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638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综合素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docx

《综合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素质.docx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

1.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2.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内涵:

a.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为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b.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c.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d.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e.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驾驭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4.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5.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

6.《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7.小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1.小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

小学素质教育应当对小学生警醒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小学生的教育。

2.小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8.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9.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a.面向全体。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促进学生生的、活泼、主动地发展。

e.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0.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1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2.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3.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b.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c.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14.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

15.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差异,不逗人收教育者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

16.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17.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18.“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9.“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A.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智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题、时间的主题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知道下自主地探究。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性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视角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题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是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时候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B.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a.顺序性。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b.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c.不平衡性。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d.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e.个别差异性。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C.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承认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

20.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A.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发展也很快,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小学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三个方面的发展。

B.小学生记忆和想象发展的特点。

首先,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其次,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

再次i,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组成,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C.小学生情感的特点。

高年级小学生情感更为稳定,自尊以及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感觉越来越强。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道德情感的逐步发展。

总体而言,小学生在道德发展方面,言与行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D.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性格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

但其发展速度具有不平衡性。

小学四年级前发展较慢,表现为发展的稳定时期。

四年级后发展较快,表现为快速发展时期。

21.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

A.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B.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是小学教育全面性的内在要求。

C.小学教育具有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就是坚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人都应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不应只注重部分学生的发展。

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2.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A.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

B.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首先,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中。

最后,对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C.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评价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的作用,而且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作肯定性评价,少作否定性评价,积极地鼓励和激励学生,避免伤害和打击学生。

肯定性的表扬应该是真诚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盲目的、表面化的。

D.汇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

23.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24.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5.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款男女,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6.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小学生共同发展。

27.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28.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29.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30.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1.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32.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3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34.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A.复杂性。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B.创造性。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C.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D.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E.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部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35.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来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36.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A.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面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B.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人们一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

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C.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时间啊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D.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37.教师行为的转变:

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B.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8.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这个职业群体获得专业性的过程。

39.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

40.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A.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B.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思,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C.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滋生的专业发展。

D.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

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D.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1.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A.职前培训。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共组偶奠定基础。

B.入职培训。

小学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作全面地了解和学习,并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岗位知识,提高岗位工作能力。

C.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D.自我教育。

许多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是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42.自我教育可以包括以下途径:

A.专业阅读。

B.网络学习。

C.校本教研与培训。

D.行动研究。

43.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付钱的知识。

44.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45.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A.关注生存阶段。

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B.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C.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46.终生教育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来的。

47.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48.在教师发展上,有被动发展或自主发展两种方式。

49.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最为基础的教育学科。

50.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5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54.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队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5.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56.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其核心是教师水平的高低。

57.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

58.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践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59.当代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其次教师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个人的精神需要也因此得到了满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本身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即教师是通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实现自身的价值的。

60.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体现了现代教师的职业理念。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材料中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典名著中找出错误,鼓励学生具有探究和发散思维,是值得赞许的。

其次,一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自觉看到学生的发展潜力,对学生树立信心,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成人成才的。

最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跳出书本让学生体会到更多文学的魅力。

作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坚定职业理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1.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2.狭义的教育法仅指由国家权力部门(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

63.教育法的功能指的是教育法的属性、内容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教育法的潜在的效用。

6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A.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B.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C.教育的保障性原则。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系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D.教育平等性原则。

E.终身教育原则。

65.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66.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三个要是组成。

67.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68.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题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又称为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

69.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义务。

70.权利当中的利益是可以放弃的,但当权利与职责相联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就不可以随意放弃。

71.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72.宪法是我国之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律的总章程,是我国一切立法的依据,是我国教育法的基本法源。

73.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教育法》就是我国教育基本法。

74.教育行政法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教育法律。

75.地方性教育法规的前提是不得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85.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规章。

86.我们通常对法律责任定义为:

法律责任是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实施了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承担的带有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87.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A.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B.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

C.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D.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88.承担教育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89.对教师提出的申诉,主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受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天内进行处理。

90.行政官诉讼是一种“民告官”的诉讼。

91.《教育法》于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92.《教育法》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中的基本法,是教育的“宪法”或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在教育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93.《教育法》是我国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教育大法。

94.《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宪法”,在教育法律法规纵向层次中处于顶层,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95.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实施。

9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97.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98.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9.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100.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额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想分离。

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02.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103.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104.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学制度。

105.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106.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107.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108.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109.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110.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兴办的校办产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11.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12.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13.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114.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国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扶持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兴办校办产业。

115.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

116.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7.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撑大的你民事责任。

118.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复制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9.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20.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121.在这些规定里包括教师的地位、待遇,建立国家教师资格制度,以及教师职务聘任制度、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制度等。

122.在接受教育者权利与义务规定方面,特别强调了国家要保证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

123.见鬼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纳入大教育的法律关系中,是国家驾驭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