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553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图版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常见的天体类型: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

其中星云和恒星时最基本的天体。

在大气层飞行的飞机、陨石、陨铁等都不是天体。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

小行星带存在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15°/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地理意义: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

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

同减异加

◆加减号的确定:

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

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

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

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为一个恒星年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26'。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34'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五带 名称: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A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向南

D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向北

C

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纵波(P波):

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S波):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

莫霍面:

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

莫霍面以上

厚度:

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

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

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

位置: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

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

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结构: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态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

选择性性。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大气对太阳辐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射的削弱作用反射:

无选择性。

散射:

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原理: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

受热上升

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图见课本36页)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

(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

高空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

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

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课本39页)

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相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气压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2)图中代表中纬西风带的序号是_________,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中纬西风带的风向。

(3)气压带B和风带②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其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是: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图中字母A所示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降水丰沛C、地表温度高是形成图中A、C所示气压带的原因D、受风带③控制时,澳大利亚草原草木枯黄

※★答案:

(1)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②和④画图(略)(3)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º-40°大陆西岸(4)BD

(五)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地表状况(块状)(见课本39-40页)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 低压中心 ,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 高压中心 ,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印度低压中心 ;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中心;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 亚洲高压中心(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

◆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范围: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

冬季西北(偏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南亚季风:

范围:

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

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

夏季风主要成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差。

1.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名称①,②。

(2)试分析①②两种气候的相同点:

相同点:

表现在成因上都是造成的,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

(3)分析比较③④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③有明显的,④是。

(4)②③两种气候成因的最大不同点是:

(5)与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对应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和。

答案:

(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多雨

(3)全年高温旱雨季交替全年多雨

(4)前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而后者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

(5)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三、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概念:

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

暖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

冷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

2、锋面系统

概念:

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

暖和气团移动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冬季的

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

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气压

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第二节水的运动

一、水循环

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过程:

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其中人类影响最大的为地表径流。

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概念: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

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2-2-5,2-2-6)

◆按照成因分

风海流:

由风引起表层海水流动所成—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

相邻海区密度不同—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

补偿流:

由风海流和密度流导致部分海区海水减少,其他海区海水便过来补充—秘鲁寒流

◆按温度分(洋流性质)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副热带海区:

顺时针环流

南半球副热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暖流:

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

秘鲁渔场

◆航海事业: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海洋环境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地质构造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地壳运动类型:

①水平运动:

运动方向:

岩层沿平行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海洋例:

大西洋的形成和扩大

②升降运动:

运动方向:

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地质构造分类:

1)褶皱: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分类:

a、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弯曲,常成为山岭

b、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成为山谷

◆被侵蚀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被侵蚀之后的判断方法:

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的为背斜

2)断层:

岩层发生破裂,并且岩断裂面两侧岩块由明显的错位、位移

(地垒)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

我国的华山、庐山

(地堑)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地质构造作用、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

◆板块构造学说

1)要点: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图:

板块的运动)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分布:

(图:

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界线的位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分

3)应用: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等

b、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c、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

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塑造。

1、流水作用:

河流上游:

冲刷、侵蚀为主形成沟谷如:

我国的黄土高原

河流下游:

以堆积为主形成冲积扇、冲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速减小后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

如:

黄土高原

◆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

流水的侵蚀地貌:

卡斯特地貌、河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

河口附近三角洲平原,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力的堆积地貌:

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