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7541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docx

培训体系数据分析培训提纲

数据分析培训提纲

1.概论

1.1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1)贯彻质量管理8项原则的需要

QM的8项原则之一为: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要避免决策失误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及进行科学决策。

信息:

有意义的数据。

数据:

能客观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

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才能将其增值。

为此,必须从数据收集和分析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使之便于利用。

(2)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证实QMS是否适宜和有效。

(3)帮助识别和评价QMS持续改进的机会。

(4)增强对各种意见和决策的分析、判断、评审、质疑能力

因此,数据分析是保障QMS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1.2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

1.2.1数据收集

(1)收集范围

产品、体系和过程的数据,如:

产品检测中的不合格,QMS质量目标完成情况、持续改进情况、过程监视和测量情况等。

事实上在QMS的各个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数据,在管理中必须根据当前及长远目标的需要,确定应收集那些数据,重点如何。

(2)收集方法

1)各种报表和原始记录(注意分类)

2)区域网中的数据库

3)注意明确收集人、收集时间、收集方式、传递方式。

(3)收集的要求

1)及时

2)准确数据的质量,“进来的是垃圾,出去的还是垃圾”

3)完整数据项目齐全,数量符合要求。

1.2.2数据分析、处理

(1)数据的审查和筛选

剔除奇异点,确定数据是否充分

(2)数据排序

按其重要度进行排序,以确定分析处理的对象和顺序

(3)确定分析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4)分析判断

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目标值或标准为依据,对统计分析结果(绘图或计算)作进一步分析,以获得指导过程改进的明确信息,找出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5)编写报告

对分析判断得出的规律、趋势整理成报告(附有直观的图表)

-1-

1.2.3数据的利用

不能为分析而分析,要有“的”放矢,数据分析应指导管理。

数据分析是为了科学决策,决策的结果,可通过前后对比来分析判断其有效性。

数据分析应对其全过程做到闭环管理。

为此,应将数据分析信息有效地传递,做到信息共享。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

2.统计分析技术

2.1概述

2.1.1什么是统计分析技术

(1)统计技术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规律和趋势。

如:

常用的控制图、回归分析、试验设计等。

(2)分析技术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事物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如常用的排列图、因果图、饼图、QFD和FMEA等方法。

2.1.2统计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

(1)日常管理秩序健全,产品质量有可追溯性。

(2)生产过程相对稳定。

影响质量的因素已规范化,过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3)具备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测试手段适用,必要的图表及计算处理用具或软件。

(4)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运用计算机

2.2统计技术的基础知识

2.2.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什么是随机变量:

变量——数值有变化的量,相对常量而言。

随机因素——随机(不是人为偏向)因素(多种因素),如:

年降雨量,抛硬币。

加工尺寸——由模具磨损、机器磨损、材料、人的操作重复性、环境……等决定。

随机变量——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取值的量抽样必须随机,不能有倾向性,。

(2)分布

直方图:

fi

n——数据总数

频率:

fi=

ni——第i组的频数

连续型随机变量:

ΔXO为一光滑曲线,此曲线为分布函数。

分布的特征:

形状(对称、偏斜)、位置、分布宽度(最大值—最小值)。

2.2.2总体与样本

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如一批电缆,可视为总体,研究其总长,每一根(或段)电缆则为总体中的一个个体(成员),一批所有电缆的总长为总体。

总体用变量X表示

-2-

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部份个体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

抽样因为不可能研究每一个个体。

从样本推断总体,必须正确反映总体的信息,正确抽样。

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样本、随机数表

Xi0~99可以构成2500个随机数。

2.2.3正态分布

钟形曲线,曲线下的面积表示概率

对称,中间高,两边低

X~(μ,σ2)

X

μ

μ——总体的均值;σ——总体标准差

正态分布检验:

·直方图

·概率纸横坐标——X的等距取值;纵坐标——不等距0.01%~99.99%

在概率纸上描出的点呈一直线,则为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值

近似正态分布——总趋势符合正态分布,但有个别的奇异点。

2.2.4常用统计特征量(样本)

统计量——不含未知数的样本函数称为统计量。

统计量是由样本得出,但其对估计总体状况(产品的某些特性值)具有重要意义。

(1)反映样本位置的统计量

1)均值——样本的算术平均值X

样本中的数据多数分布在样本均值附近,因此它是表示样本位置的最好的统计量。

局限性:

容易受数据中的特大、特小值(异常值)的影响。

若有5个样本,观测值为3,5,7,9,11X=7

如果误将11记为21X=9

当数据异常时,把X作为数据的代表不太合适,需要引入新的统计量。

2)中位数——样本中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后处在中间位置上的数。

样本容量n为奇数时,它为中间的一个数

n为偶数时,它为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值,记为Mα

如样本为10,15,23,30则Mα=(15+23)/2=19

10,15,23,30,35则Mα=23

中位数受异常值的影响较小,如:

