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6700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日本农业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农业概况.docx

《日本农业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农业概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农业概况.docx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

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673亿(2001年),居世界第7位,其中城市人口1.0047亿(2001年),占总人口的78.92%。

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

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

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

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

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

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

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

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工厂,工业门类齐全。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1.1亿-1.3亿吨。

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一、日本农业发展的特点

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

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104.8%下降到1993年的100%。

1999年日本的耕地为487万公顷,都府县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1.2公顷,北海道每家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也仅为16.2公顷,和欧美的大规模经营相差甚远,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1.7万亿日元,后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

1993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10.56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

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

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数,达70%。

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此外,以销售为目的的协业(合作)经营体的水田规模的扩大也很显著,平均每个经营体的耕地是农户的19倍。

通过农地的流动使土地集中和扩大规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农户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商品率高。

1994年,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76.4%(自给农户也参与一定的销售活动)。

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一般为95%左右,高者达100%,低者为75%。

中、上层农户(拥有3公顷以上土地)的经营组织形式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如北陆的水稻和冲绳的经济作物以单一经营为主(超过70%);九州有20%开展多种经营,如果加上准单一多种经营,其比重可达60%。

4、农业劳动力减少并加速老龄化。

1999年日本农户324万户,比1950年的600万户减少了一半。

在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5、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生产结构趋于协调。

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

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6、农业技术进步。

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农药和化肥改良等技术,日本的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通过塑料大棚、温室技术,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种。

今后日本还将进一步发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开发新品种。

7、肥料和农药使用下降。

1997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肥料使用量151万吨。

近年来为生产高质米,为培植无农药和少农药作物,农药的使用从1985年开始下降。

8、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

由于日本农户和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法人不断增加,农户开始成立公司、组合、农协等团体,进行大规模生产,就日本的农协组织而言,自上而下,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基层的是市町村,农协,习惯上叫单位农协。

都道府县建立的是地方农协,称作“县联”;农协的全国性组织,按照业务不同,各立门户;与农民打交道最多的,是单位农协。

在日本农村,它的触角无处不在,无论是插秧割稻卖粮,还是农民生老病死,单位农协一揽子全包。

农协的业务主要有四项:

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

   日本耕地少,土地瘠薄细碎,只有实行专业化集约经营,才是农业的根本出路。

于是,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农业务,委托给农协经办,农协也当仁不让,围绕着专业化,开展了全方位的生产指导。

大到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小到农户选种育苗、打药追肥,农协都一手操办。

农协设有“营农指导机构”,聘用营农指导员,走村串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民制定增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手把手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本,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如育苗基地、孵化厂、冷藏库、饲料厂,都是农协张罗,以保本价为农民提供服务。

有的新产品、新技术,农民一时接受不了,农协甚至实行免费试用。

近些年来,日本农村青壮劳力不断涌向城市,在地里干活的,除了老人便是妇女。

对此,农协又伸出援手,把这些活儿接了过来。

这一交一接,无形中便实行了集约经营,优良品种、先进的耕作方式、新型农机具,便通过农协接手的业务,间接传到了农民手里。

   农民要增收,重要的是在产销两头做文章。

为了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国家、地方、基层三级农协联起手来,开展生产资料订购业务。

基层农协将农民的订单层层上报,由农协的全国性组织筛选厂家,以低价格批量订货,并专门建立了农技中心,对货物进行检验。

农民从农协购买的生产资料,不光价廉,而且确保都是优质品。

农产品销售难,很多国家的农民深有体会。

日本农协知难而进。

基层农协建起了农产品集贸所,负责当地农产品集中、挑选、包装、冷藏,然后组织上市。

农产品的销售,通常采取竞买的办法,只有那些出价高、信誉好的批发商,才能拿到出货单。

目前日本农协系统共有集贸所几千个,此外还有不少全国运输联合会,下设庞大的运输组织,农产品保鲜度高了,不愁城里人不掏腰包。

由于农协的作用,日本农业才告别传统的经营方式,农民也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轻劳作、反季节、优品种、高收入,成了现代日本农业的典型特征。

1999年农业团体达6,860个,这些团体主要从事养鸡、种稻、养牛、养猪等。

另外,为大米生产和魍ǚ竦耐盘宕?

