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119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7年上映的《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采用梵高原画作品还原梵高艺术人生的传记类动画电影。

这部的全手绘油画电彩含有125位画家精心创作的65000幅油画,它以独特的电影艺术使梵高和他的画在银幕上,了梵高现实苦难下难以承载的对生活的无限热忱和自由的艺术灵魂,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A.五光十色惟妙惟肖诠释

B.流光溢彩栩栩如生诠释

C.流光溢彩惟妙惟肖解读

D.五光十色栩栩如生解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和成语的辨析。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流光溢彩”,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

“五光十色”和“流光溢彩”都有色彩丰富的意思。

“流光溢彩”更有光彩溢出流动,更适合动画。

第一处是形容动画电影,故应使用“流光溢彩”。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指模仿得生动逼真,十分相似。

第二处是说“梵高和他的画在银幕上”的特点,应是“栩栩如生”,意思是像活的一样。

“诠释”是说明解释,“解读”是阅读分析。

第三处是说解释说明了梵高对生活的热忱和艺术灵魂,应使用“诠释”。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流光溢彩”和“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更有动感,这与句中“动画”更相合。

比如“栩栩如生”强调“如生”,意思是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强调“像”。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B.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C.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D.—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这是考查修辞辨析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借代”这种修辞。

“借代”,指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一般包括“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等。

D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句中没有使用借代,“紫台”是汉宫,紫宫,宫廷;“朔漠”指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这些都没有使用借代。

A项,“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佩玉鸣鸾”本指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此处应代指歌女舞女,这是以服饰代指本体。

B项,“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烟尘”代指战争,战火,这是以部分代整体。

C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盔甲,指代士兵,这是以服饰代指本体。

3.下列对联中,最适合悬挂在校庆师生联谊会的一项是

A.三尺讲台传暖意一张笑脸带春风

B.门前大道通八方利路窗外青山尽天下名人

C.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D.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悬挂在校庆师生联谊会的一项”,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校庆师生联谊会”,这就要求对联中要既包含老师,也要包含学生。

C项,“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前面一句是夸老师辛勤耕耘教育英才,后面一句是夸学生认真学习。

A项,“三尺讲台传暖意,一张笑脸带春风”,“三尺讲台”“一张笑脸”指的是老师,没有说到学生,不太适合。

B项,“门前大道通八方利路,窗外青山尽天下名人”,上联是说交通便利,下联是说外面的环境,这适合用在景点、旅馆等地方。

D项,“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上联化用《易》意,赞孔子道德崇高。

谓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光辉与日月相等,其进退与四季代谢一样整然有序,其奖罚与鬼神所降的吉凶相应。

“气备四时”,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绪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原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指气度弘远。

“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语出《易·乾》: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

”下联概括韩愈《原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下联语气势恢宏,符合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崇高地位与身份。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面对社会悲剧,,,,,,,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①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

②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

③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④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⑥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

⑦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

A.①⑤②⑥④③B.⑥①③②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D.①⑥②③④⑤

【答案】B

5.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贤侄,昨日匆忙,未能如愿相见,留书一册,若存疑,盼来信垂询,我定当回复,帮你答疑解惑,同时也能互相切磋。

B.我根本还没来得及看,再说我的服饰研究刚刚入门,看也看不懂,只能等到将来更熟悉了,或许才能管窥蠡测。

C.我们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举兵突进,出现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的现象。

D.大师精辟的言论,独辟蹊径的经验,令在场之人听得如醉如痴,有醍醐灌顶之感受,也有相见恨晚之感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A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上对下或长辈对晚辈有所询问。

句中称对方为“贤侄”,可见对方是晚辈,使用“垂询”自然不当。

B项,“管窥蠡测”,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蠡,贝壳做的瓢。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句中表示自谦,使用正确。

C项,“顾了吹笛顾不了捏眼”,比喻本来可以兼顾,却故意说忙不过来。

此处使用正确。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句中使用正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莫斋先生墓志铭

孙学颜

岁庚寅二月某日,莫斋先生卒,予闻讣,往哭其家。

先生第四子田尝从予游,见予至,悲不自胜,伏地泣拜,固以墓铭为请,且道先生病革时,顾念生平,语不及私,独拳拳以不得与予一见相诀为恨也。

予与先生订交,在乙酉之冬,时先生年五十有七矣。

视其精神状貌,不异强壮少年,私心独喜,以为吾乡丈人行,独先生有志正学,而其摄养有方,又非衰颓不能有为者可比,是殆天相斯文,将裨之老寿康宁,以益广其学也,呜呼!

