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384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宁城县高三年级统一考试(2016.10.20)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计48分)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君主专制导致君主无能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2.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C.王侯拥有高贵的的政治地位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4.《板垣记略》载: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5.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

6.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7.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

“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其言论意在

A.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B.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

C.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D.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

8.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

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9.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10.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

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

“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

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

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

11.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12.1938年,某实业家奉当局命令,将汉口的部分工厂迁至陕西宝鸡,“圈地四百余亩,迁去纱锭两万枚,布机四百台,粉机约合出粉三千包……筹备经年,始获完成。

”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A.该实业家经营纺织和面粉

产业B.日本加强了侵华战争内地攻势

C.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排挤D.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破坏

1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B.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4.右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

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

横批:

兴无灭资”。

这说明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15.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

如:

1955

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D.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16.……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

17.“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

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

《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

!

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材料阐述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D.启蒙运动的原因

18.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19.“到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发现,他们已经不再是占社会一小部分的群体,国家的大部分财富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正在兴起的社会的选民,只是还没有被目前的选举制度所容纳,他们必须干预国家政治,因为政治总是

干预他们。

”这一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产生这一认识充分说明

A.革命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B.光荣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社会经济活动是阶级关系变革的前提D.工业革命是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动力

20.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

“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

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

……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

”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提出的《四月提纲》

C.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实行的《土地法令》

21.冷战结束后,欧洲并没有获得一劳永逸的安全与稳定,中东欧地区冲突不断,成为流血的伤口。

欧盟的软弱无能在波黑问题上暴露无遗,最终仍然需要美国的介入。

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欧洲各国呈现衰落的迹象B.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C.欧洲一体化程度亟待提高D.美欧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

22.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B.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C.完善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D.增加国有资产的比重

23.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

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

这说明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24.《梅杜萨之筏》是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

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

《梅杜萨之筏》属于

A.浪漫主义美术作品B.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C.印象主义美术作品D.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2题,共37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载: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

《王杖诏书》中规定:

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

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

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

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

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

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

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

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

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

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

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

(9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覆盖面遍布全世界。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共12人36次。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达赖叛逃、“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

共40余人近

百次。

国家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

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

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李泽锴(香港富商李嘉诚之子,企业家)、吴仁宝(当代中国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影星进军国际影坛、港澳回归、SARS病毒(非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等

据材料指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中国人物上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要求:

至少列举两个特点,且观点明确;原因分析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15分)请在27—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作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

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

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

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

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

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

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

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

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6分)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克雷默《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

……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

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

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

……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10分

(2)结合史实分析这种思想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5分)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

鸦片战争中在福建漳州前线奋勇抗英。

1842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

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

1848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

“华盛顿,异人也。

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

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骚骚乎三代之遗意。

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1867年任同文馆事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

划,企图培养学兼中西的高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

——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

(7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D3B4A5A6C7C8C9B10A11A12C13A14C15B16A17D18C19D20B21C22A23D24A

二.非选择题

25.

(1)特点:

中国古代:

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8分)西方:

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

(任答四点给8分)

(2)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

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

(任答三点给6分)西方:

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

(答出一点给3分)

26.【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论题,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

可得分。

示例:

特点一:

1978年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主要是政治人物,反映了中国的政治动向(2分)原因:

中美大部分时间处于敌对状态,《时代》周刊从美国从亚太地区利益的视觉出发,密切关注大中国区的政治动向,特别是中国大陆最高领导层的变化、台海关系及分裂势力的动向。

(4分)

特点二:

1978年后虽然政治人物任占据主流,但反映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变化的时代精英越来越多地登上《时代》周刊。

(2分)原因:

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剧变;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4分,任答2点即可)

特点三:

杰出的政治人物登上《时代》周刊的次数较多,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

(2分)原因:

中美关系由对峙到走向正常化,政治因素和杰出政治人物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周恩来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创者,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们的举动既事关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也深刻的影

响着中美关系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分)

特点四:

1978年后文化明星人物上榜越来越多。

(2分)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丰富;我国政府重新倡导“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4分)

27.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3分)内容:

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

(6分)

(2)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剧了离心倾向,

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6分)

28.

(1)一战后:

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

(4分)二战后:

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

(6分)

(2)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分)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兴起,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2分)

29.

(1)主动学习西方;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各方面知识;盛赞美国民主制度;推动教育近代化的改革。

(8分)

(2)有利于传播西学,开启民智;有利于唤起国人自强图存的意识;因受传统儒学影响和守旧派阻挠,宣传作用有限。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