SPANlang=EN-US>13,120个。

9、粮食自给率低。

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和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

1998年度大米自给率为95%,鸡蛋自给率为96%。

但是由于国外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从海外进口农产品增加,国内生产下降。

1998年度水果自给率49%,肉类55%,鱼贝类66%,蔬菜84%,小麦9%,大豆3%。

1997年日本进口玉米世界第一。

此外,大豆、小麦、砂糖、牛肉等也大量进口。

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1/10是日本进口的。

二、日本农业生产

1、种植业近20年来,日本除稻米自给有余外(1993年例外),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逐年减少,自给率下降,进口增加。

现在,日本的食物热量自给率只有46%,食用农产品综合自给率65%,主食谷物自给率66%,饲料自给率26%。

(1)稻谷和豆类。

2002年,日本大米总产大致在1126万吨左右。

大豆总产28万吨,自给率仅4%,几乎全靠进口(从中国的进口占第3位)。

红小豆自给率较高,不足部分主要从中国进口(年进口约2.5万吨)。

饲用玉米180万吨,近年进口一直在1600万吨左右(从中国的进口占第2位)。

(2)蔬菜。

近30年来蔬菜的年人均消费量一直保持在110公斤左右。

蔬菜种类繁多,主要的有29种,叶、茎菜类蔬菜增加,果菜和根菜类减少。

2002年,胡萝卜产量为69万吨,卷心菜247.2万吨,绿豌豆3.2万吨,新鲜叶、茎类蔬菜280万吨。

(3)水果。

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苹果和梨,年人均消费量38.8公斤。

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量减少,自给率也下降到59%,进口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

1993年日本产各种水果485万吨,其中蜜桔产量168万吨,单产24290公斤/公顷;苹果产量104万吨,单产21250公斤/公顷,2002年日本蜜桔产量10.2万吨,单产181818公斤/公顷;苹果产量91.2万吨,单产215071公斤/公顷。

(4)花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对花卉的需求量增加。

生产花卉的农户由1960年的5.7万户增加到1993年的近15万户。

同期,花卉占总收入80%以上的农户由6.6%增加到24.4%。

当前世界花卉年销售额达2000亿美元,日本花卉销售额占世界第一,年约达180亿美元。

近10年来,日本的花卉进口持续增长,主要来自荷兰、泰国、新西兰、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

根据日本大藏省关税局的统计,1999年上半年切花(含切花、切叶、切枝)进口量约为1.l万吨,比1998年同期增长14%,进口额为87.2亿日元,增长3%。

在进口花卉中,泰国占13.8亿日元,荷兰占10.6亿日元,韩国占6.4亿日元。

资料还显示:

与1998年同期相比,1999年日本进口花卉中,泰国与荷兰所占的比重分别下降11%与21%,而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与韩国所占比重分别增长7%、95%与14%,从哥伦比亚和马来西亚的花卉进口也有所增加。

2.畜牧业。

2002年,日本存栏肉牛465.4万头,鸡2.94亿羽,生猪961.2万头。

现在,每户的饲养肉牛头数在北海道己接近70头,都府县30头,是10年前的2倍。

日本每户饲养成牛头数平均为25.1头,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20.6头),而北海道每户达到38.8头,接近荷兰40头的水平。

日本将继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引进高效省力的设备,加强经营基础建设。

 日本的畜产主要集中在北海道等牧草地较多的地方。

目前日本的农户均实行集约化饲养,或由几家共同饲养,或1家饲养数百头家畜,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降低费用。

