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8071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习题.docx

中央银行学习题

目录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

1.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这一职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3

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4

第二章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5

1.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5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6

3.中央银行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一般奉行什么原则及各个原则的具体内容?

6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6

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6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应遵循哪些原则?

7

第五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7

1.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7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7

1.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7

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7

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7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7

2.试分析国民收入与产品、国际收支、财政和货币这四大账户之间的关系。

7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7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7

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7

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7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7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7

1.货币政策的变量由哪些层次构成?

它们分别体现着哪些层次的货币政策目标?

7

3.试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涵义。

7

第十二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体制7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7

5.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7

第十三章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7

2.银行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和三级资本的内涵是什么?

7

谈谈你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看法。

7

第十四章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7

2.比较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一般性金融机构的异同。

7

第十五章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监管7

1.金融市场监管应遵循哪些原则?

7

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外汇管理7

1.简述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7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7

1.简述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7

第十八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7

1.什么是金融稳定?

其特征有哪些?

7

2.金融稳定的目标有哪些?

7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这一职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这一职能实现的。

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金。

为了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同时也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各国法律都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一部分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利用这些存款准备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应对客户集中提现的危机,同时也可以利用这部分资金进行再贷款或再贴现,使之成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手段。

(2)充当最后贷款人。

当工商企业缺乏资金时,可以向商业银行借款。

但当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足,而其他同行头寸过紧无法提供资金帮助时,商业银行便可求助于中央银行,以其持有的票据要求中央银行予以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必要时还可向中央银行申请信用再贷款,从而获取所需资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最终贷款人和坚强后盾,保证了存款人和银行营运的安全。

(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商业银行因业务关系相互间每天都要发生大量资金往来,需要及时结算。

而各家银行都在中央银行开有存款账户,各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业务就可以通过这些账户转账和划拨,整个过程经济而简便。

总之,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国家授权开展的特定的金融业务活动,为中央银行履行调控金融、经济和管理金融业的基本职责提供了稳定有效的途径。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

六、论述题

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要对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大致可以从下列5个方面去分析。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银行券已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流通支付能力取决于其兑换金属货币的能力,即取决于发行银行的信誉。

银行可能会因经营不善而无法保证自己所发行银行券及时兑现,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混乱。

而在银行提供的信用货币超过客观需要的情况下,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这些诸多问题的存在,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应该走向集中统一,由资金雄厚并且有权威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

于是,国家即以法律形式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几家以至最终集中到一家大银行。

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基本经济原因之一。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业务扩大和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由单个或少数银行自行处理结算和清算业务,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活动和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和公正的权威性清算机构,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能够快速清算银行间各种票据从而使资金顺畅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又一个基本经济原因。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是不断增加的。

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以至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性机构,适当集中各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作为后盾,在银行出现难以克服的支付困难时,集中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这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另一个基本经济原因。

(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为了保证银行和金融业的公平有序竞争,保证各类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金融运行的风险,这就需要一个专门从事金融业管理、监督及协调的职能机构。

这便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再一个基本经济原因。

(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为了保证和方便政府融资,发展或建立一个与政府有密切联系、能够直接或变相为政府筹资或融资的银行机构逐步成为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中央银行产生的基本经济原因之一。

上述诸多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直接推动了中央银行的产生。

但这些客观要求并非是同时提出的,其迫切程度也并不是完全相等,因此,中央银行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这是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表述。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由于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职责,要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必须使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保持经济、金融稳定和维护社会公众信心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使其权力与责任相统一,能够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金融业和调控宏观经济方面自主地、及时地形成决策和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这对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制约,更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

中央银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

因此,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3.中央银行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一般奉行什么原则及各个原则的具体内容?

