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7118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docx

最新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8级8月月考

历史试卷

(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国古代史1-3章)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南昌市有著名的“八一纪念碑”(右图)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是江西省红色旅游的重要参观点。

导游小吴正在对该参观点进行讲解,请你找出他导游解说词中不正确的一项

A.起义行动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

B.这次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贺龙

C.这次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D.它的伟大功绩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2.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上述材料表明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并已完成两期目标

②侵略中国是日本在明治政府时期就制定的既定国策

③日本准备立即进攻我国华北地区

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是党的历史上的关键性会议,具有挽救党和革命的重大意义。

两次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从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纠正了“左”倾错误

②毛泽东都参加了会议并且提出了正确主张

③都在危机中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

④标志着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的问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4.华北事变后,基于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在抗日问题上逐渐调整策略,提出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这一方针的制定于

A.《八一宣言》B.瓦窑堡会议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国民党公布的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5.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含义是指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开始走向合作抗日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1938年,国民政府发表声明:

“此次抗战,为国家民族存亡所系,人人皆应献出生命,以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然抗战之胜利唯望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一个政府。

”该声明表明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实质是

A下决心发动全民族的抗战B接受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

C基本政策由对内转向对外D借抗战之机强化独裁统治

7.抗战时期,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毛泽东指示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对“有利”含义的准确理解是

A有利于保卫抗日根据地B有利于打退顽固派进攻

C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8.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这就是所谓“土八路”,他们配合正规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这一史实突出体现了毛泽东的

A土地革命政策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统一战线主张D人民战争的路线

9.《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中说:

“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寄希望于执政之国民党。

……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以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旧。

”这些言论说明当时该党派

A.反对国民党腐败,但仍寄希望于国民党

B.依附国民党,为其行径辩护

C.政治上不倾向任何党派,主张军队国家化

D.寄希望于国民党,政治上倾向中间立场

10.1946年6月,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全面挑起了内战,举国震惊,议论纷纷。

以下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此事实的本质?

A.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11.西柏坡纪念馆第一展室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墙上平山县翻身农民给毛主席写的信(上),以及平山县下盘松村农民制作的“土地回老家”锦旗(下)。

这反映当时我党推行的是什么土地政策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耕者有其田

12.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当时主要媒体的新闻报刊,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有人用下列标题或副标题,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况的是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D.“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3.1949年春,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主要是因为

A.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面临重重考验

C.中国将面临外部侵略的威胁,必须团结一致

D.存在着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危险

14.我国开国大典的礼炮54门,鸣放28响,这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

因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有45个单位的正式代表,9个单位的特邀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鸣放28响的原因是

A.对中共建党以来28年斗争取得胜利的崇高敬意

B.对与会的28个民族的代表致敬

C.对与会的28个国家的代表致敬

D.28响是当时世界上庆典中的最高礼节

15.右图是为《四川金堂县农民在分配土地》,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①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②彻底消灭了地主和富农经济

③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④为农业发展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

“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下列哪些举措贯彻了这一指示

①银元之战②镇压反革命③米棉之战④三反五反运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

17.右图反映的是在1953-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进行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效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

D.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8.1973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9.2%。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及时纠正错误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

D.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进行全面整顿

19.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20.1979年安徽安徽某地一农民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

“借新帐还旧账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是“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主要反映了

A.农民的文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B.安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就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民提供了进程务工的机会,农民收入增加

2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主要是指

A.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大会指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大会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22.现代诗人余光中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写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人这种离愁别绪产生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A.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

B.台独势力的分裂倾向愈演愈烈

C.国民党在国共内战中失败后逃往台湾,并长期与大陆对峙

D.外国反华势力在国际上图谋制造“一中一台”

23.当前,党和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重要制度和政策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24.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毛泽东谈及此事时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这话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B.非洲国家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C.中非人民有着相似的历史命运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25.我国的邮驿传递制度始于

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6.春秋时期,齐桓公能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主要是依靠

A.周王室的认可与支持B.黄河中游各诸侯国的拥护

C.“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D.较为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27.“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最重要的作用是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减轻了劳动者的赋税负担

C.促使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D.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28.观察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一铜权图二秦半两钱

A.铜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B.半两钱是秦统一后使用的唯一货币

C.半两钱是用铜制作的D.都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9.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30.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31.“汉承秦制”体现在

①郡县制②监察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2.西汉名臣贾谊在《治安策》中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

后来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与贾谊这一主张相适应的是

A.设立刺史B.颁布“推恩令”

C.颁布“附益之法”D.实行察举制

33.“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输入朝鲜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D.佛教传入中国

34.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却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较注重发展生产

C.农民的经济地位要比奴隶高

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3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36.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用活字方阵展现了一个“和”字。

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是

20181015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3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39.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战国

40.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41.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滇王之印”的印文。