其Mα均为7

3,5,7,9,11

3,5,7,9,21

(2)反映数据波动的统计量

1)极差R=Xmax—Xmin

极差计算简便,但对样本信息利用不够,且它受异常值的影响较大。

两者极差差异相当大,但中位数相同

如:

前例中3,5,7,9,21则极差为18

3,5,7,9,11极差为8

2)方差和标准差

样本方差:

较充分利用数据,反映数据的波动

S22=Σ(Xi—X)2/(n—1)

-3-

即单个样本数据与样本均值之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容量—1)

若样本为3,5,7,9,11

n=5S2=(3—7)2+(5—7)2+(7—7)2+(9—7)2+(11—7)2/4=10

5,6,7,8,9则S2=2.5S2小说明数据波动小,即数据较为集中。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S2=S,如S2=16,则S=4

因为方差虽可反映数据的波动,但其量纲为原始数据的量纲的平方,在量纲上不明确,故引入标准差。

2.2.5正态分布总体参数估计

当一个特征量(总体函数)服从正态分布时,其分布可由μ,σ2唯一确定,若样本的观察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时,则可用样本的均值和方差去估计总体。

估计值μ=Xσ2=S2

这时需注意三个层次对应的三种符号

μ、σ——总体;X、S——样本;μ、σ2——估计值

2.3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2.3.1记实统计(描述性统计)

(1)记实统计的概念

记实统计是揭示数据分布特性的概述和显示定量数据的程序。

重要的数据特性:

1)趋中性(多数常常分布在中间)可以通过模型或中位数来描述。

2)数据范围如最大、最小值的区间,标准区域

3)数据分布如对称度,分布规律(可用数学模型描述)

(2)记实统计的表达方法

常用简单的图形来有效地传递信息,如:

饼图、条形图表、直方图等,其优点在于能显示定量分析中不易发现的数据的异常特性,可以显示复杂数据,适于非专业人员分析相关数据,它易于理解并能够在所有层次用于分析和判断。

(3)记实统计的应用

用于数据的概述并描述特征,通常是定量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它可提供抽样数据特性(如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定量量值,然而其量值取决于抽样大小和所采用的抽样方法。

记实统计对收集定量数据的所有领域均适用,如:

·描述产品特性的关键量值(如中值或范围)

·描述过程参数(如温度)

·对顾客调查中收集数据的统计。

2.3.2抽样检查

抽样是为得到关于一个总体的一些特性的信息,而去研究总体的代表性部份(即样本),通过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的方法。

可利用抽样技术,如简单随机的、系统的、连续的、跳批等,来获取样本。

抽样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抽样的目的和具体条件。

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有许多抽样标准,如GB/T2828是针对连续批产品验收,GB/T15239针对孤立批产品验收。

2.3.3统计过程控制(SPC)

2.3.3.1概述

(1)历史:

休哈特1924年发明控制图,30~60年代世界质量管理以此为基础来控制质量特性。

(2)统计过程控制的作用:

-4-

1)完成QC的重要任务,即“监测”影响质量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变量和过程参数。

2)确定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是在期望的范围内,还是偏离了上述范围。

3)当过程中的问题暴露无遗时,将危及产品特性,因此需要统计过程控制来预见问题即将出现,从而降低生产费用。

4)了解过程变差,并帮助达到统计控制状态,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其性能可预测。

5)改进受控状态。

(3)SPC的应用条件

1)测量系统误差必须能被识别或给予补偿、消除,测量系统误差可按(MSA)去控制。

2)测量过程参数的偏差,都应是随机误差,并且服务正态分布。

3)过程在统计控制之下,均值和标准差近于恒定,分布范围在±3б之内。

2.3.3.2控制图基础知识

(1)控制图的优点

1)简便,便于现场操作者使用

2)有助于稳定过程和成本

3)促进过程信息交流(二、三班制工人间,工艺、质管人员)

4)易识别造成变差的原因,避免混淆、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2)应注意区别以下概念:

·公差(容差):

允许的参数变动范围

·偏差:

与公称值之差

·变差:

一批样本中参数的变动范围

(3)变差的两类原因

1)普通原因

造成随时间推移,稳定且可重复的分布过程的变差原因,对于稳定系统的偶然原因(如周期振动),需要采取系统措施:

·消除普遍原因

·大都由管理人员纠正

·85%问题属此类

一个稳定系统受到偶然因素干扰,排除干扰则受控。

2)特殊原因(可查明的原因)