日本农家还对家畜实行机械化喂养,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

3.  渔业。

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渔业国。

在日本近海有世界三大渔场之一太平

洋北部渔场,鱼类资源丰富。

日本是世界上食鱼最多的国家,水产品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7年度每人每天鱼的纯消费量(不包括头、骨和内脏)为99克。

60年代日本的捕鱼量大幅增加,远洋渔业6年内增加到了2倍,近海渔业也有所增加,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先后划定了200海里渔业水域,加之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燃料费上升,远洋渔业受到打击。

从70-80年代,近海渔业增长,成了日本渔业的中心。

日本的捕鱼量在1984年达到最高,为1,282万吨,此后日本为保护鱼类资源,捕鱼量持续下降,1997年为741万吨。

近年日本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但捕鱼量增长仍很困难。

2000年渔业产量仅为575.2万吨。

 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日本的水产品进口增长到了36倍。

1997年日本进口鱼贝类600万吨,出口42万吨。

1998年日本进口水产品总额16,425亿日元,其中生虾占22.2%,金枪鱼占11.2%,鲑鱼和鳟鱼占7.5%,鳗鱼占6.8%,蟹占5.8%,章鱼占3.2%,墨鱼占2.8%,虾类加工品占2.4%,鳕鱼籽占2.1%,冷冻鳕鱼肉占1.8%,青花鱼占1.5%,其他占32.7%。

日本进口的鱼贝类大部分为鲜活产品。

近年来,日本进口的鱼贝类数量和金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主要的进口国和地区依次为美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韩国和泰国。

进口的主要鱼种有金枪鱼、鲣鱼(中国台湾省为主)、鲑鱼和鳟鱼(来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罗斯等国)。

养殖虾的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

4、林业。

林业在日本的国土保护和涵养水资源方面的效益极为显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居世界前列,但每年进口木材占总需求量的75%左右。

日本人工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45%,国有林占30%。

日本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70%,加上南北温差大,树种丰富,其中,针叶林占2/3,阔叶林占1/3。

日本的房屋和家具大量使用木材,“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林业经营收入低,加之林业就业人口老龄化,日本的林业生产进展缓慢。

日本木材消费巨大。

1972年,日本从国外进口木材超过了国内生产。

1998年日本木材生产1,932万立方米,木材消费量3,940万立方米。

日本木材主要依赖进口,1998年日本木材进口比率占消费量的50%以上,但是由于木材出口国为保护资源,控制原木出口,日本进口胶合板等木材制品大幅增加。

日本主要木材进口地为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瑞典、智利、芬兰、印尼、中国。

5、农产品加工业

日本的“食品关联产业”由食品产业(包括食品工业、流通、餐饮业)与农水产业(包括食用林产品)组成。

日本食品产业占食品关连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

目前,日本食品工业的上市额占总制造业的10%,从业人员占11%,因此,在制造业中称其为“一成(10%)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比重也是10%左右)。

日本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特别强调与地域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

它不仅在发展地区经济和提供就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产品销路。

生产者从事农产品加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在全国形成了“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扩大到“一县一品”)。

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不胜枚举。

上述典型都在山区和半山区农村,年销售额少则2亿日元左右,多则6.5亿日元以上。

在日本,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协逐渐增多,占总体的35%左右,年销售额超过1亿日元以上的农协占15%左右,有的产品已销往全国。

随着日元升值,日本食品工业在国外的投资迅速增加,在北美和亚洲的企业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1991年的销售额占总数的85%。

在北美的企业主要在当地销售,在亚洲的企业主要是出口,其中的一半返销日本。

 三、日本农业对外贸易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日本的许多食品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表1)。

向日本出口的前八位国家和地区都地处环太平洋地区,即美国、中国、中国台湾省、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表1日本食品进口的地区分布(%)

年份

80年代初

90年代初

北美

42

36

中南美

9

6

西欧

8

11

俄罗斯、东欧

5

2

亚洲

23

34

大洋洲

9

9

中东、非洲

5

2

世界总计

100

100

日本农产品的进口范围很广。

2001年进口农产品总额为345亿美元,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

主要进口的产品有:

