文章的内容。

2、选材,具体选择什么内容的材料,这由考生自己决定。

以前经历的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对你的影响最大,就写什么事,这样就有话可写。

有真实感受,写来就自然亲切。

3、结构,写这篇文章时,要合理安排结构。

首先要点明题意,引起回忆。

在叙事时,要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明白,写完整。

还要注意,在行文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在题目中所补充的词语来写,这样才能紧扣题目,突出中心。

4、能做到以上这些,就基本合乎要求了。

但如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语言生动、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在通顺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修饰,注意用词的贴切和句式的变化,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文采,是十分必要的,再加上工整的字迹,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得到好评。

第十三讲抓住特征解说得法

知识要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

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而按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又可以分为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两类。

3、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

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

4、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说明文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交流思想、介绍情况,常常要用到说明文。

这里着重谈谈普通说明文的写法。

1、必须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任何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

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

“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

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

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

例如《玉雕<三奔玉马>》写了三匹马的姿态:

前面的一匹黑马:

“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

“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

“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

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

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使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

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

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

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

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

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能征服沙漠呢?

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

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2、合理安排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

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

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空间顺序。

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

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

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

《玉雕<三奔玉马>》,由前到后,一一介绍三匹马的姿态,用的就是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

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如《看云识天气》中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变化,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天空的云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也变化着不同的形态:

卷云——卷层云——雨层云。

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3)逻辑顺序。

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

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

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共写了三段:

第一段说,“首先是纬度”,第二段指出,“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三段指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这个层次顺序的安排,就是由主次决定的。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

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

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

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

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选择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分类别。

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

如《食物从何处来》把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类,然后分别说明。

(3)举例子。

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

《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

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

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

”(《我的圆珠笔》)

(5)作比较。

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

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画图表。

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

《统筹方法》一文就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8)引资料。

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

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4、语言描述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文章的基本要求。

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

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不过,讲究平实,并不等于推崇呆板。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为了将事物解说清楚,将事理剖析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形象些;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说明需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活泼些。

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

语言的平实与生动,主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

不同色彩的词语,不同特点的句式,不同形式的修辞,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

除此以外,表达方式的选择,说明方法的运用,乃至结构形式的安排,对文章风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13—1]我们的校园

导思:

这是一篇说明学校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说明文,重点是交代清楚校内各建筑物及其他事物的准确方位。

1、要说清楚方位,必须有合理的说明顺序。

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点,由远处作整体、概括介绍。

接着由远而近,变换立足点。

进入校门后(或楼门),或由东至西,或自下而上,或从外至里,对校园情况作有序说明。

2、在介绍中要特别注意有点有面,详略得当。

一方面对能够体现校园特点的每一组成部

分都要介绍到;另一方面又要有重点介绍(如本班教室)。

一方面给读者展现出明晰的整体校园结构图,另一方面又对校园独特的地方有深刻的印象。

3、本文如能配以图表说明,效果更佳。

[13—2]向你推荐(书刊、影视作品)

导思:

这是一篇概述性说明文,目的是让没有读过或看过该作品的人对该作品有所了解。

1、先介绍清楚有关作品的情况,诸如作者(导演、演员)、出版(出品)年月、出版社(制片厂)等等。

2、再是对有关作品内容的分析、评价,诸如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优劣、成功或失误,同社会的联系及影响等。

[13—3]中国的钱币

导思:

本文应以时间为序,介绍中国钱币的发展历史。

1、文章可从中国最早的钱币——贝壳入手,接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形状的钱币,然后介绍秦统一中国后的通用圆形方孔钱即“通宝”。

这里应该详写,因为它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流传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钱币的主要形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同时还应补叙其制作工艺。

2、接着可介绍与“通宝”同时流通的“金银锭”和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这样文章眉目清楚,结构井然有序,读者可比较明确和准确地获得古钱币的有关知识。

第十四讲即事说理一事一议

知识要点:

1、所谓“一事一议”,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

2、“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

不少学生在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头绪繁多,结构混乱。

针对这种现象,特作如下说明: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

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1、叙事例、明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

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

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

如同学中出现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

选定了确有其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

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

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

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

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

”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

“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

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缺。

‘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

’‘那卖刀的是个哑人!

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

’——原来如此!

”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2、谈看法、说见解

“一事一议”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

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

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分析。

对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

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

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

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

如《实力最重要》中写道:

“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

“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

哑人无言是处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

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14—1]小议

要求:

①写成500—600字的议论文。

②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导思: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从已给的半个命题中很明显看出,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

考生可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中自由选材,写成文章。

写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要鲜明。

对美好的事物,要毫不含糊地肯定或赞美;对丑恶的事物,则明朗地表示否定和憎恶;对同志和朋友的不正确的言行,要有合情合理的分析和热忱的帮助。

2、要找准论点。

一个事物常常包含几个方面的道理,可以找出几个论点,但本题要求“小议”,所以一般只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实际生活最需要论的某一点,讲透就行了。

切忌涉及面太广,面面俱到。

3、叙议结合,语言流畅。

如果考生能切实做到以上三点,你的作文被评为一类卷是毫无问题的。

[14—2]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导思:

中考作文较少要求写议论文。

议论文的题目中主要是“一事一议”,即就某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文题目中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事件,并且提供了文章的论点:

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围绕中心论点,叙议结合。

叙是议的基础,文章必须先叙事,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展开议论,但这种叙事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中心思想,而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引出论点和证明论点的,所以叙事一定要简明,有助于证明论点。

2、联系实际,联系自身。

恰当举例。

题目所给材料具备的现实意义与你自身的材料储备相结合,选出恰当的例子,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

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社会意义,自己又熟悉的事例。

总之,写这类文章大都可以运用这样一种模式:

先叙事,再引出论点,联系实际,充分论证。

第十五讲阐述观点有理有据

知识要点:

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