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5838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0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docx

北京市通州区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末试题

通州区2015-2016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2016年1月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基础·运用”部分的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5分)

1.某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语文学习活动,如参观文字博物馆或走进大学校园。

请欣赏某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拍下的北京四所大学的校徽,完成

(1)—

(2)题。

(4分)

(1)指出运用“人”字的象形字体巧妙构图的选项。

(多选项)(2分)

A.北京大学B.清华大学C.人民大学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请将你选出的某一所大学校徽作简要赏析。

(2分)

答:

2.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

(1)—(3)题。

(共6分)

 

3.

2.一天,成连先生说带伯牙去见一位老师,他们扬帆启程,来到东海蓬莱山,成连先生让伯牙上岸,说自己去请老师,就撑船走了。

1.春秋时期的俞伯牙非常喜欢弹琴。

他拜当时有名的成连先生为师,学了三年,演奏技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还未能①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创作乐曲的最高境界。

 

 

5.成连先生撑船回来,一上岸就向伯牙祝贺,伯牙③(恍/晃)然大悟,这大自然就是成连先生请来的老师呀。

从此伯牙成了天下抚琴高手。

6.伯牙的好朋友钟子期有着很强的音乐欣赏能力,伯牙经常和他一起研究音乐。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就说:

“太好了,简直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那里。

4.伯牙②全神(贯/惯)注,抚琴奏弦。

那大海蓝天、高山层林,那浪涛声、鸟鸣声交织着他内心的感受,通过琴声再现出来。

5.成连先生撑船回来,一上岸就向伯牙祝贺,伯牙③恍然大悟,这大自然就是成连先生请来的老师呀。

从此伯牙成了天下抚琴高手。

 

 

9.不料,钟子期已经去世。

俞伯牙听到这一噩耗,立即把琴摔碎了,悲痛地说:

“知音已经不在人世,我还弹什么琴呢。

8.可是,钟子期不久有事回家乡去了。

俞伯牙一直没有见到他,万分思念。

一天,他抱着琴去看望钟子期。

7.伯牙抚动琴弦,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听了说:

妙极了,这琴声宛如④奔流不息的江河。

”后来,人们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者乐曲高妙。

 

(1)阅读连环画,选出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①得心应手(yìnɡ)②全神贯注③晃然大悟④奔流不息(bēn)

B.①得心应手(yīnɡ)②全神惯注③恍然大悟④奔流不息(bèn)

C.①得心应手(yìnɡ)②全神贯注③恍然大悟④奔流不息(bēn)

D.①得心应手(yīnɡ)②全神惯注③晃然大悟④奔流不息(bèn)

(2)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传扬着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

请选出上面连环画6—9幅讲述的故事。

(2分)

A.管鲍之交B.知音之交C.忘年之交D.刎颈之交

(3)结合连环画的前后语境,补充第3幅画面内容。

(2分)

答: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2)题。

(共4分)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其主要特点:

以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中国戏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成语、俗语的产生都与戏曲有关。

同时,戏曲中的“戏”字的意义也得到了延伸。

(1)“戏”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本义有了多样的引申,阅读图示,选出分别符合“戏”字四种引申义的选项。

(2分)

 

A.①戏剧②戏弄③戏言④儿戏B.①戏剧②戏言③戏弄④儿戏

C.①儿戏②戏言③戏弄④戏剧D.①戏言②戏剧③儿戏④戏弄

(2)下列成语和俗语都与戏曲有关的一项是(2分)

A.粉墨登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妙手丹青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C.字正腔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D.插科打诨行百里者半九十。

4.某校举办校庆的前夕,有四位校友给联络处的老师发来了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是(2分)

A.校友甲:

获悉贵校举办校庆,甚喜,届时定莅临出席。

B.校友乙:

因公务繁忙,参加校庆恐耽搁大事,特此通知。

C.校友丙:

虽身体欠安,但也要不得不前往母校列席,特此告知。

D.校友丁:

因家父病危,故不能赶到母校参加校庆,敬请谅解。

5.下面材料选自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初中历史教科书,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用短语概括百团大战的特点。

(共3分)

【材料一】

1939年冬以来,日军推行“囚笼政策”,企图以铁路为链、碉堡为锁,压缩围困根据地。

正太铁路是日军“囚笼政策”的重要支柱。

日军妄称正太路沿线是“不可接近”的地区。

为此,八路军总部积极酝酿打击正太路的作战计划,以打破日军的封锁、打通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同时切断山西日军的运输补给线。

三个半月中,我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击毙伤日军2万多人、伪军5000多人;俘日军280多人、伪军1.8万多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路3000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材料二】

 

答:

6.默写(共6分)

(1)“爆竹声中一岁除,”描写了正月初一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的情景。

(王安石《元日》)

(2)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写下了“,”(《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

(3)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王维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提到了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个习俗。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5),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7—9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

少师事陈寔(shí),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

盗请罪曰:

“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

或问其故,烈曰: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

7.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恶”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1分)

A.穷山恶水B.既怀耻恶C.穷凶极恶D.深恶痛绝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2分)

翻译:

(2)少师事陈寔,以义行称(2分)

翻译:

9.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进一步阐释了“义”的含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谈一谈你对“义”的理解。

(3分)

答: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

(2)题。

(共4分)

两个先锋压住阵角。

探子马出军前,大叫曰:

“请对阵主将答话!

