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5784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docx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2021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

那就是: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

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

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

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着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___精选汇总篇二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

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

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

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

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

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

《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

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

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

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

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

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

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

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

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

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

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

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

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

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___精选汇总篇三

“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不是有一些强制养成的习惯永远也不能消灭天性的吗?

举例来说,有一些被我们阻碍着不让垂直生长的植物,它们就具有这样的习性。

自然生长的植物,虽然保持着人们强制它倾斜生长的方向,但是它们的液汁并不因此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且,如果这种植物继续发育的话,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复过来。

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则保持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吗?

这种差别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

如果是必须把自然这个名词只限用于适合天性的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省的说这一番多余的话了。

”——摘自《爱弥儿》

在我眼中,自然是自然,习惯是习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自然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可改变的,就想《爱弥儿》中所举得例子,当植物拒绝所有束缚之后,它还是会回到原本的生长习惯,并不会因为某一阶段的改变而永久改变,亦或者说一个孩子就算是被遗弃了,但是他的血管里流的永远都是生父生母的血而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其他的改变就遗失这一份血缘关系。

而习惯是什么呢?

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仅仅是因为时间久了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在包含在自然之中的,因为时间让习惯变成了自然,但是习惯不是自然,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自然是不可以的。

我们生下来并不是就是知晓一切的,我们是通过教育来认知我们周围的世界,所以教育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自然,不是流淌在我们身体中的血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习惯。

如果非要把自然等同于习惯,那么要在习惯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那就是适合天性的,自然就是顺其自然符合人生长规律的,人生来具有没有后天习得的,那么适合天性的习惯自然而然就成了自然。

《爱弥儿》中说我们的一生要受三种教育,一种是受之与自然,一种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与事物。

确实是这样,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每个人都是有着三种教育培养出来的。

显然,这三种教育对我们来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如这三种教育很好的配合指导我们前进,那么我们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倘若三种教育不一致,相互冲突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将永远都不符合他本人的心意。

三种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能够完完全全把握住的,但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什么人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通通都管得到呢?

所以卢梭时时都在强调顺其自然,这突然让我感觉这种想法与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

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爱弥儿》是我目前在大学所有读的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一本书,但是我个人感觉我对《爱弥儿》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里行间的表面,还没有深入到其深处,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细细研究的书,特别是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顾及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我们能把作为教师的本分学校教育做好,才能对得起作为教师的良心。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___精选汇总篇四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

该书于___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

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

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

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

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

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

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

《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卢梭也是这样,尽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起过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他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科学,因而也不懂得自人类划分为阶级以来,教育始终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工具。

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他们把资产阶级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为帝国主义欺骗劳动人民效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

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

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

但是,卢梭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自然神论者”,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他所片面强调的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轻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

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

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

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

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观后感___精选汇总篇五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

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

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

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

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__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

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

《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

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

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

只有摆正成人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

“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

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

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

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

在“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

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

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

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

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

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

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

”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

在这个阶段(___岁或___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

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

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

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

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

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

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

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

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

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

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

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

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

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

”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

”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

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

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

就像中国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

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

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

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

里面说到,“智慧的平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

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

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

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

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

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

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

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

这是紧重要的问题。

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习,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

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

“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

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