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这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42.对于两汉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正确的认识是

A.标志着双方战争结束,和平开始

B.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C.屈辱的求和行为,有辱人格国威

D.于汉族是被迫,于少数民族是征服的结果

43.秦汉时我国北方第一次出现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其中“两种文明”所指的真实含义是

A.汉族与匈奴两种不同的文化B.封建农业文明与奴隶制畜牧文明

C.汉政权与匈奴奴隶国家的征战D.中原文明和北方文明

44.汉朝如果派使臣去西欧,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要先后经过

①西域②河西走廊③大秦④安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4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从生产力的角度考虑,其原因是

A.北民南迁B.民族融合

C.统治政策调整D.社会相对安定

2,4,6

4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不包括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佛教教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C.统治阶段的提倡与支持D.我国当时没有自己的宗教

47.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

①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82615218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②④D.①③④

48.魏晋时期,南北民歌大盛,风格多样,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南北出现的民族大融合

C.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D.满足士族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第49题12分,第50题15分,第51题12分,第52题13分。

49.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

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

——摘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1935年2月上旬,中央给陈毅等人拍来电报,大意是:

中央政治局开了扩大会议,博古等负责同志的单纯军事观点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次行动他们要负责。

这是严重的失败,但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

对于中央的电报,当时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过去的错误的确不是政治上的错误。

陈毅说:

“我的看法不同,他们在遵义还不能提出政治路线,提政治路线党要分裂了,只能提军事错了,博古错了,让博古下台,这样全党在毛主席路线下团结起来,完成长征。

……中央主要是政治上的错误,政治上的错误,导致了军事上的错误。

——摘自《三年游击战争回忆》

材料三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正确地解决了1936的西安事变,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神圣的抗日战争的爆发。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遵义会议着重解决了什么问题,一再强调的又是什么问题?

为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陈毅对中央的来电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什么?

(3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是如何“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的?

(5分)

 

50、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摘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共产党,没有战斗力和士气降低的任何迹象,军官和士兵同甘共苦,为理想而献身,超越一切自私的野心或享受。

在国民党内弥漫的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无须再说了,在这个党当权的整个时期中内部分歧从来没有停止过,生活费用的日益高涨大大加剧了中国的局势变化。

——摘自《司徒雷登致国务卿的信》

材料三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毛主席朱总司令一起制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发布,所到之处,“约法八章”,最后一条就特别指出“不许妄取民间一针一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真老虎”和“纸老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根据这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什么目标和方法?

(4分)

 

(2)材料二中司徒雷登对国共双方当时的情况是怎么分析的,是否有道理?

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8分)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最后打败国民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1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2分)

 

51.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在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报告中强调指出,无坝引水是都江堰最为突出的特征,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

----据陈东来主编《世界遗产在中国》第133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商鞅变法主要作了哪些规定?

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6分)根据教材内容指出战国时期改革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

 

(2)材料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何时?

由谁主持修建?

(2分)“无坝引水”有什么优越性?

(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宜称:

“听

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速成了中国文化之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

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

“今师民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遭,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5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分)

(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政策特点的的不同。

(3分)

(4)谈谈你对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问题的认识。

(2分)

 

成都石室中学高2018级8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CCBBC6-10)DCDDC11-15)DBBAD16-20)BDCCC21-25)CCADB

26-30)DCBCD31-35)CBADA36-40)BBCAA41-45)CBBDA46-48)DAB

二.材料题

49.(12分)

(1)军事路线问题。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是政治路线的错误。

一些同志未清醒认识到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党中央为避免分裂,维护党的统一(4分)

(2)正确。

陈毅既认识到了军事错误是政治错误造成的,又理解了当时中央的意图,其观点正确。

(3分)

(3)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分)

(4)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分)

50.(15分)

(1)真老虎的含义是战争爆发之初,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

假老虎的含义是国民党一意孤行,挑起内战,失掉民心。

目标: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方法:

运动战(4分)

(2)共产党:

士气高涨;将士同甘共苦;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

国民党:

统治腐败、反动独裁、内部分歧、物价暴涨(5分)

有道理。

共产党: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等;国民党:

蒋桂分裂等(3分)

(3)重视维护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1分)

(4)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而不是物质的多寡。

(2分)

51.(12分)

(1)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6分)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2分)

(2)战国时期、李冰。

(2分)有效地维护岷江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可持续发展,使都江堰长久地发挥效益。

(2分)

52.(13分)

(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5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

(3)秦始皇用严酷的法律,禁止和摧毁诸子思想,具有残暴性;“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有愚民性。

汉武帝不是摧毁所有的思想,而是大力发展儒学,并用儒家思想取代其它思想,是以强压弱的方法。

(3分)

(4)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在统一思想时应注意采取怀柔的方式;在发展主流思想时,要注重思想的自由,百家争鸣。

(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