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043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docx

春季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720恐龙教案4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恐龙》教学案例

一、教学现象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恐龙》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二、教学过程

师:

关于恐龙的什么消失,至今还是一个谜。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位未来的考古学家,你猜猜它们是怎么消失的?

生1:

我想可能是由于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它喷出来的高温岩浆把恐龙烫死了。

生2:

我猜想是由于恐龙与恐龙之间爆发了一场灭绝性的战争,恐龙们自相残杀,所以恐龙从此消失了。

生3:

我认为是因为地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

地球上突然变得很热很热,或者突然变得很冷很冷,恐龙忍受不了这种突然变化,所以恐龙灭绝了。

……

生4(突然站起来):

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恐龙也和人一样,曾经统治着地球,可是后来却全军覆没了,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呢?

生5:

是的,我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如:

乱扔垃圾、制造大气污染、砍伐森林,是否会让我们人类将来的命运也和恐龙一样呢?

    

生6:

恐龙与恐龙之间的自相残杀是否就像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战争呢?

是否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和恐龙一样要去寻找生存的乐园呢?

生7: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全世界提出这样一个口号——为了我们的明天,请维护世界的和平。

生8:

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发出这样一个倡议——为了人类的命运,请保护地球。

……

师: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我们确实应该从恐龙灭绝这件事中受到教训。

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如:

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开办化工厂,将一些有毒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并将污水投放到河流中,使得我们这个江南水乡都找不到一条干净的水源。

我们的这些行为确实是在剥夺我们子孙的生存空间。

所以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三、评析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有重视备课的好传统,许多老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教案上课。

但是,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

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就以本片段为例:

教师原本设计的问题是询问学生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却在回答的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碰撞擦出了火花,将它延伸到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吸取教训这个问题上去了。

这一环节是教师没有经过预先设计的,但我认为它却达到了这堂课的最“精彩”。

 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过程教学,课堂就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它所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情况自然就会产生。

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

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形势相比,教材和教学设计往往有滞后性。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就必须跟着变化,死守着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无异于“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

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所以说新课程的备课要从“技术”走向“人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冥思苦想,在设计的精巧上下工夫,而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

孩子们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在感悟人生。

他们将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视人的资源因素,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将会闪耀着语言、思想、精神和生命的光辉,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浅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赵艳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应该成为小学生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将阅读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个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指导观;教学相长,教给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从点滴入手,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生课外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相比较有其不足之处。

其一,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

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

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二,课内阅读极少有泛读指导。

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一般不适合进行泛读指导。

而泛读,常常是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

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

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

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

学段

年级

阅读量

补充要求

第一学段

1~2

不少于5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

3~4

不少于4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

5~6

不少于10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见下表:

《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了,这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就必须要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一、教师要立足学生,将阅读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

可以说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

那如何指导好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到学生内部的动力和构建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场。

(一)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

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应由过去注重教师的“外部输入”转变为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强调如何使学生想读。

为此,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

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

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要满足学生不同的语文课外阅读需要,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和闭路电视教学网,从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本的、网络的、视听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反复刺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

第二、关注小学生阅读成就感的生成。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

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前,我宣布要召开一次“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

学生一听,很感兴趣,纷纷找出各种故事书籍,阅读、排练。

在活动课上,每个学生都表演了准备好的故事。

经过一番竞争,共选出了十名“故事大王”。

获奖的同学兴奋不已,没获奖的心有不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由此产生并越来越高。

当然,这样的活动还可以让学生的家长参与其中,让他们看到孩子的进步,关注到孩子阅读成就感的生成,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起来,更好地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二)构建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场

要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教师要做到:

第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为学生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如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等,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跃上新的高度。

第三,根据情况选用适当的检测方式。

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

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式很多,如查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故事演讲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展示知识卡片、平时交流以及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师要尊重个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指导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指导观,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孩子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认为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值得阅读,便布置学生去阅读,而且采用统一的方式(如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进行检查,并未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没有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体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

(一)激发阅读主体的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其所喜好的读物。

例如第一学段的孩子只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确地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但是,这个阶段却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

可以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

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

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

如《中国少年儿童》、《小学生必读佳作》、《少儿百科想和做》、《上下五千年》等等。

第三学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

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

第二、根据学段,开展活动。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例如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二学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

教师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三学段的孩子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期间,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

(二)充分发挥阅读主体的作用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第一、鼓励学会发现。

古人云: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杜威所说:

“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

第二、培养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教师要教学相长,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一)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如:

选读法。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查阅、摘录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或阅读能延伸教学内容的作品、文章、书籍。

学习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就带着孩子们读了冰心的一系列的文章:

《笑》、《往事》、《寄小读者》、《纸船》等等。

又如:

学会精读与浏览。

教学生明确哪些作品、书籍要重点读,读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批注。

哪类作品可略读、可浏览,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

再如:

圈点批画法。

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时对那些名言警句,精彩的词、句子、段落可作批注。

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

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

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性质、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二)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且有效的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安排也要科学,如指导学生在早晨多些背诵复述,晚上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三)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程序:

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阅完全书后,再理清文章思路后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写出读书笔记。

(四)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

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按课堂上精读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进行,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四、教师要点滴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阅读姿势和卫生。

教师要让学生注意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着头看书;注意用眼卫生,不要在用餐、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的环境下看书;懂得爱护书籍,不管是自己购买的,还是借阅的书籍,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

(二)学会正确的选择书籍。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

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叶圣陶先生曾说:

“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

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

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

(四)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

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

再次,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树立典型,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语文教育要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真正领悟课外读物的丰富内涵,领会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

成语——一支意味深长的歌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陈亚

摘要:

