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580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份考试历史试题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10月份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

【点睛】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

部分学者指出,越战是导致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困境的重要因素,或至少应负部分责任。

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国防支出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在60年代末,占到了整个国防开支的1/3左右。

通货膨胀是在越南战争开始时发生的,并在70年代以后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多数学者指出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2.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

“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反应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

这份报道

A.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C.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D.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

“(大)都在共产党的手中”“拥有近5亿人民”的中国“政府”,可知题干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符合题意。

A与材料中信息不符;B和C材料中基本没有体现。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

4.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5.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

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法官由议会任命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每州2名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内阁须对参议院负责

D.《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法官是由国王根据议会提名而任命,故A项正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

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B错误,符合题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内阁须对参议院负责,C正确。

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会(上议院)和帝国议会(下议院)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基本权力很小,故D正确。

6.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

其依据是罗斯福

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C.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D.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罗斯福”“开拓者和革命者”,联系罗斯福的新政的相关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实施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原来的自由主义,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社会主义”、C“放弃”、D“否定”等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A。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7.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

这两种观点

A.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C.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应该放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查,故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故B正确。

第一张观点没有掩盖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故A排除。

第二种观点不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故C排除。

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过于笼统,故D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8.下图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Berlinwall),柏林墙有一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

关于柏林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

A.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也推动了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B.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C.柏林墙修筑的目的是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筑

D.柏林墙修筑的直接原因是1919年德国分裂、美苏冷战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柏林墙的修筑是二战后美苏两级对峙冷战的产物,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实施了分区占领导致了德国的分裂,不是1919年的产物,所以选D

考点:

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德国的分裂与统一·柏林墙

9.一位思想家在18世纪认为: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位思想家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

B.德国统一

C.英国光荣革命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激发了法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大革命的风暴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但革命后,法国政体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共和、立宪、帝制、复辟经过了反复的斗争。

这一特点体现了作者“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的观点。

所以应选A。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大革命•认识

10.“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

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下列选项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

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C.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

D.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突出了中非关系对改善中国外交环境的作用,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故A项错误;参加日内华会议主要和西方国家协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故B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70年代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故C项错误;在一些非洲国家支持下,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项。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1433年,(明朝)皇帝突然下诏终止远航,在东南亚海域留下了权力真空区。

随后进驻这一海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事件是

A.日本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B.阿拉伯人恢复印度洋上的传统优势

C.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岛

D.葡萄牙建立包括印度洋的海上霸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世纪,葡萄牙建立起海上霸权,殖民扩张一方面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D项正确。

日本倭寇骚扰中国沿海,并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目中的东南亚海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岛,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12.“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来揭开的……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确切地说,恩格斯在这里所指梭伦实行的“所谓政治革命”措施所代表的是

A.全体公民的利益

B.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新兴工商业的阶层利益

D.下层平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

依据所学,梭伦通过立法,规定了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这是用行政手段“侵犯所有制”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分析选项,A表述错误;B、C与题意不符;D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必考题部分

13.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

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

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

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

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

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

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

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答案】

(1)相似:

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2)保护对象:

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

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

经济主张:

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3)阐释:

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本问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作为切入点。

根据材料一信息“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诸如过继、家庭时产共同占有关系”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相似点。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比较分析能力。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不能够笼统的作答。

要注意紧扣材料二、材料三相关信息,分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角度依次展开比较分析得出答案。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注意明确题干“)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要求。

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围绕“法律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角度展开认识和阐述,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法治·概况及特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法律·概况及特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4.材料一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历史学家西格佛里斯劳菲尔指出:

“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

——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遵守宪法是孙中山对袁的另一要求,宪法制定之前,先制定临时约法,3月7日。

临时参议院开始讨论,3月11日公布,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总统、国务员行使统治权。

人民一律平等……(均在法律上享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被选举权利、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总统总揽政务,统率陆、海军,任命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官规,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及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则须经参议院同意。

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对近现代民主政治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的蓝本及其所包含的民主因素。

(不得摘抄原文)

【答案】

(1)表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决定原则;国家机构分权的组织形式;国家公职选举的原则等。

(2)蓝本: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制。

民主因素:

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或答国民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的“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可以概括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决定原则;根据材料二中的“参议院、总统、国务员行使统治权”和“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可以分别概括为国家机构分权的组织形式和国家公职选举。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总统、国务员行使统治权”可以得出《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的蓝本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制或议会制共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

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总统总揽政务,统率陆、海军,任命文武职员,但制定官制……须经参议院同意。

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命令,公布法律及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可以概括为:

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国民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

选考题部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19世纪的中日两国都显示出了变革的精神风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欲行我国前所未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全万民之道。

尔等亦须本斯旨趣齐心致力!

——明治天皇《五条誓约》

材料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1)依据材料概述两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主张。

(2)“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从本质上反映出光绪帝怎样的核心变法理念?

在百日维新的措施中有何集中体现?

【答案】

(1)要求君臣同心;誓言变法;谋求国家富强。

(2)变法理念:

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措施:

全面学习西方,但并未涉及君主立宪制这一根本制度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兹欲行--变革,朕---立保全万民之道。

尔--齐心致力”等信息中得出“君臣同心,誓言变法,谋求国家富强”的结论。

(2)第一小问,从材料可知光绪帝变法理念是“义理之学是根本,兼采西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百日维新的措施即可。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

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

胡适在演讲中说:

“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

”“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

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国家:

英、法等国。

原因: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办法: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涉及到一战,所以陈独秀评论的就是一战,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要从中国是战胜国,中国希望通过战胜国来提高自身的地位,所以非常关注。

(2)“协商国”主要指英法,这是基本识记点。

“全靠美国的帮助”包括战前的帮助和战中的帮助两个方面,“解决武力”的办法是指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企图称霸世界的“十四点原则”。

17.(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三娘子

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

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

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

(1)原因: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其原因之一。

(2)功绩:

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题干说到了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这里的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即可。

结合问题可知,应该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蒙古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回答。

名师点睛:

这一题描述了我国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她以个人的杰出能力与威望,不断努力维护明朝和蒙古民族间长期和平,这一事迹通过三娘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也是友好交往、民族交流融合这一观念的延伸,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认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