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非盈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四个原则。

(1)非盈利性。

指中央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由于中央银行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央银行以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稳定金融、为银行和政府服务为己任,是宏观金融管理机构而非营业性金融机构,由此决定了中央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以此为目的,不能以追求盈利为目标。

(2)流动性。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一般不做期限长的资产业务。

因为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经济调控时,所拥有的资产必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才能及时满足其调节货币供求、稳定币值和汇率、调节经济运行的需要。

(3)主动性。

主要是指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在必要时中央银行必须主动采取措施,通过具体业务实现调控目标。

(4)公开性。

主要指中央银行的业务状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与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金融统计资料。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1.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

存款业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但同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

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直接限制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最大规模,同时,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间接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从而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

首先,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准备金,相对节约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占用,使准备金能够保持其合理性和弹性。

其次,中央银行可利用其集中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出现清偿力不足时予以贷款支持,发挥其最后贷款人职能,帮助商业银行渡过难关。

最后,中央银行通过为商业银行开立存款账户,有利于分析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状况,加强监督管理,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

商业银行把款项存入中央银行,这样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的资金清算中心,有利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因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得以顺利清算。

(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

中央银行收存政府存款,可以根据其资金实力状况向财政提供支持,以避免由于过度支持财政而造成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发行。

2.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垄断发行的原则。

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这样才能统一国内的通货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即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

在现代不兑现纸币制度下,纸币的发行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客观的货币需要量之间,必须保持相对适应的关系,否则将出现通货不稳定,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以至引起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动荡。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即货币发行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不断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既要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避免因通货不足而导致经济萎缩,也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数量,避免因通货过量供应造成经济混乱。

第五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答: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

(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收回,其效果都是相同的。

(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相反,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同收回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减少,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

(3)无论是证券买卖业务,还是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其主要区别之处是:

(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中央银行的贷款尽管都是短期性的,但也必须到期才能收回;而证券业务则因证券可以随时买卖,不存在到期问题。

因此,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金流动性。

(2)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取问题,通过贷款业务,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

(3)中央银行从事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都以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而从事的贷款业务则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较低,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可以从事贷款业务。

第六章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

1.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

支付清算体系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清算机构、支付结算制度、支付系统以及银行间清算安排等内容。

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

支付结算制度是关于支付结算活动的规则、操作程序、实施范围与标准等的规定与安排。

同业间清算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划转。

第七章中央银行的其他业务

1.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重要意义?

答:

由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不仅有助于利用其政府银行的特殊身份及便利条件,亦对提高国库管理效率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央银行经理国家金库符合对国家财富运用、保管及监督的特殊需要。

国库资金是国家行使各项权利及管理职能的物质保障,国库工作效率事关国家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平衡、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之大局,中央银行对经理国家金库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中央银行经理国库便利于国家预算收入的及时入库和预算支出的按时拨付。

财政部门可直接通过银行的联行往来和业务信息系统,加速税款收缴和库款调拨,便捷、灵活地调动、运用国家预算资金,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3)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及相互监督,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通过经理国库,中央银行可及时了解、掌握国家财政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更好地把握社会资金的流动趋向,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通过办理和监督国家预算收支,中央银行可及时、全面地向政府提供库款缴拨和预算执行情况,便于财政部门掌握来自金融方面的政策信息,有利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及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呼应。

(4)国库收纳的预算收入库款,在财政部门尚未拨付使用之前,形成存放于中央银行的财政存款;财政赢余资金也可构成中央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助于扩大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对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具有直接影响。

(5)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

中央银行通过规范各级国库、征收机关的业务操作程序,对国库的日常收付及预算资金转移进行逐笔监督,有效地保证了国库资金安全、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

加之拥有先进的国库储藏、保管及安全设施,可有效地保护国家财富。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2.试分析国民收入与产品、国际收支、财政和货币这四大账户之间的关系。

虽然宏观经济的每一个账户说明经济的一个特定方面,但就广义而言,它们的基本概念都相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

(1)四大宏观经济账户在确立两个分析要素、即确定经济主体和记录经济交易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四大宏观经济账户都涉及由其全体居民组成的经济体。

