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5967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7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docx

考点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备战中考化学考点

考点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发展史

技术、理论的发明和发现

代表人物或发明国家

历史作用

《怀疑派化学家》、酸碱指示剂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

近代化学开启

原子-分子论

原子论: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分子论: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

化学作为独立学科,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发现;

水的组成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

元素周期律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分类、有序地研究物质

40年代发明侯氏制碱法

中国科学家侯德榜

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1972年首次提取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中国科学家张青莲

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举例

水结冰(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铁生锈(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区别

没有生成新物质

生成了新物质

微观实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微粒的运动速度或微粒间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

旧分子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

常伴有的现象

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

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爆炸、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是有些现象的发生也并不是就意味着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这些现象的发生,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水的沸腾,氧气变为液态后变为淡蓝色,饱和石灰水升温后有氢氧化钙析出,车胎、锅炉、气球等的爆炸。

三、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四、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区分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有结果,是性质的具体体现;而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般是不受外界影响。

性质在变化的基础上带有结论性的描述,往往有“可以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容易”、“是┄”、“会或不会”等字眼。

性质、变化、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

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考向一化学发展史

典例1(2019·兰州中考)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D.侯德榜改进制碱技术制得了烧碱

【解析】A、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故A正确;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B正确;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C正确;D、侯德榜改进制碱技术制得了纯碱,不是烧碱,故D错误。

故选D。

【答案】D

1.(2019·南京市秦淮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的中国科学家是

A.拉瓦锡B.张青莲C.道尔顿D.屠呦呦

考向二物质的变化

典例2(2020内蒙古通辽)酒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稀释酒精

C.碘溶于酒精D.酒精消毒

【答案】D

【解析】A、酒精挥发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稀释酒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C、碘溶于酒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D、酒精消毒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3.(2020四川内江)下列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黑火药爆炸B.湿法炼铜

C.高粱酿酒D.指南针指引航海

化学变化记忆口诀

化学变化,颇有特征;其他物质,伴随而生;

发光发热,沉淀生成;产生气体,颜色变更;

现象各异,五彩缤纷;物理变化,同时发生。

考向三物质的性质

典例3(2020吉林省卷)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水银制温度计B.石墨制铅笔芯

C.干冰作制冷剂D.天然气作燃料

【答案】D

【解析】A、用水银填充温度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用石墨做铅笔芯写字利用了石墨的硬度小,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用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2020四川内江)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成立的是()

A.纯氧无色无味,常用于医疗急救

B.熟石灰有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盐酸具有酸的通性,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D.氦气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填充庆典气球

【答案】A

【解析】A、纯氧常用于医疗急救是因为其可以供给呼吸,而不是因为无色无味,对应关系不成立;B、熟石灰有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对应关系成立;C、盐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对应关系成立;D、氦气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填充庆典气球,既安全又能使气球往上飘,对应关系成立;故选A。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其性质。

若在使用物质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例如:

液氮用作制冷剂;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若在使用过程中,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

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1.(2019·广州市黄埔区九年级一模)实验室常用的紫色石蕊试液是由以下哪位科学家发现的

A.拉瓦锡B.阿伏加德罗C.波义耳D.道尔顿

2.(2019·重庆市渝中区中考二模)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B.绿色化学的提出

C.纳米技术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3.(2019·兰州市毕业诊断考试)下列关于化学史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B.侯德榜是唯一研发出利用食盐制取纯碱的科学家

C.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之间存在联系,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4.(2019·天津河西区中考一模)下列在厨房中的操作,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B.切黄瓜C.酿米酒D.磨豆浆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烧和加热是不一样的

C.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

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6.(2020吉林长春)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卓著,下列成果的应用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司南指示方向B.高温烧制陶瓷

C.古代湿法炼铜D.谷物酿造美酒

7.(2020黑龙江龙东)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制作叶脉书签B.钻木取火

C.比较硬度D.酸雨的腐蚀

8.(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第一次联考)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用石墨制得金刚石

B.用食醋去除水垢

C.用石油作原料炼制汽油

D.用柠檬酸、小苏打自制汽水

9.(2020辽宁沈阳)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用金属铜作导线B.用浓盐酸作干燥剂

C.用金刚石切割玻璃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10.(2019·滨州一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1.(2019·郑州外国语学校6月模拟)下列实验操作训练中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试管破裂B.火柴燃烧C.灯泡发光D.打磨铜丝

12.(2019·淮南市潘集区九年级第5次联考)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沼气生产B.

石油蒸馏

C.

转炉炼钢D.

高炉炼铁

13.(2019·兰州中考一模)有下列现象:

①火药爆炸;②木棍折断;③蜡烛熔化;④燃放礼花;⑤牛奶变酸;⑥塑料受热变软;⑦碘受热升华,⑧铁丝生锈。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①④⑤⑧D.②③⑥⑦

14.(2019·北京市通州区三模)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宋代突火枪

B.海水制盐

C.粮食酿酒

D.铁的冶炼

1.(2019·海南中考)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

A.

徐光宪B.

侯德榜C.

张青莲D.

