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363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docx

综述胃的结构与功能

人体胃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胃的保健

摘要:

胃是人体内的一个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胃的作用主要是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并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较小的分子,以便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胃可以吸收少量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无机盐。

胃有胃腺,可以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饮食不规律的人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

而对胃的护理不到位,导致大部分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所以,了解胃的结构与功能,更好的保护胃,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胃结构与功能作用保护

一、胃的解剖

(一)胃的形态和分布

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

胃的入口称贲门,接食管,位于第十一胸椎体左侧,出口平第一腰椎体上缘中线的右侧,称幽门,接十二指肠。

胃可分前、后壁,左、右缘。

左缘较长,称胃大弯,右缘较短,称胃小弯。

胃小弯在下行途中折向右上,略呈一角,称角切迹。

图一

胃可分4部分:

①贲门部,贲门周围的部分,没有明确的部分,没有明确的界限;②胃底或称为穹窿,指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凸向膈穹窿的部分;③胃体,贲门平面以下,至角切迹,占胃的大部分;④幽门部,或称胃窦,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

其间在胃大弯侧出现一不太明显的中间沟,将幽门部分分为左侧份较大的幽门窦和右侧份呈管状的幽门管。

(二)胃的位置和毗邻

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此即所谓的“幽门平面”。

活体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以及胃的容物的多少而变化。

胃前壁右侧份邻接右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此部移动性大,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

胃后壁膈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图二

(三)胃壁

胃壁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四层。

①黏膜:

胃空虚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

黏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6mm的胃小区。

黏膜表面还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小孔,称胃小凹。

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腺体联通。

图三

黏膜有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此细胞分泌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有重要保护作用。

表面粘液细胞不断脱落,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3~5天更新一次。

(2)固有层内有紧密排列的大量管状腺,根据所在位置和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腺之间及胃小凹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其细胞成分中除纤维组织外,还有较多淋巴细胞及一些浆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散在的平滑肌细胞。

Ⅰ胃底腺:

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约有1500万条,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胃底腺呈分支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越接近贲门部的胃底腺中主细胞越多,而越毗邻幽门部的腺中壁细胞越多。

主细胞:

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腺的下半部。

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又称泌酸细胞,在腺的上半部较多。

此细胞体积大,多呈圆锥形。

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而明显的是酸性。

壁细胞还有极丰富的线粒体。

颈粘液细胞:

较少,位于胃底腺顶部,常呈楔形夹在其他细胞之间。

核扁平,居于细胞基底,核上方有许多黏原颗粒,HE染色浅淡。

其分泌物为可溶性的酸性粘液。

干细胞:

存在于从胃底腺顶部至胃小凹深部一带,可增殖。

增殖的子细胞,有的向上迁移,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有的停留在局部或向下迁移,分化为其他胃底腺细胞。

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寿命约为200天,颈粘液细胞为一周。

内分泌细胞:

主要为ECL细胞和D细胞。

ECL细胞分泌的组胺主要作用于邻近的壁细胞,强烈促进其泌酸功能。

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即可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又可通过抑制ECL细胞而间接地作用于D细胞。

Ⅱ贲门腺:

分布于近贲门处宽1~3cm的区域,为粘液性腺。

Ⅲ幽门腺:

分布于幽门部宽4~5cm的区域,此区胃小凹很深;幽门腺为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性细胞,可有少量少量壁细胞。

幽门腺中还有很多G细胞,产生胃泌素,可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还能促进胃肠黏膜细胞增殖。

三种腺体的分泌物混合,统称胃液。

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L,pH为0.9~1.5,除含有盐酸、胃蛋白酶、黏蛋白外,还有大量水、NaC、KCl等。

(3)黏膜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

②黏膜下层:

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

此层是整个胃壁中最有支持力的结构。

③肌层和外膜:

肌层较厚,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

环行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外膜为浆膜。

(三)胃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

①血管

(1)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由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的前、后壁,在胃壁内进一步分支,吻合成网。

Ⅰ胃左动脉:

起于腹腔干,向左上方经胃胰襞深面至贲门附近,转向前下,在肝胃韧带内循胃小弯右下行,终支多于胃左动脉吻合。

Ⅱ胃右动脉:

起于肝固有动脉,也可起于肝固有动脉左支、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下行至幽门上缘,转向左上,在肝胃韧带内沿胃小弯行走,终支多数与胃左动脉吻合成胃小弯动脉弓,沿途分支至胃前、后壁。

Ⅲ胃网膜右动脉:

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大网膜前两层腹膜间沿胃大弯左行,终支与胃左动脉弓吻合,沿途分支营养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Ⅳ胃网膜左动脉:

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脾支,经胃脾韧带入大网膜前后曾腹膜间,沿胃大弯右行,终支多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形成胃大弯动脉弓,行程中分支至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Ⅴ胃短动脉:

起于脾动脉末端或其分支,一般3~5支,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前、后壁。

Ⅵ胃后动脉:

出现率约72%,大多1~2支,起于脾动脉或其上级支,上行于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经胃膈韧带至胃后壁,分布于胃体后壁的上部。

图四胃的血管(前面)

图五胃的血管(后面)

(2)胃的静脉胃的静脉多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

胃右静脉沿胃小弯右行,注入肝门静脉,途中收纳幽门前静脉,后者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左静脉又称胃冠状动脉,沿胃小弯左行,至贲门处转向右下,汇入肝门静脉或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沿胃大弯右行,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沿胃大弯左行,注入脾静脉。

胃短静脉来自胃底,经胃脾韧带注入脾静脉。

此外,多数人还有胃后动脉,由胃底后壁经胃膈韧带和网膜囊后壁腹膜后方,注入脾静脉。

图六胃的静脉

②淋巴引流胃的淋巴管分区回流至胃大、小弯侧血管周围的淋巴结群,最后汇入腹腔淋巴结。

(1)胃左、右淋巴结:

各沿同名血管排列,分别收纳胃小弯侧胃壁相应区域的淋巴,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沿同名血管排列,收纳胃大弯侧相应区域的淋巴,胃网膜左淋巴结输出管注入脾淋巴结。

胃网膜右淋巴结输出管回流至幽门下淋巴结。

(3)贲门淋巴结:

常归入胃左淋巴结内,位于贲门周围,收集贲门附近的淋巴,注入腹腔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

在幽门上、下方,收集胃幽门部的淋巴,幽门下淋巴结还收集胃网膜左淋巴结以及十二指肠上部和胰头的淋巴。

幽门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入腹淋巴结。

(5)脾淋巴结:

在脾门附近,收纳胃底部和胃网膜左淋巴结的淋巴,通过沿胰上缘脾动脉分布的脾上淋巴结汇入腹腔淋巴结。

(6)其他途径:

胃的淋巴管与邻近器官亦有广泛联系。

另外,还可以通过食管的淋巴管和胸导管末端逆流至左锁骨下淋巴结。

图七胃的淋巴引流

③神经支配胃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还有内脏传入神经。

(1)交感神经胃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6~10胸节段,经交感干、内脏神经至腹腔神经丛内腹腔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随腹腔干的分支至胃壁。

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

(2)副交感神经胃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前干下行于食管腹壁前面,约在食管中线附近浆膜的深面。

前干在胃贲门处分为肝支和胃前支。

肝支有1~3条,于小网膜内右行参与肝丛。

胃前支伴胃左动脉在小网膜内距胃小弯约1cm处右行,沿途发出4~6条小支与胃左动脉的胃壁分支相伴而行而分布至胃前壁,最后于胃角切迹附近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前壁。

迷走神经后干贴食管腹段右后方下行,至胃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腹腔支循胃左动脉始段入腹腔丛。

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面右行,沿途分出小支伴随胃左动脉的胃壁分支至胃后壁,最后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后壁。

迷走神经各胃支在胃壁神经丛内焕发节后纤维,支配胃腺与肌层,通常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增强胃的活动。