记录的经济交易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流动,二是转移支付或单方面转移。

(2)国民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的联系,较集中地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关系。

(3)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国际收支账户的关系。

就总体而言,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国民收入与产品账户是用以衡量整个经济体的经济交易量,而财政账户则是用以衡量政府对经济体其他部门的影响。

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国际收支账户的差别还体现在:

记账方式上,财政账户用现金收付制记录交易,而国民账户则用权责发生制记录交易。

交易的记录方面,财政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都衡量流量而不衡量存量的变化。

范围方面,国际收支账户不区别不同层次的政府;相反,财政账户将中央政府与其他层次的政府、公共企业等区分开来。

(4)货币账户与其他宏观经济账户的关系。

货币账户统计的是存量数据;而其他三大账户均是统计交易流量。

就经济意义而言,货币账户通过对外资产和负债项目与国际收支账户相联系,通过政府在银行系统的头寸与财政账户相联系,但与国民账户没有直接的对应成分,而是通过其与国际收支账户、财政账户的对应成分,间接地同国民账户发生联系。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

如下图所示:

 

在AD-AS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

如,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边移动到AD2。

其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由E1向右边移动到E2。

价格总水平有P1上升到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

可见,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上升;反之则反之。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均衡,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就业。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

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金融动荡。

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的,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有:

(1)对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它的制定、调整和实施都必须以现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预测为依据。

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经济景气状况、通货膨胀和币值稳定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对于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和企业财务状况。

(2)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

主要应该考虑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动、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变动情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管理方面的国际协定和变动趋向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等。

(3)对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量的依据。

主要包括货币需求预测分析和货币供给预测分析。

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

M=-B,其中,M表示货币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

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交易方法。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点就是基础货币以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

所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

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N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央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货币的资产方起着重要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实质上既是货币与债券的互换,也表现为债券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制约作用。

近年来,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迅速发展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标志,中国货币政策成功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之所以推陈出新,与对冲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是密不可分的。

从1998—2002年的几个年份,我国经济基本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从交易方式上看,当时公开市场操作只包括现券买(卖)断和逆(正)回购几种形式。

2002年9月以后,我国开始尝试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作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弥补了市场短期债券不足的缺陷。

随着人民币外汇占款的进一步上升,对冲操作任务也越变越重,而且随着央行之前发行的短期票据逐次到期,公开市场操作面临很大尴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4年12月起,中央银行不得不开始发行3年期长期票据,即是为了替代已经到期的央行票据,也是为了延长新发行票据的到期时间。

但是,中央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是把矛盾推向未来,因为3年以后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央行票据到期压力和通货膨胀风险。

而且,由于央行票据是要支付利息的,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财务成本问题,央行很可能需要再度增发货币,这也是一种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显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很难在票据发行道路上走得很远,必须寻求新的替代手段。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

1.货币政策的变量由哪些层次构成?

它们分别体现着哪些层次的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变量主要有三个层次,即目标变量、中介变量及工具变量。

其中,目标变量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指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中介变量是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主要有利率与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是指操纵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改变的变量,相当于中央银行常使用的操作目标的变量指标。

货币政策的五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试图同时实现这五个目标的可能性不大。

基本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侧重点。

由于基本政策目标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处理好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因此,在政策侧重点的选择问题上,主要也是考虑这两个基本政策目标的配合。

3.试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涵义。

宏观经济学早期的政策有效性研究主要侧重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产出影响的比较,并据以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及决定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及经济增长这三项目标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学理论就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尽管仍以货币对产出影响与否为基础,但侧重点却由传统的与财政政策的比较转向抗波动效应的分析,并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产出波动理论。

由此可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基点,就在于所采取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能否起到抵御经济波动的政策效应。

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角度研究,作为以货币为工具的货币政策,其对抵御经济波动的效应主要取决于这样一个基本条件:

货币能够系统地影响产出,即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

这个基本条件都能够在实证检验中得到大致的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