重视积累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2-12册练习中都有成语歌的学习。

它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的面很广,自然景色、社会历史、人物的品德言行、国家的繁荣兴盛、朋友的深情厚谊,学习以及做人的原则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我们在教学这些成语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成语歌的特点,进行归类学习;欣赏成语歌的音韵美,读出其中的节奏、韵律,在享受美的同时,熟读成诵;领略成语歌的意境美,让学生细细体味,达到熟记成语的目的;感悟成语歌中的人生美,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把成语当诗来读,当歌来唱,联系实际,学用结合,领悟成语的内涵,体会人生的真谛,唱出成语的精彩。

正文:

荀子说:

“积土为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传统的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

重积累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

教材从第二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熟记成语”的训练。

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而富有表现力。

成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主要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和口头俗语。

而苏教版中的“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读来和谐压韵,琅琅上口,美不胜收。

这些成语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从数量上看,第一册有4个,2-12册的每个单元练习中都单独列出了“熟记成语”一栏。

各册的数量分别为:

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各为32个;第五册至第八册分别为64个;第九册至第十二册各为84个。

十二册总计有692个。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数量呈台阶式递增。

这还不包括课文中的成语和练习中其它形式如成语填空中出现的。

如此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成语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其次,从整个的内容上看,这些成语涉及到自然景色、社会历史、人物的品德言行、国家的繁荣兴盛、朋友的深情厚谊,学习以及做人的原则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再从一个个的练习来看,集中在一起的八个或十二个成语之间在内容上都是有关联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门与某一个字相关的成语。

例如:

海不扬波、海波不惊、海纳百川、海晏河清、海水群飞、海啸山崩、海枯石烂、海誓山盟,这些成语中都带有一个“海”字,展现了大海博大的胸怀、壮观的气魄,而且这八个成语可分为四组,每组成语之间内容是一致的,第一组“海不扬波、海波不惊”形容海上风平浪静,最后一组“海枯石烂、海誓山盟”形容大海的永久,也形容情谊的坚定。

2、一组成语歌中虽然没有带有同一个字,但却共同描写了某一方面的内容。

如第七册《练习3》上的“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天相接、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人们读后,脑海中浮现的绝对不会是大漠景色,而应是如梦如幻的江南胜景,而这前后两个词之间在内容上也是相互关联的:

“湖光山色”的美景就如“人间天堂”,“明月清风”的季节“桂子飘香”,“水天相接”两者“相得益彰”,“江山如画”的地方就是江南“鱼米之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后一个词是对前一个词的描写或补充说明,前后两个词之间的意思是一致的。

3、一个练习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方面来写,其中有一半的成语带有同一个字,但前后四个词之间内容却是相反的。

例:

头头是道、娓娓而谈、信口开河、夸夸其谈、理直气壮、侃侃而谈、胡言乱语、无稽之谈、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拾人牙慧、老生常谈。

其中“头头是道、娓娓而谈、理直气壮、侃侃而谈、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是形容人们会说话,而其它的四个成语则是形容人们乱说话。

意思截然相反的几个成语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与第三种正好相反,几个成语围绕一个方面来写,其中有一半成语中含有同一个字。

如:

喜形于色、满面春风、少气无力、弱不禁风、盛气凌人、八面威风、心悦诚服、甘拜下风,都与人的神态有关。

5、几个成语中不含有同一个字,但却围绕着一个方面来写,意思相反,如:

言行一致、口是心非、不卑不亢、奴颜婢膝,都与人的言行有关。

象这样多种内容的组合,能使学生的积累内容更丰富,更有立体感。

第三、从形式上看,成语歌中的成语都是四字成语,而且都是成对出现,一年级四个,二年级六个,三四年级八个,五六年级十二个,两个成语一组,排列整齐,如律诗般给人一种严整的形式美,而且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再从音韵来看,隔词押韵,即如以两词为一组的话,每组的末尾字都押韵,例如:

“博闻强记、家学渊源,栉风沐雨、名山大川,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押的都是“an”韵,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展现了一个伟大人物伟大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成语积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首首的诗歌,试拿这些成语与《诗经》中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作一比较,读来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成语积累当作诗来读,当作歌来唱,读出韵味,唱出感情。

一、欣赏成语歌中的音韵美。

成语歌与诗歌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朗读时,我也借鉴了诗歌的朗读方法,讲究停顿转折、抑扬顿挫。

例如在教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桃红柳绿、芳草如茵、汗流浃背、砾石流金、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风雪交加、滴水成冰、岁月如流、尺璧寸阴”这一组成语时,我先请学生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

“你觉得这一组成语像什么?

”学生与我的感觉相同,都回答说:

“像一首诗。

”“哪些地方象诗呢?

”学生回答:

“像诗一样整齐,像诗一样有节奏,像诗一样押韵,像诗一样描绘了一年四季时光的流转。

”“既然像诗,那么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立刻摇头晃脑地揣摩起来。

等他们读了几分钟后,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试着读了读,结果赢得了满堂掌声,读得非常有味,不是在读单个的词,而是在吟诵一首诗。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也要来吟诵一下,效果都不错。

最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了一下读的节奏、韵律:

1、两个词之间停顿的时间稍短,两对词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例: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桃红柳绿/芳草如茵// 。

2、末尾的韵要读得响亮,且一气呵成,听起来就如一串珍珠用韵母“in”串了起来。

3、要有高低舒缓。

开头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应读得高昂快乐,表达人们喜迎新春的愉悦心情;而结尾的“岁月如流、尺璧寸阴”则应读得舒缓低沉,以警戒人们时光易逝,快快把握好尺璧寸阴。

把成语当作诗来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会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学生记背成语时不仅没有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读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