(3)内脏传入纤维胃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别随交感、副交感神经节进入脊髓和延髓。

胃的痛觉冲动主要随交感神经通过腹腔丛、交感干传入脊髓第6~10胸节段。

二、胃的作用

胃能够作为储存大量食物的容器,使胃将食物碾碎成小颗粒,使胃将食物与胃液混合以便开始消化。

胃可以控制胃内容物排空入十二指肠的速率。

胃可以分泌胃蛋白酶,它能将一餐所摄入的蛋白质总量的30%消化成寡肽。

同时,为可以分泌一种内因子,内因子可在小肠中与B12结合,对回肠吸收B12是必须的。

而要实现胃的上述作用,和胃的功能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一)、胃的运动

胃部的运动靠胃的肌层活动来实现,胃的肌层由3部分组成,即在胃的环形肌层和纵行肌层之间,有一斜行肌层。

在肌层中,环形肌层比纵行肌层发达。

胃底和胃体的肌层相对较薄,但胃窦部的肌层很厚,且靠近幽门处的肌层更厚。

当食管蠕动波开始时,胃底和胃体的容量可以增加至1.5L,也不会引起胃内压力的增加,这一现象称为容受性舒张。

胃底和胃体的收缩通常较弱,因此该部位内的胃内容物在较长时间内不被混合。

这样,胃底和胃体可用作贮存食物的容器。

然而,胃窦部的收缩会比较强烈,它可将胃窦部的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

胃窦部的收缩将胃的内容物以少量喷射的形式排入十二指肠球部。

(二)、胃的分泌

胃黏膜表面覆盖着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黏液和碱性液体保护了上皮免受机械的伤害和胃酸的侵蚀。

胃粘膜表面布满胃小凹,每个胃小凹是一个或多个胃腺导管的开口。

胃小凹的数量众多,占据了胃粘膜总表面积的很大一部分。

根据腺体的结构可以将胃黏膜分成3个区域。

位于食管下段括约肌下方的贲门腺区,该区面积不大,主要含分泌黏液的腺细胞。

余下的胃黏膜划分为位于角切迹以上的泌酸腺去和位于角切迹以下的幽门腺区。

泌酸腺区分布有分泌黏液的颈粘液细胞,分泌内因子和HCl的壁细胞和分泌胃蛋白酶原的主细胞,也叫胃蛋白酶细胞。

幽门腺区的腺体中,分泌黏液的细胞占多数。

幽门腺区还含有分泌促胃液素的G细胞和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

分泌到胃腔中的液体叫胃液,胃液是表面上皮细胞,颈粘液细胞和胃腺分泌物的混合物。

胃液的离子成分与其分泌速度有关,分泌速度越快,【H+】越高;分泌速度慢时,【H+】降低,【Na+】升高。

在任何速度下,Cl-是胃液中的主要阴离子。

分泌速度快时,胃液的成分相当于HCl的等渗溶液。

胃中的HCl主要有5个生理作用:

①激活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其更易消化吸收。

③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④可促进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为小肠内的消化创造有利条件。

⑤所形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所以如盐酸分泌过少则会产生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相反如分泌过多对人体也是不利的。

盐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因此胃酸分泌过多是导致溃疡病病发的重要原因。

因质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因此,临床上选用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来抑制胃酸分泌。

胃蛋白酶原,主要来源于主细胞,而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的黏液细胞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

在盐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产生多肽,完成化学性消化

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它有两个活性部位:

一个可与胃内的维生素B12的结合,形成复合体;另一个可与远端回肠黏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当胃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内因子分泌减少,可造成维生素B12缺乏而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三)、胃功能的调控

胃可以接受丰富的外来神经和肠神经系统的支配。

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是迷走神经,支配胃的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

通常,副交感神经促进胃平滑肌的运动和胃液的分泌,而交感神经则抑制这些功能。

胃液分泌的调节。

空腹时胃液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称为基础分泌。

进食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它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胃的分泌。

影响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有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生长抑素。

