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576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生野生复习题.docx

水生野生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CITES公约:

华盛顿公约:

精神在于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种的国际贸易,用物种分级及许可证的方式,以达成野生物种市场的永续利用。

2、生物多样性:

(1)“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

由它们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世界自然基金会定义

(2)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

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过度捕捞:

由于捕捞力量和网目尺寸配合不当,捕捞力量太大,影响种群生长量的捕捞过度,称为生长型捕捞过度。

对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的渔业资源再进一步加强捕捞,由于大量的鱼在成熟产卵前被捕掉,使产卵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不能对种群提供正常的补充群体。

这种影响到种群补充量的捕捞过度,称为补充型捕捞过度。

4、生境片断化(Habitatfragmentation):

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小块的过程。

5、外来种:

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广义的外来种包括遗传饰变生物体(GMOs)。

6、土著种:

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7、生物入侵:

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eralpopulation),

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

被认为是新千年三个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另两个为全球变化和生境丧失。

8、遗传修饰生物体:

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利用生物技术将某生物基因转移到他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改造的生物性状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9、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就是防范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10、基因编辑:

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1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就地保护的一款:

“制定或采取办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在使用和释放时可能产生的危险,即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险”。

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需要建立生物技术改变的活生物体安全管理的国际性统一准则。

12、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专门用于生物多样性与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它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和海域。

自然保护区的职能: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

13、就地保护:

指保护在野外的自然群落和种群。

–是生物多样性长期保护的最好策略

14、迁地保护:

指在人类控制的条件下维持种群个体。

–许多物种在野外灭绝了,但还存活在笼养侨居地(captivecolonies),例如麋鹿和野马

15、模式种:

每一物种有一个形态“模”,是这个种形态的完善的体现,生物个体的变异、形态的多样性是虚的。

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生殖隔离)。

16、同域物种:

同域型和邻域型是以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为条件,不存在地理隔离。

17、异域物种:

异域型新种形成是以地理隔离为前提

18、野外灭绝:

(extinctioninthewild):

如果一个物种仅有的个体在圈养或其它人类控制的条件下存活。

19、生态灭绝:

绝(ecologicalextinction):

如果一个物种虽然存在,但其数量已经减少到其对同一群落中其它物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20、物种濒危等级体系:

绝灭Extinct(EX);野外绝灭ExtinctintheWild(EW);极危CriticallyEndangered(CR);濒危Endangered(EN);易危Vulerable(VU);近危NearThreatened(NT);无危LeastConcern(LC);数据缺乏DataDeficient(DD);未予评估NotEvaluated(NE)

绝灭

(1)种系绝灭:

从旧种演变出新种,谱系并未中断,这是进化过程中的新陈代谢现象,并非真正的绝灭;

(2)生物学灭绝:

一个物种的所有群体都消失。

该体系的受威胁的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其标准没有考虑每个物种的生活史。

因此,某些物种的绝灭威胁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极危、濒危及易危的标准】

21、旗帜种:

具有代表性质的物种。

旗舰种能在地区或世界的范围之内吸引公众对其保护行动进行关注,常用于宣传用途,通常是某些特殊生态系统的标志。

二、简述题

1、物种灭绝的内部机制。

(1)灭绝和进化创新:

灭绝在进化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消灭物种和:

减少生物多样性来为进化创新提供生态和地理空间。

(2)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

对于新类群来说,幼期阶段是它们系统发育中的瓶颈阶段,因其仍缺乏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3)形态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

形态性状多样的类群往往具有多样化的生:

理功能以及较完善的生态适应性,具有较高的生存率。

(4)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容易灭绝:

地方性特有类群,尤其是属级水平上的地方性特有类群更容易灭绝。

一些地方性特有属在正常的地质年代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然而却在大灭绝来临之时首遭恶运。

(5)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

2、物种灭绝的外部机制。

【1】生物学机制

(1)种间竞争:

竞争的两种类型:

资源利用性竞争和互干涉竞争

竞争的结果:

两个物种或两个种群的生态位分化或占据不同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排挤掉另一个物种或生态习性相似的种往往构成镶嵌型分布,使两个竞争物种可能长期共存。

竞争可能使一个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数量减少。

竞争往往要伴随其他因素才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另一个种群,造成另一物种或种群的消失。

(2)猎物动态的关系:

广义的捕食者,包括草食者、肉食者和寄生虫。

(3)病菌及病害的流行

【2】物理学机制

(1)缓慢的地质变化:

地壳整个布局的改变破坏了原来的生存条件,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生存环境。

(2)气候变迁

(3)灾变事件:

海退现象中的生物区系危机;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所引发的生物大灭绝;来自外星系的灾变事件【猜测】;人类活动对生物区系的巨大冲击;