粮食(小麦、玉米、大豆)、肉类、乳制品、水海产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绒毛、草皮等。

(1)粮食。

近年来,日本谷物进口年均量约2500万吨,占世界进口量的10%,主要用于饲料。

(2)肉类。

日本的畜牧业经营规模远远落后于欧美,而且牧场和牧草地只占国土面积的2%左右,由于牧草地少,畜牧业所用饲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进入90年代,日本畜产品的消费有30%以上靠进口。

近几年来迫于自然环境的压力和工资成本的增加,日本政府开始对畜产品生产者减少价格支持和放宽进口量限制,肉类进口量大幅度增加。

1992年为153万吨,比1986年增长80%以上,2001年,肉类进口量为270万吨。

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市场上最主要的肉类净进口国之一,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0%以上。

(3)水产品。

日本人爱吃水产品,人均鱼类消费量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

日本在出口水产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水产品,是世界水产品进口最多的国家,1992年水产品进口值达128亿美元,占世界进口值的28%。

日本人均年消费对虾3公斤,近两年来日本每年都保持在29万吨左右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1/3以上。

(4)棉花。

日本是世界主要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所需棉花全部依靠进口,除战争年代以外,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和最稳定的棉花进口国。

70~80年代日本棉花进口量均维持在70万~80万吨,占世界棉花总销售量的15%~20%,90年代以来,日本进口棉花逐渐下降,1993年降至49万吨。

(5)羊毛。

日本是羊毛的主要消费国,进口量占世界羊毛市场总量的15%,是世界第二大羊毛进口国。

(6)生丝。

当前日本生丝需求量约为整个世界总需求量的1/3以上,而日本国内生产量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3~2/5,需要大量进口生丝和绸缎。

(7)木材。

二次大战后,日本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60年代初,进口木材只占全部木材需要量的10%左右,到90年代已上升到80%以上。

日本的木材进口以原木为主,但随着木材资源的减少和生产国的出口限制,近几年来,附加价值相对较高的半成品木材进口明显增加。

(8)蔬菜。

蔬菜也是日本进口的大宗产品,主要品种为洋葱、食用菌、大蒜、冬笋、带夹豌豆、毛豆等。

日本食品进口的主要动向是:

(1)进口食品的重点发生变化。

鱼贝类进口继续增加,占进口总额的35%,进口量和金额都创历史最高纪录;肉类占17.5%,谷物占11.8%,蔬菜和果仁的进口增长较快;

(2)进口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3)从亚洲进口的比重不断扩大,新的进口商越来越多地在亚洲“开发进口食品”,即在国外生产、返销日本。

向日本提供开发进口食品的国家,亚洲占42%,北美占37%。

2001年,出口农产品总额24亿美元。

近年来,日本致力于出口的产品有方便面等各种加工品、蔬菜和花卉种子、绿茶、美浓瓜以及优质牛肉等。

四、日本农业科学技术

1、农业科研体系。

日本在全国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

根据1990年修订的《农林水产研究基本目标》,研究开发工作的骨干是直属农林水产省的29所国立研究机构,其中农业19所、林业1所、水产业9所,并与地方和民间机构紧密结合进行。

国立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都约占总数的10%。

地方公立机构的研究人员占总数的25%,科研经费接近30%。

近几年里,民间机构的研究人员与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分别占总数的40%左右。

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科研经费分别约占28%和20%。

1995年,政府“大农业”的科研经费预算772亿日元,占大农业预算的2.2%,其中的80%是农业科研经费。

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

2、农业推广体系。

农业的推广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进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和向农村注入活力,日本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和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1994年,全国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有668个经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经地方考试、全国通用的改良普及员有10356人。

农协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与普及中心密切配合开展工作。

政府拨款的技术推广经费352亿日元,占农业预算的1.2%。

此外,还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1995年春季,筑波科学城还开设了“科研成果陈列室”,作为及时提供科研成果信息的窗口。

