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552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docx

李商隐诗歌及其赏析DOC

李商隐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西昆体”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如《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样“指斥乘舆”的勇气在政治宽松开明的唐朝也并不多见;而《咏史》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北齐》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诗句都是对唐敬宗奢靡之风的直斥和讽喻;名篇《贾生》:

“夜半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斥责晚唐诸帝求仙访道炼丹图长生,并因此误国的荒唐行为。

《行次西郊一百韵》则真实地描写了甘露之变三年后兵祸旱灾后民不聊生的情形,并追述了百余年来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从今昔对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

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

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吟诵原文】

1.无题

作者: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要点注解】

1.无题: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

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

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

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

情深意厚。

8.探看:

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

春风

10.残:

凋零

11.泪:

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

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镜:

名作动,照镜子。

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

:

14.云鬓:

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5.夜吟:

夜晚吟诗

16.殷勤:

情谊深厚。

17.看:

探望

18.丝方尽:

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参考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诗歌欣赏】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

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

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

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

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

“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

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

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

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

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

“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

“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

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

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

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吟诵原文】

  2.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

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马兰台类转蓬。

【要点注释】

  1、画楼、桂堂:

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

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

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

分组。

  5、射覆:

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

指更鼓。

  7、应官:

犹上班。

  8、兰台:

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参考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诗歌欣赏】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

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

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

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

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

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

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

“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

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

“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

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

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

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

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

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吟诵原文】

3.《夜雨寄北》

作者: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要点注解】

1、寄北:

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一说是友人。

2、君:

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一说是友人。

3、问:

询问。

4、归期:

回归的日期。

5、未有期:

意思是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

未,没。

6、巴山:

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四川东部一带的山,巴蜀之地)

7、夜雨:

晚上下雨。

8、涨秋池:

秋雨使池塘注满了水。

涨,水位升高。

9、何当:

什么时候才能够。

10、共剪西窗烛:

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剪:

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西窗,西窗之下。

这里指亲友聚谈指所。

烛:

烛花。

11、却:

副词。

还,再,且。

表示小小的转折。

12、话:

谈论。

13、巴山夜雨时:

意思指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参考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歌欣赏】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

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

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

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

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

“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原文】

4.落花

作者: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⑴,小园花乱飞。

参差⑵连曲陌⑶,迢递⑷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⑸。

芳心⑹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⑺。

【要点注释】

⑴客竞去:

客人竟然都离去了。

⑵参差:

错落不起的样子。

⑶曲陌:

曲折的小径。

⑷迢(tiáo)递(dì):

高远貌。

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⑸仍欲归:

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⑹芳心:

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

⑺沾衣:

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参考译文】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诗歌欣赏】

  这首咏物诗是诗人于唐武宗会昌六年闲居永乐期间所作。

当时以牛信孺为首和李德裕的一群的朋党互相倾轧,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构怨于牛党的令狐鹗,因而境况很不如意。

于是,便借园中的落花抒发自己忧伤身世之感。

   首联上句写的是客去楼空,下旬写小园花飞。

诗人成功地发挥了联想的技巧,运用“客竞去”写留人不住,用“花乱飞”写留春不住的艺术手法,从“竞”和“乱”中让人品味出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

诗里行间表达出主人在客去楼空之后对春去花落的一种怅然之感,从而使花、情、意融为一体,达到了以情致动人的目的。

  颔联写离去之人由园内到园外远去的步履。

上句从地理“参差”遘路崎岖不平,到“曲陌”蜿蜒曲折,一“连”字,写尽道路难行。

下旬从时间着眼,“迢递”为遥远之处,送斜晖写主人长时间伫立在楼上,呆呆地瞩目远方,仿佛在送别夕阳落山,实际上是在目送不断远去的客人。

第三联写落花飘零,使视线由园外转入园内,由上而下。

  颈联写主人的感受,看到地上的落花越来越多,主人愁肠寸断,不忍归去,这是一种惜春的心理。

下旬写眼前的事实,枝头的残花也越来越少,真是东风无情,春色难驻。

不难看出,诗中透出诗人那种惜春却无奈忧伤之感。

  尾联语义双关显示出高明的技巧,使人、花相结合。

这里诗人感慨万分,一是叹花:

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

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

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

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

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

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

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

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

【吟诵原文】

5.锦瑟

作者:

唐·李商隐

锦瑟

(1)无端

(2)五十弦(3),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4),望帝春心托杜鹃(5)。

沧海月明珠有泪(6),蓝田(7)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要点注释】

(1)锦瑟:

装饰华美的瑟。

瑟:

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

犹何故。

怨怪之词。

(3)五十弦:

这里是托古之词。

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

《华阳国志·蜀志》:

“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

《博物志》: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

《元和郡县志》:

“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

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参考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诗歌欣赏】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

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

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

《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

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人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