今屈指未五六年,予方仰冀先生志业日新而不已也,胡乃遽哭先生而铭之哉!

先生讳国鈛,字铉五,莫斋盖其向所榜于书室而乡人士友以此称之者也,先生之上世,自某郡徙家桐城沙河,中间多以学行称于乡党。

其先君子北樵府君,生先生一人,英敏异常,六岁就塾读四子书,即知辨析文义异同,塾师奇之。

年十二,为诗文皆有思致,见者惊叹。

逾冠,补博士弟子员,尝以文章教授乡里,其后读宋儒书,遂慨然欲肆力于圣贤之学,而不复有仕进念矣。

盖自德祐以后,宋五子之学益衰,间有讲学诸公,用力不专,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又其下则陷溺迷惑于阳儒阴释之说,而其遗祸之烈,至今犹固结于俗学之膏肓。

先生生长穷乡,初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乃一读儒先书,遂晓然于圣贤为学之意,而且服膺其说愈久而信愈笃。

虽其精微广大未易有以极乎体用之全。

要所以自期许者至此,亦岂他人所及哉!

先生孝爱性成,生三岁失恃,及长,事其先君子及继母郭氏先意承志,得其欢心。

从兄有俶少孤无依,北樵公收抚之,先生视若同胞。

及有俶卒,嫁其二女,装送资贿,无异己子。

居家谨礼法,丧祭一遵古制,而僧巫俗礼则禁弗用。

与人交,忠而能敬,顾义有不舍,亦未尝苟为阿徇。

乡曲后进以礼来者,教之必尽其诚,然其谦退周详,饮人以和,则不以尊卑长少有或异也。

晚岁读书,探讨愈精,至克己之勤,则人有不得知者。

所为书,有《大学指南》、《课余偶及》凡若干卷行于世。

他所为诗文又十余卷,多可传者,皆藏于家。

(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第四子田尝从予游:

游:

交往

B.将裨之老寿康宁裨:

弥补

C.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造:

建造

D.饮人以和饮:

隐忍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寅:

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两者相配,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B.乡党:

文中指老乡。

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为乡党。

C.博士弟子员:

清代经过童试考入地方官学的学生,俗称秀才,也叫茂才、庠生等。

D.宋五子之学:

北宋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五个易学家的学问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要所以自期许者至此,亦岂他人所及哉!

(2)与人交,忠而能敬,顾义有不合,亦未尝苟为阿徇。

9.根据三、四段,概括胡莫斋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答案】6.C7.B

8.⑴总之用来希望自己能够到达这种地步的方式,难道也是其他人所能达到的吗?

⑵与别人交往,忠诚而能够敬重人,但是(如果)有不合乎道义的,也不曾苟且附和顺从。

9.①致力于圣贤之学;②通晓圣贤为学之意;③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④勤奋刻苦。

【解析】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造”如解释为“建造”,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盖自德祐以后,宋五子之学益衰,间有讲学诸公,用力不专,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这句话是说自德祐年以来,北宋五子的学说更加衰败,偶尔有讲学之人也因为用力不专不能达到先儒的境地,“造”应解释为“造访,到,达到”。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比如本题的C项,就可以根据语境分析“造”的意思,也可以联系课内所学理解其意思。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乡党:

文中指老乡”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应指“乡里、乡族朋友”。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要”,总之;“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期许”,希望;“至”,达到;“岂”,难道;“及”,达到。

第二句中,“交”,交往;“敬”,敬重;“顾”,但是;“阿徇”,附和顺从。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根据三、四段,概括胡莫斋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题干给出了设题的区域,“三四段”,要求“治学方面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到三、四段圈出胡莫斋在治学上的做法、想法、影响的内容,如。

先找到这些句子,然后理解其内容,最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即可。

如“其后读宋儒书,遂慨然欲肆力于圣贤之学,而不复有仕进念矣”,这是说胡莫斋读了宋儒之书后致力于圣贤之学,不在有仕途之念;“乃一读儒先书,遂晓然于圣贤为学之意,而且服膺其说愈久而信愈笃”,这是说他通晓圣贤为学之意;“虽其精微广大未易有以极乎体用之全”,这是说胡莫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如“晚岁读书,探讨愈精,至克己之勤,则人有不得知者”,可见胡莫斋在治学上非常勤奋刻苦。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人赴安西