不是始终作用于过程的形成变差原因,其影响过程分布改变(如热处理夜班工人睡觉),若存在特殊原因,过程将不稳定。

对于特殊原因需要采取局部措施:

·消除特殊原因

·由与过程直接相关人员实施

·15%问题属此类

2.3.3.3控制图的构造

观测值USL上偏差线

(统计量)UCL上控制限

A警示线(2σ)

LCL下控制限

LSL下偏差线

-5-序号(观测值的顺序号)

·警示线:

虽不能表明的问题已发生,但可提供重要信息。

短期内有较多的值在警示线外,应予重视,调查其原因,加以消除。

在发生问题之前予以现场警示(2σ对应于概率95.4%),4.6%将在线外。

A=kσ

我国A=3σ合格概率99.93%,不合格概率0.23%

汽车、电子(如焊点PPM)A=6σ不合格概率2.7‰

2.3.3.6绘制控制图的一般步骤(随机抽样)

(1)收集数据描点——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样本,测定每一样品特性值

计数样本容量n可相同或不同

计量分组(子组)相同子组内ni一般为5

一个样本的样品应当是在基本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不能分层)

(2)计算控制限

一般无特殊原因不应超出控制线,否则已失控,暴露出问题,应加以消除。

(3)分析

判断是否异常或受控,有经验可遵循

(4)改进

针对普通原因,采取系统措施

2.3.3.5控制图的两类作用

(1)监控

中线CL、UCL、LCL都用以往数据可由试生产、以前生产统计、初次统计得到。

(2)分析

可先测出数据,在计算UCL、LCL、CPK。

2.3.4均值图X、极值图R

2.3.4.1概述

X—R图

X过程突变其反应最快

R较长周期较小波动

2.3.4.2绘图步骤

(1)选择子组:

子组内样本数ni=2—5

子组的作用:

子组的均值,比单次测量值更能表征总体。

注意事项:

1)测量误差带来影响,所产生不合格品的概率,要比过程本身大得多(应测量准确足够精密)

2)nIXi超过±σ的概率ni=2概率为0.21%

ni=3概率为0.01%

意味着niXi向中心线靠拢

所以ni有次序的数组的均值,很有作用。

3)周期性抽样(抽样频率)

应该控制抽样条件一致:

机台、模具不变,否则难以分清两类(普通、特殊)原因。

持续连续过程:

几秒钟抽取一个样本,这对研究过程能力很方便而可信。

慢速过程:

一般不频繁抽样。

一般的周期可取15、30、60min,这可反映一段时间后过程的变化。

潜在的原因:

-6-

如换班、操作人员更换等。

初期过程不稳定,抽样频率高,间隔短,生产过程稳定后可放慢。

(2)总样本容量:

子组数n一般取n=25(样本数),>20为小样本,>100属大样本。

通常总样本数N=100即n=25,ni=4这样可保证变差的主要原因有机会出现。

(3)绘制X-R图

1)计算Xi各子组的Xi的均值

Ri子组内RI=Rimax—Rimin

2)确定控制表的刻度(纵坐标)X≥2(Ximax—Ximin)

R:

一般可取X图的2倍

3)计算控制限

UCLX=X+A2R

LCLX=X—A2R

R图:

UCLR=D4R

LCLR=D3R(n<7无下限)

ni

2

3

4

5

6

7

D4

3.27

2.57

2.28

2.11

2.00

1.92

D3

-

-

-

-

-

0.08

A2

1.88

1.02

0.73

0.58

0.48

0.42

4)将控制限画到图上

一个受控的过程应是只有百分率很低的点失控,允许在失控点采取措施。

2.3.4.3异常情况分析

(1)异常情况

1)任何点超过控制线。

全在中心线上或下

2)“链”(连续形成的7个点)

连续上升或下降

3)明显的非随机性图形,如周期波动,子组内第一个数总为最大值。

4)过程分布宽度增大,过程失控,过程分布宽度增大。

5)数据点的分布规律。

6)图形趋势。

正态分布决定数据密集性,2/3点应落中1/3区域内

连续3点有2点超警示线(±2σ)

连续5点有4点在1/3σ以外。

(2)异常原因

1)描点、计算有误3σ99.73%

2)测量系统变化(如检验员、量具变化有零飘)

3)测量量具分辨力不够,准确度、精密度不够,过度磨损(7个点偏一侧)

4)过程输入有变化(原材料不均匀,设备故障,刀具松动……)

5)环境变化(温度)、变速、调速(自动)

·过程、取样方法分层(如材料批次混淆,几根芯轴每轴测一个数)

-7-

6)每个样本中有不同过程的测量值。

7)数据经过编辑(X、R波动大的数据已被剔除,更改数据)

