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7475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docx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优秀开题报告

  篇一: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

  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

社会工作08-2班

  姓名:

 君

  学号:

 080522020219

  指导教师:

于秀玲

  教师职称:

讲 师

  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毕业论文空巢老人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生活和精神方面需要得到关心、帮助和慰籍。

研究“空巢老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探讨利用社区这一窗口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关心“空巢老人”健康;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发挥社会力量来关心“空巢老人”。

  【关键词】空巢老人对策研究

  引言

  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高速发展时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

伴随着老龄化、高龄化同时出现的“空巢化”具有快速发展之势。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

目前,老年人的平均空巢率已达56.1%。

有关专家称,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空巢老人”将达到80%。

因此本文着重从社区这一角度探讨关爱“空巢老人”的途径。

  一、当前“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什么是“空巢”?

单从字义上讲,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

换句话说,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

据调查,在这些“空巢老人”中,不少“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享受着亲情的滋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也有相当部分老人孤独无助,患病时没钱看病,健康状况堪忧。

  

(一)患病就医难

  “空巢老人”在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

  “三大保障”,即:

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

据了解,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空巢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见的病症。

他们当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仅占50%左右。

目前,多数退休工人退休金普遍不高,这笔钱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尚可,遇到重大疾病就捉襟见肘了。

还有,老人一般得的都是“富贵病”,近一半的老人患病时自己买药治疗,药用久了,老人多半觉得花那么多钱也治不好病,还不如少吃或不吃药。

由此对他们而言,参与医疗保险显得尤为重要。

  

(二)啃老现象不容乐观

  据调查,虽然“空巢”老人子女中85%有收入,但70%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或医疗费用资助。

且由于子女下岗、购房或孙辈上学择校等原因,他们还得挤出微薄的退休金,帮助子女承担开支。

  (三)孤单无助缺少交流

  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

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

有的老人在老伴离去后,由于子女反对或思想观念陈旧,不敢或拒绝再婚。

他们本来就性格内向,整日里又一人独守空房,心理郁闷势必影响其自身健康状况。

  (四)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

”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

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

据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

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虽然有养老院,老人们都生活在一起,可是没有亲人的陪伴,

  (五)生活条件有待改善

  部分“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还把日常用品堆放于床的周围,使原本狭小的空间显得紊乱窄小。

他们年老体弱,还得买菜煮饭。

为图方便省事,常常煮一顿吃三餐,有的还为省钱,排队购买降价打折食物。

甚至有的老人还在使用被淘汰的煤炭炉。

  二、造成“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

  

(一)养老方式受到制约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

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子女亲人的关爱。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老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在逐渐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养老帮助是今后养老趋势。

虽然在养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规模小型化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空巢”家庭的增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同时“空巢”时间在不断延长,这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居住环境的一种变化的反映。

在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结构小型化的现象,这主要是跟生育的下降密切相关。

同时,也跟住房条件的改善和追求有质量的生活方式有关。

我们国家由于人口的转变,家庭规模变小,“空巢”家庭增多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由于子女的减少,而普遍受教育,所以子女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时间较早。

当子女离开父母的时候,父母就呈现出“空巢”状态。

所以“空巢”老人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子女早在老年期之前就离开了父母,空巢的时间延续到老年期,还有一种是在老年期以后出现空巢。

空巢家庭的出现首先是一个选择的结果。

大多数的空巢家庭表现出来在经济上和健康状态上要相对好于非“空巢”家庭,尤其是在老年阶段。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空巢”家庭中的单个老人生活的状况,特别是丧偶而处于独立生活的“空巢”老人。

同时,“空巢”老人并不见得都是弱势群体,但是“空巢”老人中有弱势人群,我们要特别关注其中由于健康状况下降,“空巢”老人的照料情况,在不能够及时得到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员支持的情况下,要有较好的'社区服务跟进,以避免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三、改善“空巢老人”状况的一些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及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家中只有老人或只剩下老人和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户(即空巢老人户)逐年增多。

在现代城市里,“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成为一大遗憾,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关爱“空巢老人”已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不少地方都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街道、社区、社会志愿者团体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给予了多方帮助。

针对街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建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一步解

  放思想,在职能部门指导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把“守望工程”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事项开展,以社区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增强社区老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

  

(一)关心“空巢老人”健康

  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要把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低保边缘的困难“空巢老人”给予及时的救助,保障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二要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对困难“空巢老人”家庭参保免交个人缴费部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空巢老人”列入大病医疗救助对象。

三要建立困难“空巢老人”养老补助。

有条件的乡镇、村(社区),可尝试建立老龄事业专项基金或养老基金,用于困难老人的临时救助和生活补贴。

  

(二)探索居家养老方式

  1、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

  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主要是三方面:

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老年群体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符合老年人“恋家”(把“小家庭”扩展到了社区这一“大家庭”)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

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环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最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