其中,乙酰胆碱、促胃液素和组胺是促进HCl分泌的物质,而生长抑素是最重要的生理性HCl分泌抑制物。

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分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划分是人为的,只是便于叙述。

实际上,进食时这三个时期的分泌活动几乎是同时开始和相互重叠的。

,头期胃液分泌通常是由与食物有关的视觉,嗅觉和味觉引起的;在胃期,泌酸的主要刺激是胃的扩张,以及胃内由胃蛋白酶的作用所产生的氨基酸和肽;在肠期,十二指肠内容物调节胃的分泌。

三、胃的自我保护机制

胃液含高浓度的盐酸,腐蚀力极强,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而胃粘膜却像陶瓷般耐腐蚀、不受破坏,这主要是由于其表面存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液,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是由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

黏液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500微米的凝胶层,有润滑作用,可以防止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胃黏膜的非泌酸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和黏液不能单独有效地保护胃黏膜不受胃腔内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但两者联合作用则可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保护胃黏膜。

这是因为胃上皮表面覆盖的黏液层厚0.25~0.5mm,主要由不可溶性黏液凝胶构成,其粘稠度是水的30-260倍,可明显减慢H+和HCO3—在其中的扩散速度,并含大量HCO3—。

当H+从胃腔内向上皮细胞扩散时,在黏液层不断与由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胃腔扩散的HCO3—相遇而发生中和,形成跨黏液层得pH梯度。

黏液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的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H+,形成H2CO3,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2O和CO2。

此外,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得胃能及时修复损伤。

正常时,胃酸的分泌量和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持平衡;一旦胃酸分泌过多,或粘液产生减少,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

除了胃黏液-碳酸盐屏障的保护作用外,胃黏膜屏障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由胃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相邻细胞的紧密连接所构成脂蛋白层的胃黏膜屏障,可以防止H+侵入胃黏膜。

四、胃部常见疾病

(一)、胃炎

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

按发病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根据粘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胃炎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也可根据胃的部位进行分类(如贲门、胃体、胃窦)。

根据炎性细胞的类型,在组织学上可将胃炎进一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然而尚无一种分类方法与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种分类尚有重叠。

①急性胃炎:

是胃粘膜一种自限性疾病,病变是可逆性的,病程一般较短,例如在急性出血性胃炎中,在出血停止后的24~48小时内,内镜下所见胃粘膜的病变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但一般组织学上恢复正常则需较长时间。

急性胃炎的病因很多,比如受到化学、物理刺激或接触了细菌或者其他毒素均可能引发急性胃炎。

化学刺激可来自烟草、烈酒、浓茶、咖啡、香料调和味品,内服药物如水杨酸盐类和解热镇痛药,硫胺、某些抗生素、洋地黄、氯化钾、铁剂等均可刺激胃黏膜;物理刺激如过烫、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X线照射均可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性改变;进食被细菌或其他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也称食物中毒。

败血症、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或肺、肾、肝功能衰竭所导致的严重应激状态也可成为本病的原因。

目前急性胃炎可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四种,尤以前两种为多见。

急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常轻重不等,但发病均急骤。

轻者仅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急性胃炎的治疗可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做针对性处理。

其中急性单纯性胃炎病程较短,具有自限性;其他各型急性胃炎经治疗后,不留下任何后遗病变,但急性腐蚀性胃炎病程严重,后期可出现食管、胃幽门等部位的狭窄。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进食不洁食物,不要过度进食油腻、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不要养成酗酒吸烟的习惯。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心情要舒畅,避免急躁焦虑,避免服用刺激性药物。

另外,还要对可能损伤胃黏膜的刺激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

②慢性胃炎:

是一种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在病因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但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过程基本相似,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

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症状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

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胃酸减少、消化不良、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且多为足月儿。