3、异域物种形成假说。

(1)分衍说(vicarianthypothesis)祖先种群被一个不能跨越的障碍分隔成为两个亚群,后来这两个亚群分别演化为不同的分类阶元;

(2)扩散说(dispersalhypothesis)祖先种群被一个屏障所限制,但后来种群中的某些成员跨越障碍到了一个新的地区,它们在那里生存并发展起来,并终于与以前的分布区相隔离,形成一个不同的分类阶元。

4、生物学种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

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每个物种占据一个生态位,并在系统中处于能及的

最佳适应状态。

基本特征:

(1)形态学特征:

同一物种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一致的形态学特征。

(2)地理学特征:

物种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

(3)遗传学特征:

每一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表现为同种的个体之间可以配育,不同种之间不能配育或虽可偶然杂交但杂交的子代不具繁殖能力。

–“生殖隔离与否”在判断物种与未知种群间的关系上是关键性的条件。

5、上海市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2个: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

市级4个:

1、金山三岛海洋生态保护区:

由核心区(大金山岛)和缓冲区(小金山岛、浮山岛以及邻近1公里范围内的海域)组成

2、佘山国家森林公园:

以自然次生林为主,有九峰十二山,系著名的人文景观。

3、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为人工林场。

4、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6、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核心区:

绝对保护地,唯一允许的活动是“监测”。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缓冲区:

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为核心区的保护“围栏”。

功能:

科研、监测、

生物多样性管理、教育培训、旅游。

实验区:

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7、保护区的设计原则。

保护区设计的6项原则:

(1)保护区的规模:

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

因为大保护区的物种迁入速率和灭绝速率平衡时,大保护区拥有较多的物种数量,而且大保护区的物种灭绝率较低。

(2)物种的有效保护:

如果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但又必须被分成几个不相连的小保护区,则这些保护区应尽可能靠近。

原因:

因为这样将有利于增加保护区的物种迁入速率,降低物种的灭绝概率。

(3)降低边缘效应和片断化效应:

若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分成不相连的碎片愈少愈好。

原因:

原因是在大保护区存活率高、小保护区低,同时大保护区比总面积之和等于该大保护区的几个小保护区拥有更多的物种。

(4)原有保护区和新保护区的协调:

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是等距离排列,而不是线性排列。

因为等距离排列意味每一个保护区的物种可以比较容易地在保护区之间迁移和再定居的可能性。

(5)栖息地走廊:

若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走廊”将它们连接起来,也许明显改变其保护功能。

因为物种可能在保护区间通过“走廊”扩散,从而会增加物种的存活机会。

(6)保护区应尽可能按圆形设计,以减少保护区间物种扩散的距离。

8、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1)典型性:

在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中选择有代表性生物群落的地区建立保护区。

保护区所代表的自然地理区域的范畴对确定该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稀有性:

濒危种、稀有种、地方特有种或群落及其独特生境,以及汇集了一群稀有种的

动植物避难所。

(3)脆弱性(fragility):

对环境改变敏感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需要特殊的管理。

(4)多样性(diversity):

群落的数量多寡和群落多样性。

由保护区立地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发生历史因素决定。

(5)自然性:

自然生态系统未受人类影响的程度。

对于建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保护区或

保护区的核心的选择具有特别的意义。

(6)感染力(intrinsicappeal):

由于不同的物种和生物群落类型是不可替代的,因此

各个物种、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都是等价的。

(7)潜在价值(potentialvalue):

一些地域由于各种原因遭到了破坏,如森林采伐、沼泽排水和草原火烧等

(8)科研潜力(scientificresearchpotential):

包括一个地区的科研历史、科研基础和进行科研的潜在价值。

9、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保护区的面积、保护对象、任务和目的各不相同。

*IUCN把自然保护区统一划分为8个类型(其中前5个是真正的保护区,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1)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与公共莽原区:

是为了科学研究、教育、环境监测等建立的保护区。

此类保护区内物种的种群和生态系统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维持和不受干扰。

(2)国家公园:

是范围较大的风景和自然景观区,为保护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而建立,其使用

价值包括科研、教学、旅游度假等内容。

主要特点是可以参观访问。

但一般不允许自然资源的开发。

(3)国家历史遗迹和文物地:

是范围比较小的保护区,为保护生物、地质或文化等某一方面的价值。

(4)有管理的野生动物禁猎区和自然保护区:

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相似,但是为了维持群落的特征。

(5)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地:

容许当地居民对环境的非破坏性传统利用,特别是在环境的利用方面已当地的文化、民族和生态特色。

(6)资源保护区:

(7)自然生物区和人类学保护区:

(8)多用途管理区:

10、遗传修饰生物体释放的生态风险。

(1)转基因生物的入侵风险

(2)转基因逃逸的风险

(3)抗病毒转基因作物可以产生新的病毒

(4)转基因作物释放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5)害虫对转Bt抗虫植物的抗性风险

(6)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杀虫剂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的风险

11、外来种的控制

(1)法规防治:

控制外来种传播危害的最直接手段就是阻止其传入,即检疫。

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禁止危险性的外来种传入,是控制外来种的首要措施。

(2)扑灭:

有害外来种传入新区后,为彻底消灭这一外来种时所采取的行动,是一种紧急

措施。

(3)传统生物防治:

其突出特点是:

对环境安全,经济合算,效果持久。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主要采用此法。

(4)综合治理: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带来问题,造成严重的恶果。

过量地滥用农药破坏生物安全,污染生态系统,危及人类健康。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

是当前国际上普遍公认并广泛采用的有害生物治理策略。

(5)我国控制外来种案例:

用红胸叶虫釉小蜂(Tetrastichusbrontispae)(寄生)控制椰子红胸叶虫【生物防治】

12、入侵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入侵种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少数种取代大多数其它物种,导致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均匀化、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退化

---对入侵地国家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Sample:

美国的夏威夷和佛罗里达,植物外来种的数量分别占45%和40%。

水盾草优势度和沉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

凤眼莲,大米草。

13、入侵种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1)传播能力强,繁殖力强(关键)

(2)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生理抗逆性强(谷斑皮蠹)

(3)生命力强,摄食能力强(如马.薯金线虫,牛蛙)

14、酸雨成因与后果

成因:

冶炼工业和以煤、油为燃料的电力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释放大量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其与大气中的水分相结合形成硝酸和硫酸。

上述两种酸类化合物成为云层的一部分并大地降低了雨水的pH值。

后果:

–鱼类直接死亡或失去繁殖能力,抑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减慢矿物质循环的速率,降低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使树木生长衰弱易受虫害威胁、易感染各种病害。

–世界工业化地区的许多池塘丧失了本地动物群落的大部分。

15、片断化的后果

•最初两个现象:

–各片断之间的隔离(isolation)

–内部小气候(microclimate)的变化(如太阳辐射、风和水分循环)

•进一步导致片断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一系列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物种局域灭绝和物种多样性下降、边缘效应、生态学后果)

生态系统变化: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动态,植物功能群(functionalgroup)结构、种群更新格局和生殖生态等的变化

物种局域灭绝和物种多样性下降:

破坏性干扰、物种迁入率下降或迁入受防碍、次生灭绝

边缘效应:

片断越小则增加边缘比例,分非生物效应、直接生物效应、间接生物效应三种类型

生态学后果:

1)植物与植物群落

–耐阴植物被局限在片断内部;从林内到林缘,次生性和喜光物种的幼苗和幼树、杂草种类、

风媒和水媒植物增加,而成熟性、靠脊椎动物传粉的树种数量减少。

–树木密度增大、林下植物叶片密度增加而林冠植物叶片密度减少;林冠开放度增加;植物功

能群结构不稳定。

接近林缘的植物死亡率上升、种群更新能力下降。

使种子库和幼苗密度发生

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群落特征。

落叶量大、大增加,叶子的凋落可使养分损失和死亡率增加。

森林植物的生物量、生产力的变化、。

2)动物与动物群落

物种扩散和建立种群的机会减少;使动物的搜寻能力降低;对动物的求偶、交配产生限制,以致影响动物的繁殖;加速种群数量的下降和灭绝,每一个亚种群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由于交配困难,遗传漂移和其他问题会变得更加脆弱。

片断化也缩短了家畜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

16、生境片断与原有生境的重要区别

(1)单位面积生境中,片断具有更长的边界线

(2)对每一生境片断来说,中心到边界的距离较近

17、生境片断化的过程

Wiens(1989)认为人类对生境进行干扰而形成片断化生境的过程存在着两个不同过程:

(1)林窗形成(gapformation):

干扰从生境内部开始

(2)片断形成(fragmentation):

干扰从生境外部开始

两种过程单独或协同作用均可导致生境片断化,协同作用时片断化加速。

更常见、影响更大的是后者。

18、生物多样性的灾害

–生境的破坏和片断化(最大的威胁)

栖息地破坏、热带雨林面积减小、荒漠化

–外来种入侵

–资源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质量恶化(杀虫剂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19、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范畴: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遗传水平多样性,物种水平多样性,生态系统水平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威胁评价:

生境丧失、片断化和退化,外来种入侵,资源过度利用,环境质量恶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

包括对法律、机构、政策、保护设施、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公众参与、国际合作及资源利用的评价。

20、我国五大淡水湖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21、影响水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主要原因

资源过度开发:

(1过度捕捞【捕捞强度不足时,种群组成中生长比较慢的高龄鱼会增多,导致种群生产率下降,生长潜力不能充分发挥;捕捞强度过高时,种群中达到可捕规格、但尚未达到最迅速生长阶段的个体大部分会被捕掉,种群就主要由低龄鱼所组成,种群的生产率也会下降】

(2不合理利用鱼翅、饵料等

(3水体过度利用:

大水面过度放养、过度增殖放流

水体环境退化:

(1水域环境污染(富营养化、病原生物、农药、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

(2水域物理特性退化(泥沙沉积、水量减少和流量不稳定(植被破坏)、水域盐碱化的影响)

水环境完整性的破坏和片断化:

(1水域沿岸环境整治(围湖造田、河道渠化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水域环境片断化(江湖阻隔、拦河筑坝)

22、检测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方法

(1)形态学水平:

(2)染色体水平

(3)等位酶水平

(4)DNA水平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同工酶电泳

•DNA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

•DNA指纹谱

•建立在PCR基础上的DNA多态性检测技术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

–直接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VNTRs)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变性梯度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

•序列分析(最确切、最深层次)

23、水生野生动物的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渔猎先于农耕。

在人类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渔、猎并举,构成了人类维持生命延续的主要活动。

因此,以鱼类为代表的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发展阶段起了极大的作用

渔业产品也是当前世界上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概括地说,水生野生动物的价值可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存在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5大类。

(1)直接利用价值(DirectValue)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

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

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2)生态价值:

各种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资源的非消费性使用价值是由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态效益所决定的。

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存在价值:

一些物种的存在,能为所在地区的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例如:

中华鲟\白鳍豚\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黑颈鹤等。

(4)科学价值:

大多数的生物在科学上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生命科学的实验材料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生物。

(5)美学价值:

生态旅游。

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利用生物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叫做生态旅游。

(6)选择价值

保护生物资源,可以为人类引种驯化野生动植物,培育新品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三、论述题

1、江湖阻隔对水生野生动物的影响。

江湖阻隔的后果:

(1)使产漂流性卵鱼类仔鱼入湖育肥困难,湖泊鱼类资源难以从江中得到补充,出现“小型化”现象,资源逐渐衰竭;长江中的鱼类资源也逐渐减少。

l

(2)江湖阻隔,改变了湖泊的湿地特性,湿地面积和质量大大下降,对污染的生物降解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极易造成富营养化

l(3)加速湖泊的萎缩,使得围湖造田成为可能;另外,湖泊面积的缩小,使得湖泊蓄水能力降低,防洪能力减小

【江湖阻隔所引发的湖泊水面缩减和湖间隔离度增大对短吻间银鱼资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空间格局的形成贡献显著。

2、水域环境片断化的因素和效应。

(1)江湖阻隔效应:

生境片断化

江湖阻隔的后果:

<1>使产漂流性卵鱼类仔鱼入湖育肥困难,湖泊鱼类资源难以从江中得到补充,出现“小型化”现象,资源逐渐衰竭;长江中的鱼类资源也逐渐减少。

l<2>江湖阻隔,改变了湖泊的湿地特性,湿地面积和质量大大下降,对污染的生物降解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极易造成富营养化

l<3>加速湖泊的萎缩,使得围湖造田成为可能;另外,湖泊面积的缩小,使得湖泊蓄水能力降低,防洪能力减小

(2)拦河筑坝水利水电工程

<1>大坝阻断河流,淹没了上游土地,也改变了下游河道的自然径流规律,变更了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2>水流进入库区,流速变缓,导致库中的水温分层和库底含氧水平下降,影响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

<3>大坝改变了河流中的泥沙输移规律,增大了库中泥沙沉积,减少了对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的泥沙及营养物质的输运,对水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

<4>阻断鱼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迁移路径,特别对洄游鱼类的繁殖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5>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影响了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从而导致纳污能力的降低

<6>引起地质变化,使附近地质构造变得不稳定,水文生物地化循环受影响

3、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1)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比例太大

2)一些地方领导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没有真正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设状况与规划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3)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4)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保护区面临很大压力。

许多保护区边界不清,土地权属不明,内部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受利益驱动的蚕食性开发活动和破坏性建设项目,削弱了保护区的功能。

一些保护区旅游开发过度,旅游景区实行租赁经营和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5)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资金严重缺乏。

投入严重不足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而不管、管而无力的重要原因。

保护区大多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日常管护费用无固定来源,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资金投入也十分有限,大多数保护区的管理仅维持在简单的看护水平。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艰苦,一些保护区连管理人员的工资也不能保证,保护工作难以为继。

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实行分区、分类管理,核心区、缓冲区应严格封闭管理,实验区进行资源适度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禁止短期行为;

–实行鼓励政策,如在安排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和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时,对所在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应给予适当倾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