屠呦呦

2.(2020内蒙古包头)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公众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

下列做法主要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医用酒精杀菌消毒B.保持社交距离

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D.出门配戴口罩

3.(2020贵州毕节)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景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丹桂飘香B.煮豆燃萁

C.激浊扬清D

.草船借箭

4.(2019·巴中中考)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液化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

C.铁具有导电性铁生锈D.食盐具有咸味食盐在水中溶解

5.(2020内蒙古呼伦贝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对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来作保护气

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异味

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玻璃

6.(2020黑龙江龙东)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金属铁

制作铁锅

导热性

B

干冰

制造舞台云雾效果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

小苏打

治疗胃酸过多

小苏打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D

稀有气体

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通电时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7.(2019·衡阳中考)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2020四川绵阳)下列诗句或俗语中,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吹尽黄沙始见金B.爝火燃回春浩浩

C.酒香不怕巷子深D.铁杵磨成绣花针

9.(2020广西贵港)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B.活性炭用于净化饮用水

C.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

10.(2019·安徽中考)如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织布B.

耕田

C.

生火D.

灌溉

11.(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苏打有弱的碱性,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去除色素和异味

C.氧气具有可燃性,用于炼钢

D.镁粉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用于做照明弹

12.(2020广东广州)下列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炭黑制墨B.粮食酿酒

C.胆矾炼铜D.燃放烟火

13.(2020云南昆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

“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烹胆矾则成铜”是物理变化

B.胆矾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C.“熬之则成胆矾”是蒸发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反应

14.(2020甘肃天水)下列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比较金属的活动性B.电解水

C.过滤泥浆水D.食物霉变

 

1.【答案】B

【解析】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B。

2.【答案】A

【解析】A、水果榨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黄豆酿酱油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糯米酿甜酒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正确;D、鲜奶制酸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A。

3.【答案】D

【解析】A、黑火药爆炸,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湿法炼铜,铁把铜置换出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高粱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指南针指引航海只是利用磁性指示南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1.【答案】C

【解析】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发现了紫色石蕊试液。

故选C。

2.【答案】D

【解析】A、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属于古代阶段成果,还处于表象阶段,故A不正确;B、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现代化学理念,故B不正确;C、纳米技术是现代化学科技成果,故C不正确;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从而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项错误;B、利用食盐制取纯碱的科学家除了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还有其他科学家发明的“氨碱法”制纯碱,故选项错误;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错误;D、最早发现元素之间存在联系并排列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C

【解析】A、拉面条是把面团变成条状,改变了形态,但是其本质没有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B、切黄瓜是把整个的黄瓜切成片状,改变了形态,但是其本质没有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C、酿米酒是把米中的糖类经过发酵变成酒精,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D、磨豆浆是把整个豆子变成了浆状的豆液,改变了形态,但是其本质没有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判定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实验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定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A、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发热,正确;B、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加热是实验操作,因此两者不同,正确;C、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制火药、烧瓷器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工艺,正确;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只有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才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错误。

故选D。

6.【答案】A

【解析】A、司南指示方向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高温烧制陶瓷跟燃烧有关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古代湿法炼铜有新物质铜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谷物酿造美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C

【解析】A、用NaOH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此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比较硬度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酸雨腐蚀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例如酸雨中的硫酸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不符合题意;故选C。

8.【答案】B

【解析】A、吹尽黄沙始见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爝火燃回春浩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分子的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正确;D、铁杵磨成绣花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B。

9.【答案】B

【解析】A、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小苏打的碱性,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活性炭用作吸附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C、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A

【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体小水滴,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正确;B、百炼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正确;C、粉身碎骨浑不怕是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正确;D、炉火照天地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试管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火柴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灯泡发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打磨铜丝,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A、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物质通过发酵可以产生沼气,该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甲烷,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B、石油分馏的过程中是利用了各成分沸点的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C、转炉炼钢的过程中是氧气与生铁中的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D、高炉炼铁的过程中是铁的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铁和氧化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①火药爆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②木棍折断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③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④燃放礼花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⑤牛奶变酸过程中,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⑥塑料受热变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⑦碘受热升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⑧铁丝生锈过程中,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A.突火枪火药使用涉及火药的燃烧和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用海水制取盐,利用蒸发原理使水与盐类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C.粮食酿酒为淀粉在酒曲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铁的冶炼过程中铁矿石转化成铁,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答案】B

【解析】A、徐光宪在稀土元素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正确;C、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故选项错误;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A

【解析】A、用医用酒精消毒,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保持社交距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改变握手拥抱礼节,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D、出门配戴口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B

【解析】A、丹桂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煮豆燃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激浊扬清过程,实现了固液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草船借箭过程中,只是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化学性质,氧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故A不正确;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是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C、铁具有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D、食盐具有咸味是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是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C。

5.【答案】A

【解析】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而不是有滑腻感),可用来作电极,故选项说法错误;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态下与其他物质很难反应,可用来作保护气,故选项说法正确;C、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来吸附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D、金刚石的硬度大,可用来切割玻璃,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答案】B

【解析】A、金属铁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铁锅,说法正确。

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制造舞台烟雾效果,并不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说法错误。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说法正确。

D、稀有气体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说法正确。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燃放烟花爆竹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诗句描述的是雪后美景,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用汽油除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用食醋除水垢是利用食醋与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用西瓜榨汁只是将其汁液提取出来,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用玻璃刀切割玻璃只是将其割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是利用液氧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耕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生火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D、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小苏打有弱的碱性,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说法正确;B.活性炭有吸附性,用于去除色素和异味,选项说法正确;C.氧气没有可燃性,具有助燃性,选项说法错误;

D.镁粉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可用作照明弹,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炭黑制墨,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B、粮食酿酒,产生了新物质酒精,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