是由于幽门肌肥厚和水肿引起的输出道梗阻。

本病多见于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内。

主要症状为呕吐,常在出生后二、三周开始;少数病例在出生后不久就有症状。

开始常为哺乳后溢乳,数日后加重而发生呕吐。

呕吐可呈喷射性,次数也逐渐频繁,呕吐后仍能吸奶,但再吸又再吐。

呕吐液不含胆汁。

随呕吐加剧,由于奶和水摄入不足,体重起初不增,继之迅速下降,尿量明显减少,数日排便1次,量少且质硬,偶有排出棕绿色便,被称为饥饿性粪便。

由于营养不良,脱水,婴儿明显消瘦,皮肤松弛有皱纹,皮下脂肪减少,精神抑郁呈苦恼面容。

发病初期呕吐丧失大量胃酸,可引起碱中毒,呼吸变浅而慢,并可有喉痉挛及手足搐搦等症状,以后脱水严重,肾功能低下,酸性代谢产物潴留体内,部分碱性物质被中和,故很少有明显碱中毒者。

严重营养不良的晚期病例已难以见到。

(三)、胃溃疡

胃溃疡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可诱发胃溃疡的因素很多,地理环境、饮食、吸烟、饮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滥用药物、精神状态和遗传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胃溃疡。

而胃溃疡的根本病因是自身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失效,发生胃酸及蛋白酶侵蚀自身黏膜而导致溃疡的形成。

胃溃疡的临床表现不一,少数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但绝大多数人是以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中上腹疼痛为典型症状。

(四)、胃癌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中国占42%,死亡约80万,中国占35%,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

资料显示:

2007年,在我国前10位癌症中,①胃癌发病率为第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男女之比均为2比1;③农村的发病率是城市的1.6倍、农村的死亡率是城市的1.9倍;④死亡/发病比率(相当于患病后的病死风险)为第八位。

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但已逐年呈现年轻化趋势,胃癌中19~35岁患者的比例40年来已从1.7%升至当前的3.3%。

因此我们要对胃癌有足够的重视。

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显然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血型、体质、种族属内在因素;生活习惯、职业、饮食种类、饮水、嗜好、环境土壤属外界因素。

其中似以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素质最为重要。

已知食盐是为外源胃癌的诱发因素,居民摄入食盐多的国家胃癌发病率也高。

亚硝胺类化合物、油煎食物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某种多环碳氢化合物、殉职的鱼肉含有含有较多的3,4—苯并芘、发霉物质含有真菌毒素等均被认为有致癌作用。

胃癌的症状早期胃癌70%以上毫无症状。

根据发生机理可将晚期胃癌症状分为4个方面。

①因癌肿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导致抵抗力低下、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便秘、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

②胃癌溃烂而引起的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胃癌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

③胃癌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如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

④胃肿扩散转移的症状,如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转移而引起的相关症状。

胃癌的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只要患者体质许可又无远处转移,皆应给予手术探查,力争切除。

也有化学疗法和中草药疗法。

五、胃的保养

胃作为人身体内的重要器官,对胃的保护十分重要

(一)、保暖护养:

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二)、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早餐对于胃的保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早餐搭配可以对胃进行很好的保护;  

(三)、忌嘴保养:

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都是最伤胃的,更忌暴饮暴食。

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四)、平心静养:

胃病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

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经常熬夜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五)、运动健养: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六)、健胃食物:

健胃的食物有很多,经常吃一些比如胡萝卜、木瓜、百合等食品,都能起到很好的健胃效果。

六、总结

胃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需要我们对胃及其相关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胃的损伤,一旦胃部出现不适,一定要到医院及时医治,同时保持良好地心态也很重要。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注:

图三和图七引自《组织学与胚胎学》

参考文献:

[1]崔慧先主编《系统解剖学》2011年1月第6版P87-88

[2]王怀经张绍祥主编《局部解剖学》2010年7月第2版P148-153

[3]武汉医学院主编《外科学》1980年1月第1版P426-452

[4]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1988年7月第8版P1281-1286P1303-1305

[5]高英茂李和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2010年8月第2版P192-195

[6]MatthewN.Levy主编梅岩艾王建军主译《生理学原理》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