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4544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docx

第十三章第26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语文

第26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

考点

考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荒漠化的含义、成因及防治措施。

(重点)

2.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重点)

3.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和成因。

(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内生态问题类型、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常见)形式呈现。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5年2考)

1.认识荒漠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1.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为什么?

提示: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2.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什么?

提示:

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3.次生盐渍化并非只分布在西北地区,为什么?

提示:

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①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②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①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

1.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

(1)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2)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3)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2.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方法

(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

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4)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径流能力降低。

④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低。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①破坏植被——历史上的人类活动,如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开挖地表土、破坏植被,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④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地矛盾尖锐,经济水平低,环境意识差。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

(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4.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对黄河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

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放缓;海水对三角洲的侵蚀作用加强;影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

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方法

(高考江苏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

关注图2的比例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题,图2的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并且坡度变化不大,但是陡缓相间的特征明显。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不宜耕作,应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高线稀疏处本身地势较平整,稍加整理即可耕种。

综上分析,隔坡梯田最适宜。

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适合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适合坡度更为和缓且缺水的地区,因此排除A、B、D三项。

第2题,反坡梯田中的“反坡”坡向与整个斜坡的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而下,更有利于水土的保持,A项正确;“反坡”比顺坡工程量和难度都大,据此排除B项;对于机械化耕作和灌溉施肥而言,与其他形式的梯田没有大的区别,据此排除C、D两项。

答案:

1.C 2.A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图1 某地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图2 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1.读图名、图例

图名、图例是读懂图的基础和前提。

明确图名,掌握图像的核心内容;明确图例,掌握图像的构成要素。

2.读纵横坐标的含义

图1中右图横坐标表示Ⅰ、Ⅱ、Ⅲ三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纵坐标表示三个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幅度。

图2中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分别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和水质污染综合指数。

3.看柱的长短和变化(以图1为例)

(1)Ⅰ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都减少,平原旱地增加,水浇地无变化。

(2)Ⅱ区域的高草地、水浇地、农居地都减少,平原旱地增加,灌木林无变化。

(3)Ⅲ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水浇地都减少,平原旱地无变化,农居地增加。

(4)进一步可以推断出Ⅰ、Ⅱ两区域以旱地为主的耕地面积增加,Ⅲ区域居民用地增加。

4.分析变化原因和影响

如图2,从1989~2019年工业用地减少,居住用地、城市绿地和道路用地在增加,这说明苏州河沿岸的工业迁出,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下降,说明沿岸环境明显改善。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201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2019~2019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

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

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

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

(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标准答案] 

(1)B 

(2)D

 (2019·南京模拟)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

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1980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

读下图完成

(1)~

(2)题。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①降水量增多②气温年较差变大

③PM2.5下降④湖泊水质变差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保护湿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②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

③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

④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1)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湖泊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居民点用地大量增加,耕地和经营用地略有增加,造成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该地降水变率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湖泊水质会变差,故答案选D。

(2)为了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应保护该地原有的湖泊湿地,合理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故答案选B。

答案:

(1)D 

(2)B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建立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结构图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例中可以知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坡度、植被状况、土壤性状和降水强度等。

第1题,由上面的总结可知,地形和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故正确答案选B项。

第2题,需要获取和正确解读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流域产沙量。

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这句话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提出了测量流域产沙量的两个限定因素:

一是时间规定“一定时间内”,二是空间规定“流域内”。

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时间限定是“一年”。

“一年”为期限的水土流失状况绝不是“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所能反映的,而应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状况,因此排除A、B两项。

最能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头,因为河流往往是“泥沙俱下”,因此判断D项是正确的。

第3题,地形的坡度与水土流失呈正相关,但当坡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坡面径流量会有所减少,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进而导致单位面积产沙量有所减少。

图中符合这一变化规律的是①曲线,故正确答案选A项。

答案:

1.B 2.D 3.A

(2019·天津河东区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4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可判断答案。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的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

4.B 5.A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材料二 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其单位为t/(km2·a)。

下图为延安燕儿沟流域土壤侵蚀与降雨量动态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图中侵蚀模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

(1)题,由材料一图可以知道,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且该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2)题,材料二图中所示区域的侵蚀模数逐渐减小,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有所缓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2019年前降水呈减少趋势,流水侵蚀减弱;2019年后虽然降水增加,但是侵蚀模数仍在减小,说明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起到作用,比如坡面防护工程,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减轻土地资源的压力,实施退耕还林等。

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缓解,有助于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轻水旱灾害等。

答案:

(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6~9月)。

(2)原因:

2019年以前,降水量减少。

2019年以后,工程建设,如护坡工程;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等。

影响:

缓解水土流失;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流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南昌期中)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

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

读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度(单位:

%)统计表,完成1~2题。

时段

轻度

荒漠化

中度

荒漠化

重度

荒漠化

极重度

荒漠化

1977~1986

-1.27

22.41

4.51

-1.26

1986~1993

-9.86

-5.25

5.18

0.31

1993~2019

0.45

1.03

-4.43

-0.46

2019~2019

-0.50

-0.70

-2.93

-1.78

1977~2019

-2.27

2.54

-0.62

-0.87

1.由表中信息可知(  )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2.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耕地大量扩张B.农牧民薪柴短缺

C.放牧规模扩大D.不合理灌溉

解析: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稳定,面积较稳定。

第2题,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A正确。

答案:

1.C 2.A

(2019·太原质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3~4题。

注:

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

4.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

解析:

第3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第4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

3.C 4.D

(2019·安徽百校模拟)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

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5~7题。

5.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D.风力、海拔

6.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5题,图中甲地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地,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

第6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地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地土壤侵蚀危害最大。

第7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答案:

5.C 6.B 7.B

(2019·沈阳质检)读我国局部气温(℃)、降水量(mm)等值线图,完成8~9题。

8.据图判断,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北冰洋B.太平洋

C.印度洋D.大西洋

9.图中甲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解析:

第8题,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地处季风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故B项正确。

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主要影响我国新疆等地,故A、D项错误;印度洋的水汽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故C项错误。

第9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40°N,110°E)附近,地处内蒙古高原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故B项正确。

答案:

8.B 9.B

(2019·长春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沙暴日数,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四地沙暴日数对比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11.丁地区沙暴日数有别于周围地区的原因是(  )

A.地势较高,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B.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作用显著

C.受山地阻碍,大风日数少

D.气候湿润,风力作用较弱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等值线可以看出:

甲地沙暴日数为10~20天,乙地沙暴日数为20~30天,丙地沙暴日数为10~20天,丁地沙暴日数为10天以下。

四地沙暴日数甲<乙,丙>丁。

B正确。

第11题,丁地西侧有贺兰山,受山地阻碍,大风日数相对较少;山地阻挡了西北风带来的沙暴。

C正确。

答案:

10.B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

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

(1)简述图B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

(8分)

(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8分)

(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等知识。

(1)问,图B所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

结合图A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

(2)问,由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

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