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5788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docx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模板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_模板

  《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

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

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

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

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

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

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

记叙的人物是谁?

(学生答:

朱德同志)。

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学生答:

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

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

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

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

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

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

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

尽量节省。

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

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

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

叙谈叙谈。

聊,姑且、略;叙,谈。

(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

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

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

提问、思考、讨论:

这一段写了几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写了两句。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

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

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

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

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

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是抒情。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

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

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

主要写了四件事。

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

思考:

还写了些什么事?

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

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

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

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

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

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

说明什么?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真可谓“勤劳一生”。

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

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

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

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

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

思考:

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

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

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

(提示:

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

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

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

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

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

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

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

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

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教学建议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

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

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

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

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

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

  觉。

  分析:

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

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

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

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

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

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

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

有两方面含义。

(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l)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

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

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

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

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

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

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

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

  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

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

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把握对议https:

///论文的语言的要求:

准确、严密、生动。

所谓准确,就是用词恰当,要合乎实际、合乎语法、合乎逻辑;所谓严密,即用词语要周到,简洁明快,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所谓生动,即要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