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8816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案中图版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来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重点)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阅读教材P41~P42前三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

1.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材梳理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阅读教材P42~P43,填写下列知识。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影响

(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①表现

②特点: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3-5、图2-3-6、图2-3-7,据图分析阿拉伯国家、美国和欧洲城市建筑的特点及原因。

提示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

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

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

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

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慢地向郊区递减。

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

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

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预习效果自测]

1.正误判断:

(1)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  )

(2)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

(  )

(3)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4)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  )

(5)我国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

(  )

(6)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

(  )

提示 

(1)× 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

(2)×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

(3)√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4)× 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也会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产生文化分异现象。

(5)× 我国北方园林以红、黄为主色调,追求荣华富贵;南方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显示了追求宁静、闲适的心理需要。

(6)√ 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读下列文化景观图,完成2~3题。

2.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甲图景观显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寒冷B.干旱

C.地势高D.雾多

解析 黄土高原上因黄土有较强的直立性,所以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了一个个的窑洞作为住房,如丁图所示。

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甲图中的房屋为平顶,这主要是与其自然环境中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这一特征相适应的。

答案 2.D 3.B

读下图,回答4~5题。

4.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

5.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解析 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 4.B 5.D

探究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案例探究】 材料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

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结合材料探究: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人群中传播。

【反思归纳】

1.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3.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耕地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

传统民居

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

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

主食

面食

大米

运动项目

冬季溜冰

游泳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即时巩固】 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幅景观图中,A图位于我国的________方,B图则位于________方。

(2)A、B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风俗习惯B.气候条件

C.生产活动D.地表形态

(3)简析A景观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间的密切关系。

解析 从题干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①A图为竹楼景观,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区域,竹楼有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侵袭等。

②B图为我国北方的窑洞,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区,该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利于适应当地夏热冬寒的气候特点。

答案 

(1)南 北

(2)B

(3)其建筑特点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

探究点二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案例探究】 材料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是与西方城市有明显区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

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亘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

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虽然清朝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十分宽阔,但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开放的公共性。

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

 结合材料探究:

(1)古希腊广场建筑风格反映了西方文化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而古代中国的广场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

(2)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

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3)青藏铁路的终点站为拉萨火车站,其整体建筑风格突出了藏族特色,你能说出这样做的原因吗?

提示 

(1)外向 开放 内向 封闭

(2)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3)拉萨市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藏族文化的烙印。

拉萨火车站是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设必须要体现藏族的地域文化,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到拉萨市的整体风格之中。

【反思归纳】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广场、大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即时巩固】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读材料回答

(1)~

(2)题。

(1)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B.②⑥C.③⑤D.④⑤

(2)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

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答案 

(1)B 

(2)D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哪些。

对点练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当地离海较远,所以海鲜产品较少。

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

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

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答案 1.D 2.B

对点练二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完成3~4题。

3.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4.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 第3题,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由于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

第4题,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 3.C 4.D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1.荷兰因为地势低洼,留传下了一种独特的习俗:

穿“木鞋”。

荷兰人穿“木鞋”是为适应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的地理环境。

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

B.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地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D.此种地域文化的范畴不是单一要素

解析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

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

3.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吊脚楼 ②—蒙古包 ③—窑洞 ④—四合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2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第3题,②对应的民居是蒙古包,③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四合院是北京地区民居的特色,而①在河北,没有吊脚楼分布,④为青海内陆地区为建筑墙体较厚的平房。

答案 2.B 3.C

下图为“某城市中最常见的女性装扮”。

据此完成4~5题。

4.该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宗教建筑景观是(  )

A.清真寺B.教堂

C.寺庙D.泰姬陵

5.该城市中常见的建筑风格是(  )

A.红墙黄瓦飞檐斗拱B.白墙尖塔穹顶水池

C.绿篱草地花园洋房D.高基斜顶围墙庭院

解析 图中展示的是阿拉伯女性的基本装束。

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代表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佛教建筑是塔、寺庙,基督教是教堂,印度教的代表建筑是泰姬陵)。

答案 4.A 5.B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6~7题。

6.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7.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解析 第6题,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而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第7题,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

答案 6.D 7.B

8.读“山西省一些老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式的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向单面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

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

(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________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________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

欧美民居与四合院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

解析 根据山西气候条件及图示,“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山西水资源较少,当地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

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为保证排水,屋脊多为尖顶。

受内向、封闭文化及皇权的影响,中国民居多“四合院”式建筑,多建有围墙。

而西方国家受外向、自由、开放文化的影响,房屋建筑绝少围墙,多为独立性很强的独幢建筑。

答案 

(1)B

(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稀少。

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内外两边倾斜) 降水较多

(4)没有围墙。

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

能力达标练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1~2题。

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B.南面

C.东面D.西面

2.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解析 第1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第2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生产春小麦,而生产冬小麦。

答案 1.A 2.B

下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D.政治历史的差异

4.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体现了藏族的建筑特色

解析 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为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水等因素;卢沟桥为北方平原环境;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的文化的烙印。

答案 3.A 4.C

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均高于一般城市。

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

7.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5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

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D.威尼斯、日内瓦

解析 第5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第6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第7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答案 5.C 6.A 7.C

8.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与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广州西关大屋还体现了哪些独特的岭南文化?

(3)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

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解析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

西关大屋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趟栊门,以及独特的布局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大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案 

(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兼容性;商业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

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