正如今年“”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社区养老是目前缓解我国养老机构不足、城区土地有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许多家庭两代人都能接受的,既可延续赡养老人的传统,又能减轻子女压力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2、居家养老服务充分考虑了老年群体自身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一年中经常在住地附近活动的占50.1%,在市内活动的占15.6%,去外地活动占有1.4%。

这说明,绝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空间除了家庭就是社区。

社区成为最重要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对社区服务要求最多、需求最迫切、最实际的是老年群体。

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在社区环境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老年人之间的互助网络,协助老年人融入社区。

在社区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亲朋好友、熟人也能使老人精神愉悦。

这些有利于恢复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在社区里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关系。

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

  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目标。

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率先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的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三)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区活动

  各地要贯彻就地、小型、分散的原则,组织广大老年人开展娱乐、健身、读报、看电视、上老年大学、短途旅游等各项活动,特别要鼓励、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室内外各种活动。

  1、创建“星级”老年活动中心

  要按照“星级”老年活动中心标准,改变过去单一搓麻将现象,设置电视、聊天、健身、等多种活动项目,组织老年人学习政治时事,开展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融入其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消除孤独寂寞感。

  2、成立老年文体组织

  各社区都要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与老年人协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组织广大老年人参加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活跃老年人生活,锻炼老年人体魄。

并经常组织开展小型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

  3、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

  老年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广大老年人都可以参加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既增长知识,又能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

各级政府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当地老年大学工作,就近设立教学点,争取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

各教学点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课前、课后开展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组织学员外出观光,调动学员积极性。

  (四)在经济供养方面

  空巢家庭的经济供养主要是指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

老人年迈,退出工作岗位,经济来源成为困扰老人的重要因素。

有些老人人有退休金保障,有些则不那么幸运。

  1、以退休金为主

  目前社会上一些老人的经济来源以离退休金为主。

在60周岁及以上的受调查者中,以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者高达97.4%。

  2、辅之以其他经济来源

  篇三:

空巢老人文献综述

  1.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1)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

  4“空巢”(empty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是指雏鸟逐渐长大展翅飞翔,并开始独立筑建自己的幼巢,母巢里只剩下年迈老鸟的现象。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familylifecycle)理论的提出,空巢这一概念便逐渐在社会人口学领域活跃起来,它代表着人类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完成了学业开始步入社会,而父母却已离退休,独自留在家里“空巢”(empty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原意指雏鸟飞走,老鸟独守空巢。

人口学上指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时,家庭中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另立门户或离家独立生活,只剩老年夫妻生活的一种家庭现象[1]。

“空巢老人”[2]指在进入老年阶段的老人群体中,子女与其分开居住,且离其距离较远,在生活上不能给予照顾,精神上也不能时常得到关爱的老年人

  “空巢老人”是个偏正关系的词组,“老人”是中心语,其含义很明确。

按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2条则明确指出“老人”是60周岁以上的公民。

而学界对“空巢”家庭的定义尚有不同的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n0|,赵芳、许芸即持这种观点;熊汉富认为“空巢家庭,一般指子女离开后,留下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家庭。

(但如果)子女与父母住在同一社区或住在同一城市,两代人的来往可以比较频繁,子女也可以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

这种家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11】这种观点强调子女因空间上远离而无法照顾父母。

梁艳则把“空巢”家庭界定为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中年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12】。

此种观点没有把丁克家庭归人“空巢”家庭的范围。

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认为可以按两种标准来分类。

标准1:

一种是:

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标准2:

一种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是年轻的空巢家庭——譬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从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13】。

而王武林、安和平则将空巢家庭分为原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和有配偶的),和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和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14】。

  

(2)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研究

  赵芳、李爱芹、陈建兰分别选择南京、徐州、苏州为调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赵芳指出,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对不完善[15】。

李爱芹则认为在经济方面,多数城市空巢老人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对大笔医疗支出费用担心;在生活照料方面,看病就医和生病照料问题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扰;在精神慰藉方面,多数空巢老人有孤单、无助的感觉【16】。

陈建兰则希望通过加快建设社区照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17】。

此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

中国人民大学穆光宗教授《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将精神赡养分为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分别对应于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is】。

梁艳则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精神赡养就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

她通过深入访谈得到三个结论:

第一,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血缘距离)越远子女越孝顺;第二,

  儿女是否更孝顺与其是否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密切相关;第三,空巢老人的再婚问题实际上仍“躲”在子女精神赡养的背后。

同时,她还认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也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体现方式【l9】。

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在《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20】。

  (3)关于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

  在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从微观层面来分析。

肖汉仕分别从老人和子女的角度来探讨:

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有人追求独立自愿空巢,也有人因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而被迫选择空巢,还有人因子女的嫌弃而不得不独守空巢;从子女的角度来看,为谋生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是子女离巢的两个主要原因【21】。

李克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总结为六点:

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文化思想的变化【22】。

当然,也有学者从宏观局面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

例如:

徐宪在《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适》中指出“目前城市核心家庭比重逐步增大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情势下,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核心家庭趋势不仅表明已婚子女的分离,而且在老年夫妻方面也由此面临了空巢局面,这基本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并进点,在少子女家庭中尤其如此。

实际上可以说空巢己不是临时性现象,而是已经构成核心家庭发展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23】。

郭志刚也在《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指出,“空巢阶段是核心家庭生命周期中特有的阶段,在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它是核心家庭的代表性特征”[241。

很显然,他们是从社会变迁,尤其是核心家庭的角度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的。

  (4)关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赵芳、许芸认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社区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第一,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经济的模式,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和护老者的需要。

第二,将老年人服务与其他不同年龄和类型的服务分别开来,独立发展。

第三,加强家庭支持网络,成立家居照顾支持中心。

第四,社区照顾服务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完成的。

第五,政府应在社区照顾中起主导作用。

第六,家庭照顾与社区照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㈤陈建兰则总结为:

“第一,加强养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第二,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第三,切实发展社区照顾体系,支持居家养老。

第四,鼓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

第五,加快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26】肖结红提出应该促进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由家庭、亲属、邻里、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

实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融为一体,构建一条社区养老的最佳途径【27】。

__

  在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空巢家庭现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通过对空巢老人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养老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

赵芳认为空巢家庭的形成主要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直接导致的空巢老人现象发生。

她还指出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

  化的过程中,家庭依然是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场所,居家养老模式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可能,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为全面的为老服务系统,有利于适应发展过程中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⑧陈晓敏将空巢现象归因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并认为空巢家庭的出现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⑨王静

  珊将城市空巢家庭成因归结为: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居住条件的改善、个人及家庭观念的变迁、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等。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袁继红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在老年人服务中的一些应用,如提升老年人的认识、促进老年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培养义工等。

李红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从社区照顾、社区活动、社会医疗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服务,并尽量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区照顾模式。

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从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了怎样为普通老年人及特殊老年人(如受虐老人、临终老人)提供服务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了一定体系。

吴丽月则在社会工作视角的基础上强调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为指向,提供具体的服务资源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梳理等专业社区照顾策略。

杨明月、李洪君在《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一文中也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对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提出了呼吁政策支持、增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制度设计层面探析如何有效地提供老年服务,从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提出家庭成员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因此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形成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1O】赵芳,许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互济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籍两大难题的养老模式。

  据预计,202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

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同时空巢化也将日益严重,预计到本世纪30—40年代城市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70%左右,同时也将有70%的家庭为独生子女组建的家庭o[21在未来的百年中,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是我国人I:

1年龄结构及家庭组合模式的主要特征。

  [1]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12转变[J].人口研究,2008(11):

28.

  [2]谢玲丽.长三角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

208.

  赵纹纹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除了具有一般“空巢”家庭的特点外,与城市“空巢”家庭相比,农村的“空巢”家庭更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

1.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Jl生JI妹,2006;李明顺,2009)2.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生活照料“真空化”。

(陈玉光,2009;袁金霞,2009)3.农村“空巢”家庭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大病照料等需求的优先程度明显高于精神慰藉需求。

(张大勇等,2007)4.精神生活孤寂。

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

 农村“空巢”家庭的新特征“空巢”现象由来已久,然而它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在农村更是如此。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不仅不再是个别现象,而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

①农村“分居”之风日盛,“空巢”老人逐增。

②“空巢”家庭的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

③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

  研究初期,空巢老人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西方国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也成为空巢老人研究的理论基础。

徐宪认为“空巢期一般是指婚姻家庭生活中继所谓的蜜月期、抚育期之后的

  子女成婚离家而家庭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老人就叫空巢老人。

众多学者包括肖汉仕(1995)、熊汉富(1998)、穆光宗(2002)、陈晓敏(2004)、张大勇(2007)、黄佳豪(2011)、聂志平(2012)等都采用这种命名方式。

家庭结构理论则从家庭人员组成结构上分析。

赵芳(zoo3)等认为西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在中国家庭,经历了第一(新生期)、二(核心期)阶段后,到第三阶段(空巢期)有部分家庭会走向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再进一

  入解体期。

徐晓军(2003)、张大勇(2007)等也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由于农村特殊的村落结构,子女与父母在同一村落也属于广义上的“同居一屋”。

部分研究者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有子女的家庭,其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者无子女家庭,只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而这种家庭的老人就是空巢老人。

其实,两种理论背景所反映的都是同一事物。

家庭进入了“空巢阶段”,是空巢老人产生的客观前提;而家庭结构变化继而导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是现实结果,两种理论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矛盾和背离的关系。

郭永芳(2009)、周祝平(2009)、叶敬忠(2009)等则采用留守老人来命名农村空巢老人。

这种命名方式类似于留守儿童的命名方式,主要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所致。

虽然研究者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