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448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Word下载.docx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开展查验接种证和疫苗相应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和疾病监测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校医为学校责任疫情报告人。

学校一旦出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尽早查清发病原因,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疫情处理与控制工作。

对瞒报、迟报、漏报疫情,而产生不良后果的,要依法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学校传染病报告内容和时限如下: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晨检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的居住寝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几类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肠道传染病:

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

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等。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

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

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

2、积极开展“三管一灭”的爱国卫生运动:

经常组织对内外环境进行清扫、清除垃圾和卫生整治,对校内卫生死角、特别是食堂、宿舍、厕所等地方,按要求进行预防性消毒杀菌,保障环境卫生;

开展除“四害”活动,灭蝇防蝇,降低苍蝇密度,及时消除导致肠道传染病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3、抓好饮食卫生: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促进各项管理措施、安全措施的落实。

完善校内食堂自身管理体系,对食品进行经常性的卫生检查和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卫生的合格率。

加大卫生监督的力度,严把加工制作环境卫生管理关和从业人员健康卫生关;

加强对餐饮具的消毒,禁止生或半生海产品上桌,对高疑食品应加强监测和管理。

4、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

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

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

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

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

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

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

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

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

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

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

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3、消炎抗病毒治疗:

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

此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

(四)预防

1、管理传染源:

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

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

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

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接种流感疫苗:

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

接种时间:

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

接种对象:

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有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

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

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

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可呈流行或散发。

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

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

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

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

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

全程约10-14天。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

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

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1、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

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

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

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

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

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

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

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自动免疫:

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

4、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

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潜伏期14-16天(10-24日)。

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

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

2、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⑴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

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⑵皮疹常呈椭圆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

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⑶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

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⑷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1、一般护理与对症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疱疹破溃感染。

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

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

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

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

2、抗病毒疗法:

干扰素,10-20万u/日,连用3-5天;

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

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3、接种水痘疫苗:

用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

1周岁以上儿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

间接传播很少。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

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

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

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潜伏期为10-14天。

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

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

咳嗽逐日加重。

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

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

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

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

下睑缘可见充血的红线。

于第四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

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

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

面部浮肿,皮疹,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

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

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

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躯干为多,1-2周退净。

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1、一般治疗及护理:

⑴呼吸道隔离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

有并发症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⑵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

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

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

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

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

3、并发症治疗:

肺炎、喉炎等。

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

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3、保护易感人群:

⑴自动免疫:

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

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1.5-2岁复种。

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⑵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晋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七年八月

 

疫苗接种程序

第一类疫苗免疫程序表

年龄

疫苗名称

卡介苗

乙肝

疫苗

脊灰

百白破

白破

乙脑

A群流脑

出生时

1剂

第1剂

 

1月龄

第2剂

2月龄

3月龄

4月龄

第3剂

5月龄

6月龄

8月龄

9月龄

1.5-2岁

第4剂

3岁

4岁

6岁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晋江市外来流动人口儿童同样享受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服务。

第一类疫苗预防的传染病: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

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白破二联疫苗预防白喉、破伤风;

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

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A群流感疫苗预防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常见第二类疫苗接种程序与预防的传染病

接种程序与预防的传染病

A+C群流脑疫苗

3周岁注射1针次,6、9周岁各加强一针。

用于预防A群及C群流脑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可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程序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腮风疫苗

1.5—2周岁注射一针,基础免疫后4年加强1针。

用于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

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间是2岁时注射1针,4年后加强1针。

灭活疫苗1-16岁接种2针,间隔6个月,16岁以上接种1针。

用于预防甲型肝炎。

水痘疫苗

1-12岁接种1针次。

用于预防水痘。

B型流感嗜血杆菌苗

2、4、6月龄各注射一次,12月龄以上接种一针即可。

用于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脑膜炎。

流行性感冒疫苗

1-3周岁每年注射2针,间隔1个月。

3周岁以上每年接种1次即可。

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如何办理预防接种手续?

孩子出生后,家长应到孩子户口所在地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手续,建立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证》,并告知防疫人员详细住址和可靠的联系方式。

外地暂住儿童若在原地区已打过预防针,但未打齐的,应到现居地办理接种手续,补种齐全各种疫苗。

儿童入托、入学或将来出入境时均须查验预防接种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