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62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篇一: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马说》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的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他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

到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呢?

《活板》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侯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

用胶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另外在排字模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准备同一板里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签(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火烧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连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弹,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核舟记》译文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两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书画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书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藏在书画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卧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念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船工。

位于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

位于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炉子,炉子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方篆文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咦,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口技》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有一家)大摆宴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过了一会,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安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声,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慰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着他睡觉。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维妙维肖。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观,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没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噜,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喊:

“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声呼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声呼喊。

两个小孩齐声啼哭。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声呼喊,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狂叫。

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一齐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名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掏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他的身边。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寄居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和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挨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皆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得到。

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

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

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

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

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

他将要回家乡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篇二: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文章来

源课件ww

w.5ykj.com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室铭》、《山市》、《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

“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

“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

“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

“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

“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3、无案牍之劳形形:

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4、孔子云云:

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

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6、药稍熔药:

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7、有布衣毕升布衣:

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9、其两膝相比者比:

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10、高可二黍许许:

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11、尝贻余核舟一尝:

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

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14、虽人有百手虽:

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15、两股战战股:

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16、几欲先走走:

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假:

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趋:

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19、不敢出一言以复复:

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20、主人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策:

用鞭子打,动词)执策而临之(策:

鞭子,名词)一食或尽粟一石(食:

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食:

喂养,动词)马之千里者(之:

不译,定语前置的标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之:

的,助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凑足音节,无义)执策而临之(之:

它的,代词)无丝竹之乱耳(之: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助词)何陋之有?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其:

它,代词)其真无马邪(其:

难道,副词)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

能够,能愿动词)虽有千里之能(能:

能力,名词)持就火炀之(就:

靠近,动词)瞬息可就(就:

完成,动词)每字为一印(印:

字印,名词)其印自落(印:

字印,名词)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

印刷工具,名词)欲印(印:

印刷,动词)唐人尚未盛为之(为:

做,动词)满铁范为一板(为:

成为,动词)不以木为之者(为:

刻制、制作,动词)又为活板(为:

发明,动词)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

被,介词)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为:

是,动词)不以木为之者(以:

用、拿,介词)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

用来,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把,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以:

因为,介词)计日以还(以:

相当“而”,连词)高可二黍许(可:

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

可以)通计一舟(一:

全,整个)为念珠个一(一:

一件)妇抚儿乳(乳:

喂奶,动词)儿含乳啼(乳:

奶头,名词)以为妙绝(妙:

善、好,形容词)众妙毕备(妙:

妙处,好处,名词)以为妙绝(绝:

断、消失,动词)群响毕绝(绝:

极,副词)不能指其一端(指:

指出,动词)手有百指(指:

指头、手指,名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担心,动词)无冻馁之患矣(患:

忧患,名词)援疑质理(质:

询问,动词)非天质之卑(质:

智力、天资,名词)益慕圣贤之道(道:

学说,名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道:

谈、讲,动词)策之不以其道(道:

方法,名词)色愈恭,礼愈至(至:

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至:

到,动词)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尽粟一石何陋之有?

会宾客大宴弗之怠

(2)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主语)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火烧令(之)坚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寓(于)逆旅(3)判断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六、八年级下册古文课文理解马说一、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比作“伯乐”,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嘲讽和鞭挞。

二、梳理。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⑵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⑶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⑷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⑸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三、联系现实生活回答,21世纪的青年应怎样做才有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

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增长驾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勇于表现自己,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文章共用十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参考答案:

1.c2.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其真不知马也③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a4.“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陋室铭一、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暮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结构。

【篇三: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用“千里马”来称呼他。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才能。

(3)其真无马邪:

(4)祗:

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

判断词。

安:

古义:

怎么.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古义:

同样。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

有时,有的人。

今义:

或者。

然后:

古义:

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策:

古义:

马鞭今义:

策划,策略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勋十二转:

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承接。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辱——辱没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貌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道——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着知——识别,了解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受屈辱。

例句: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例句: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

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日行千里。

例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

使……尽,竭尽。

例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论点;点明中心)可不写)(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4.点明中心的主旨句:

其真不知马也。

主题归纳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陋室铭原文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来这里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的学者,没有缺乏文化知识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浏览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是简陋的,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景仰)孔子说:

“什么简陋的呢?

”一词多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2.往来:

表示交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