3、有代表性的农业科研成果。

1994年底,日本农林水产技术会议公布了1994年具有代表性的10大科研成果,其中包括:

成功开发了日本独特的新基因导入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为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奠定基础;发现水稻能产生杀伤稻飞虱卵的分泌物,利用该特性培育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培育出水稻等作物的新品种,4个水稻新品种在农林水产省已登记编号;通过牛的初期胚的DNA鉴定,区分子牛雌雄的技术获得成功;水稻和番茄的基因重组技术,从1994年起进入到在一般田间进行试验栽培的阶段;成功开发了可应用于土地改良、治山、渔港建设、防灾等方面的电气探测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开发了昆虫大脑信息传递的视觉化技术;等等。

4、发展农业科技的四条新对策。

乌拉圭回合后,为增强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本政府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1)政府确定新的预算框架,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要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进一步加强国家、地方政府与民间的合作;

(2)培育划时代的水稻新品种和开发新一代水稻生产技术,并称此为“日本奇迹”计划(1995年制定)。

该计划是在过去培育的超高产品种“星丰”、“高生”,香米品种“纱丽女王”,粘性强具光泽的品种“彩”等多种类型稻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适合直播的高品质、抗稻飞虱、抗低温和抗倒伏品种。

同时,开发适应大规模经营、直播和低投入栽培的新一代的水稻生产技术;(3)开发新的乳牛与肉牛相结合的仔牛生产技术。

日本的“和牛”品质优良,但其移植受精卵只产一头仔牛,目前只有少量出口,为了提高牛肉的自给率,本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受精卵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便大量繁殖优质“和牛”;(4)开发能减轻劳动强度的未来型农业技术,着重于改善园艺业的劳动强度,如研制瓜果等自动收获机器人,用传感器从外部判断瓜果的成熟度,以进行有选择的适期收获等。

随着机械化的实现,作物的栽培株型也要适应机械化的要求进行调整,如要求苹果株型矮化和直立。

在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使用遥控无人驾驶机器人,以减轻劳动强度。

目前,在水稻栽培上已开始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飞播、防治病虫害和喷施化肥等,水果和根菜类的收获也已进入机械化的实用阶段。

五、日本农业管理机构(农林水产省)及其职能

日本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政府机构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在地方政府中,又分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个层次,它们都是自治体,没有上下级关系。

中央政府设农林水产省(内阁12省之一,相当于我国的农业部),其前身是成立于1881年的农商务省,先后改为农林和商工两省、农商省、农林省等,从1978年起改为现名。

它在各地有各种派出机构:

地方政府中,都、道、府、县一级设有农林水产部,市町村一级根据所在地的经济类型,或单设农林水产课,或和工商管理合一设产业课。

此外,中央和地方的农林水产机构都有一些外围组织,如特殊法人、认可法人等等。

农林水产省及其体制是依据日本国家行政组织法和农林水产设置法建立的。

农林水产省内部机构为:

1个大臣官房(596人),5个“内局”(经济局800人,结构改善局566人,农蚕园艺局366人,畜产局,食品流通局281人,共包括5部、69课,定员约2850人),3个直属农林水产省的“外局”,即粮食厅(471人)、林野厅(713人)、水产厅(843人)。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主要职能是:

(1)促进农林水产业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农林水产业的作用;

(2)保障农产品的正常供给,不断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3)推动农林牧渔业及农村、山村、渔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与振兴;(4)保证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高技术开发及国际合作政策的实施。

农林水产省内各部门的职能是:

大臣官房是负责财政预算、政策法规、计划、机构编制和人事任免、对外公关,内部协调等事务,起牵头的作用。

经济局负责调查统计、农业金融、税务、保险、农协等的指导,以及进出口和国际合作。

结构改善局负责农业结构调整、就业、土地业务,以及农业基本建设、农山渔村规划、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

农蚕园艺局负责农业生产调整、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开展科普教育及对妇女的生活指导等。

畜产局负责畜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