若超出控制限的点多,则有特殊原因存在。

2.3.4.4过程能力分析

若处于统计状态,才能评价过程能力CPK

注意:

CPK与CP之区别

CP:

X=μ时,即中值与容差中心重合。

CPK:

X≠μ时,即中值有偏移时。

(1)过程的标准差:

σ=R/d2=σR/d2d2为常数,查表可得

(2)单边容差:

Z=或Z=CPK=Z/3

(3)双边容差:

ZUSL=ZLSL=CPK=Zmin/3

σR/d2σR/d2

Zmin=ZUSL和ZLSL中的较小者

(4)提高过程能力的途径:

采取系统措施,减少形成变差的普通原因,即通过管理措施来改变过程控制,可采取:

1)将X调整到与目标值一致或接近。

2)保持设备性能、输入材料的一致性。

3)改进过程操作方法

4)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有效性

5)改善工作环境

为了清楚地识别影响过程能力的原因,运用因果图、排列图是极为有益的。

(5)示例

(见扫描图)

 

-8-

~

2.3.5中位数X图

2.3.5.1概述

(1)中位数如何确定

~

奇数:

1,5,7,11,22共5个数字,按其数值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值7即为中位数,记为X=7

~

偶数:

2,6,10,13,17,21共6个数字,按其数值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两个数字为10,13,则X=1/2(10+13)=11.5

(2)采用中位数的优点

1)简便易学易用,特别适用车间工人监控过程情况。

~

2)可显示过程输出的分布及变差趋势。

3)便于比较几个过程的输出情况及同一过程不同阶段的输出情况(可在同一张纸上描出几个X图)。

2.3.5.2中位数图绘图特点

由于X(中位数)图与X-R相类似,故仅注意其不同之处即可。

(1)收集数据

1)子组内样本数

~

ni≤10时,样本数宜为奇数,以便于找出中位数。

2)只绘一张X图

~

刻度设置图上刻度与量具一致,并考虑:

*产品容差+超出规范的读数(即可能的最大读数);

*(1.5~2)(测量最大值-测量最小值);

3)将每个子组的单值描在图中一条垂直线上并圈出每个子组的中位数,将各中位数连成一条折线,从其中可看出趋势。

4)将每个中位数(X)和极差(R)

值填入数值表,以了解其趋势。

(2)控制限

X:

UCLX=X+A2R

LCLX=X-A2R

~

n

2

3

4

5

6

7

8

9

10

A2

1.88

1.19

0.80

0.69

0.55

0.51

0.43

0.41

0.36

d2

1.13

1.69

2.06

2.23

2.53

2.70

2.85

2.97

3.08

R:

UCLR=D4R

LCLR=D3R

R的控制限用来判断是否有超出控制限的点,其中:

D4,D3及R与(X-R)图的数据相同。

-9-

(3)过程能力

^

σ=R/d2,d2可由上表查出。

若过程服从正态分布,中位数的极差处于统计状态,则可用σ直接来评价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计算方法与X-R图相同。

(4)中位数图的替代方法

~

若控制限由以前数据得到,则可简化,用于监控。

1)只描Xi的点不必记录数据。

2)标出Rmax和Rmin

(5)示例

 

-10-

2.3.6不合格率P

2.3.6.1概述

(1)计数型数据

X-R和X图均只适用于可通过测量得到数据的量值统计分析。

对生产中有许多项目只需要判断合格与否,如击穿、外观等。

在管理活动中,如量具合格与否,以及其他QM管理项目,行政管理项目都可利用计数型数据进行分析。

(2)不合格率p

1)p的概念

被检项目数量n,发现不合格数量为np,则p=

2)注意:

*区别不合格的百分数为p╳100

*一个零件上多个被检项目不合格,只能记为一个不合格数。

3)将检测结果分为子组时,应以能找出不合格数为原则,。

将不合格数与子组大小相比,得出pi。

4)确定要管理的特性。

选择统计分析的对象时,应将精力集中到对过程改进最有积极作用的特性上。

这时,应考虑:

*顾客需求(主要指内部顾客)

当前存在问题或有潜在问题的区域。

*浪费或性能不好,如:

过度超差、报废、返工、与目标不符等。

*特性间的相互关系,若几个特性趋势一致,只需描述一个特性。

2.3.6.2p图的绘制

(1)收集数据

1)选择子组容量、数量及分组频率。

*子组容量ni

一般ni=50~200或更多,子组容量应足够大,以使其内有若干不合格。

*分组频率

每个子组间隔时间,一般宜根据产品周期来确定分组频率,以便帮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间隔短,反应快。

但与子组容量要求可能有矛盾,时间太短可能没有足够数量的样品。

*子组数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