岑参

上马带胡鉤,翻翻度陇头。

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10.前三联“送人”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虚实结合。

“上马带胡鉤,翩翩度陇头”是作者见到的场景,实写;“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作者回忆的场景,虚写;“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是作者想象的场景,虚写。

11.尾联是作者的祝愿和嘱咐,表达作者期盼征人早点清剿狡黠的敌人的美好愿望,没有什么事就早点回来的嘱咐,暗含了作者对征人的赞美、牵挂(担忧)以及对敌人的痛恨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前三联‘送人’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

“上马带胡鉤,翻翻度陇头。

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诗的开头两句从友人登程的情景写起。

首句写友人身着戎装,跨上战马,勾勒出即将出征的战士的英姿。

诗人并不泛写戎装,而仅就佩刀提了一笔,既点明了此行性质,也使形象增添了英雄之气。

次句对友人奔赴边关加以设想:

“翩翩度陇头”,写他的轻快、矫健、急切。

上下两句,一静一动,用两个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友人赴边的英姿勃勃的形象。

以上两句从外表写。

以下两句则从内心写,直接揭示友人的思想境界: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来肯定友人的思想,从而把友人的行为提到爱国的高度。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诗人没有去写友人在边疆怎样去从军苦战,却去设想他在万里边关对家乡是如何梦绕魂牵。

经过分析即可发现,这几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考生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

11.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情感技巧分析。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意思是“你此去应该早日消灭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优柔寡断将战事一拖经年”,这两句是诗人的祝愿。

“清黠虏”是友人赴安西的目的。

诗人居漠北时,亲眼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战争不仅造成了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且对战士本身也是一种荼毒。

上句愿友人建功,下句愿友人早归,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同样以国事为重,又表现出双方的情谊,以深厚的情意扣紧“送”字,为全诗作结。

点睛:

解答诗歌炼句题,首先应解释该句的含义,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注意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然后要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原诗描述的景象或情状中,体会该句的妙处,同时要指出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衬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分析该句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或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比如本题,是针对尾联设题,要联系诗歌标题“送人赴安西”来理解,“送”点明是送别诗,这就要求考生结合送别诗的情感来思考,再结合尾联中“早须”“无事”“莫”等词语来体会具体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7)成事不说,________,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8)汉恩自浅胡恩深,______。

(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答案】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朝搴阰之木兰兮(4).砅崖转石万壑雷(5).入则无法家拂士(6).塞上燕脂凝夜紫(7).遂事不谏(8).人生乐在相知心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搴”“阰”“砅崖”“壑”“拂”“燕脂”“遂”“谏”等。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

贾平凹

①老人气喘吁吁的,腮帮鼓了几鼓,想说什么了,却一转身,不顾地里挖芦根的儿子,从河滩的石头浪里走去了。

儿子伤了他的心,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

他错了么?

②麦地里,麦苗已经起身了,青青的。

老人蹲下去,看那麦尖儿,嫩嫩地,都顶着个露珠儿。

一阵呼叫,一群孩子拉着风筝跑过来,那风筝凌风而起,理想似乎在那云朵之上,孩子们乐得没命地叫呀,跑呀。

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答这么累死累活地跑?

他摇摇头,忽然笑了:

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呢?

他看着那风筝,看出孩子们把牵线掌握得并不好,但他没有去纠正,只踏着那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一路向北走去了。

③风筝影儿投在一口池塘中了,老人在塘边坐下来,低头便看见那池水里有蝌蚪儿晃动,圆圆的身子,拖一条小尾巴,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

池水里暖和?

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

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蚪哩。

④老人侧身歪在那里,眼睛眯眯的,想着往事,觉得心静气和得多了。

⑤太阳还没有出来。

他盯着面前那座凤冠山尖,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山尖是第一个先红的。

现在,雾已从山根升起,愈升愈淡,到了山尖的地方,淡得纱一般了。

山上的之字形路上,爬着三三两两的人,这路青的人起得这么早,是去看那日出?