”只见蜀兵门旗开处,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马于两边;次后一队队骁将分列。

门旗影下,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

孔明举目见魏阵前三个麾盖,旗上大书姓名。

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

孔明暗忖曰:

“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

”遂教推车出阵外,令护军小校传曰:

“汉丞相与司徒会话。

”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

朗曰:

“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孔明曰:

“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朗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

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

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

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

岂不闻古人曰: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

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吾有一言,诸军静听:

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

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吾素知汝所行:

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

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

皓首匹夫!

苍髯老贼!

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老贼速退!

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后人有诗赞孔明曰: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

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1)本段内容涉及到了《三国演义》中的诸多历史事件,请选择人物与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1分)

A.太祖武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B.董卓火烧赤壁

C.昭烈皇帝(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D.诸葛亮奉旨伐魏

(2)辩论是口语交际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精妙的辩论往往步步为营,使得对方没有还口之力。

在文段中,诸葛亮展现了非凡的辩论能力,使这部名著呈现出高超的艺术魅力。

请仔细阅读选文,将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3分)

 

 

11.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

(1)—(3)题。

(共6分)

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整整三年,不知从多少万滴汗中挤出一百块钱,买了一辆崭新的洋车。

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整整三年,不知从多少万滴汗中挤出一百块钱,买了一辆崭新的洋车。

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整整三年,不知从多少万滴汗中挤出一百块钱,买了一辆崭新的洋车。

 

 

 

 

(1)围绕一辆洋车,祥子的命运不断地起伏变化。

叙述祥子买到洋车的是第幅;失去洋车的是第幅。

(2分)

(2)从一辆洋车起伏变化的命运中,你可以推测祥子的命运会有怎样的变化。

(不少于20字)(2分)

答:

(3)下面的照片是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骆驼祥子拉车”雕塑,为了让旅游观光的人明白雕塑的内容,请你为这尊雕塑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不超过50字)(2分)

说明文字: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小说节选,完成12—14题。

(共11分)

【选文一】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很好听,有时很不悦耳。

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的试卷准备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讲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

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住他的嗓子,咳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

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是到战场上去呢?

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

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极力开口,但他的声音,好像一根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

“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

”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的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来。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

他狠了狠心,他走上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

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

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偷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

他长叹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选文二】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晴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

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

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选自郑振铎《最后一课》)

12.对两段小说选文分别进行概括。

【选文一】概括为;【选文二】概括为。

(2分)

13.两段小说选文都塑造了教师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这两位教师的思想性格有哪些共同点。

(4分)

答:

14.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两段选文中任选一位教师,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走在上课路上时的心理及动作。

(不少于100字)(5分)

答:

(二)阅读《远尘淡墨调烟雨》,完成15—17题。

(共8分)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

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5.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①—②段,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古陶瓷文字陶瓷书法陶瓷模印文字清中期瓷板画

B.古陶瓷文字陶瓷模印文字清中期瓷板画陶瓷书法

C.陶瓷模印文字清中期瓷板画陶瓷书法古陶瓷文字

D.古陶瓷文字陶瓷模印文字陶瓷书法清中期瓷板画

16.阅读③—④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与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3分)

答:

17.作者借用赞美青花瓷的诗句“远尘淡墨调烟雨”作为文章的题目,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这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三)阅读《换个角度》完成第18—20题。

(共8分)

换个角度

王充闾

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这样一则故事: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

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

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

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

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

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

此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甲】观察事物的角度的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这样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

“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陈帘夕阳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

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

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乙】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人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些人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

凡是过去存在过的,或曾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

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

【丙】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

《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

老板发愁了,若是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笔大钱。

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

老板依此行事,果然奏效——批评电梯太慢之声遂息。

原来,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里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8.阅读全文,将“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这句话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2分)

答:

处。

19.你对文中的哪一个事例或引用的言论感兴趣?

简述理由。

(3分)

答:

20.作者认为,明确思维的多向性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说一说。

(3分)

答: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10分)

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

班级要举行课本情景剧展演,以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请你将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改写成一段场景,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题目二:

走在古今中外名著的长廊中,你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你难忘的人物,请你以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为例,谈一谈对你生活的影响。

要求:

(1)内容具体,语言顺畅、有感染力。

(2)将选择的题目填写在答题卡,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4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请结合《换个角度》这篇文章,设想几十年后的你,运用多向思维改变生活,使你拥有了更精彩的人生。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在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总有一种情感需要我们守候,总有一种梦想需要我们瞭望,请以“守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