为了看日出,他当学生的时候,整整去爬过三次山啊。

⑥“去那儿散散心吧,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心口冲,拽脚儿向那边走去了。

⑦山根处,涌着竹林,一根一根的那么修长,置身在那里听竹叶的森森响,老人竟把路走迷了,三拐两拐地,才寻着了一条曲径出来。

老人继续往上爬,终于到那石崖下了。

崖很高,盘绕着一串在石壁上凿出的石梯阶,一直到那半崖上的一个石洞口,洞口上写着斗大的隶书“仙人洞”。

他兀自震了一下,眼光直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深深叹了一口气,眼皮就慢慢合下来了。

⑧他想起来一个人,这人已经从他的记忆里消失了几十年了,但现在恢复起来了,而且是那样的清楚,那衣襟上的每一个褶皱都似乎看得分明。

⑨这是一个铁匠的女儿,随着爹娘从远远的河南来到这里打铁混日月的。

她长得俊俏,却出奇地腼腆,总是抿着嘴儿干活,定着眼睛看人。

他们相爱了,爱得神魂颠倒的。

村里有人劝他不该迷着这铁匠的女儿,念好了书,去找一个有钱人家的闺秀吧,他不,常常帮着她干一些重活,送些自家地里的南瓜、豇豆,她也偷偷为他做好了几双布鞋。

后来,村子里风言风语的更多了。

他们要想着法儿对付,约定都踏青上山去,在这“仙含洞”口相见。

他早早去了,但是她没有来,却托人捎给他一张纸条,说她爹娘人穷,怕惹是非,死不同意他们的事,竟连夜要带她回河南老家去了。

他在那洞口哭了一夜,哭过去了,又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一直坐在那里等她,等她……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没有来,才信她真的走了哩。

后来,有熟人从河南回来,说那姑娘回去后,得了痨病,没出百天死了。

他听到消息,失魂落魄的,整整有半年的光景,过几天就到这洞口一次,呆呆地坐着,想:

她没有死的,说不定就又会到这洞口来了哩……

⑩“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

⑪老人喃喃起来,拈着下巴上的胡子,想笑笑那个傻劲吧,但没有笑出来。

⑫“是那个时候傻呢?

还是这个时候傻呢?

”他思想不清了,心里很乱;抬起老眼,眼里湿着老泪,又死死盯起那洞口了。

⑬太阳已经出来,红光斜照在洞口上,洞里的雾气钻出来,那是成了玫瑰的颜色,迷迷离离的,是谜儿一般的了。

他突然觉得那玫瑰色中,有一个人儿,朦朦胧胧,是铁匠的女儿,似乎又不是。

他揉揉老眼,那什么也不是的,是玫瑰色的雾气……不知怎么,他突然想起儿子来了,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

回头看看那远远的河边,嘴皱起来,似乎在吐出一串无声的“啊”来。

⑭他踽踽地走下山来,一直走到河边,站在他家的饲料地头了。

他看见儿子还在挖着,那芦根错综复杂,儿子每挖一镢头,都憋足了一股劲来……

(有删改)

13.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15.第⑨段插入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3.①执拗(执拗、有主见);②与父亲有代沟;③活泼好动;④有好奇心;⑤想问题简单化。

14.第一处,质疑孩子为风筝而奔跑,体现内心的自我反省,肯定孩子应该有的快乐;第二处,产生爬山的兴趣,体现内心对年轻时的恋爱充满怀念,也有深深的遗憾。

15.①情节上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扩展了小说的意蕴;②能由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想到老人对儿子婚事的态度,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能让读者思考自由恋爱的积极意义,父母干涉终究是悲剧。

16.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老人看儿子暗示了他的思想有所转变;③儿子“憋足了一股劲”暗示他绝不妥协;④“芦根错综复杂”象征了年轻人本来单纯的恋爱掺杂了错综复杂的因素。

【解析】

1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题干给出了暗示“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这就要求考生要关注老人的心理活动,圈出与“儿子”相关的语句,同时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可见考生还应圈出文中写老人年轻时的语句,最后再进行概括。

如第一段“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不听”“非要”表现出儿子的执拗、有主见;与儿子在婚事上的分歧说明儿子与父亲有了代沟;如第三段“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

池水里暖和?

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

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蚪哩”,这表现出儿子的好奇心;如“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这说明儿子的单纯,想问题简单化。

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

解答人物形象题,首先要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正面描写,即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进行描写,二是侧面描写,即借助他人或他物进行衬托。

从本文来看,直接写“儿子”的内容很少,而且题干要求“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可见本文主要是借助侧面描写来写儿子,同时文章倒数第二段又写到“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可见文中写老人也是写儿子,故也应圈出写老人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1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这是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用找到两处画线句,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老人的情感和态度。

第一处在第二节,“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筝这么累死累活地跑”,这是一个疑问句,表现出老人对孩子为了风筝而奔跑的质疑,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