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129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4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业

课时作业40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盘锦高三段考)据基督教说,上帝制造了万物后,又造了人类去管理万物,人类是世界的中心;在文艺复兴时,思想家提出人是世界的中心,提出了人文主义。

据此可知(  )

A.文艺复兴是对基督教的继承

B.反对教权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C.教会的腐败导致了基督教的衰落

D.文艺复兴利用了基督教教义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是借助基督教教义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艺复兴和基督教有本质的不同,不是对基督教的继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文主义才是文艺复兴的核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未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

D

2.(2018·吉林省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

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

解析: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材料中的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的个性解放。

故答案为D项。

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题干“实际上”的要求,排除。

答案:

D

3.(2018·辽宁省六校联考)瓦拉在《论作为真正幸福的享乐》一书中,认为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人必须享受尘世生活的一切乐趣。

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也说:

“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

”拉伯雷也说,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

以上材料实质上是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  )

A.倡导追求现世的幸福

B.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统治地位

C.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

D.揭露教会禁欲主义思想

解析:

莫尔和拉伯雷的语言无法体现“倡导追求现世的幸福”,排除A;根据“认为世俗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追求‘自由’和财富就是幸福”体现出追求幸福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故B正确;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

B

4.(2018·衡水高三调研)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

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十日谈》表达了对封建特权的不满,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D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18·南平高三统测)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开始否定宗教神学的地位

C.极力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

D.借用宗教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而材料中的“神圣的东西”应当是指宗教,因此材料表明文艺复兴是借用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答案:

D

6.(2018·海口高三调考)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

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并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缄言。

这说明(  )

A.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

B.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

解析:

A、D与材料无关,排除;B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根据“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说教禁欲观(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故C正确。

答案:

C

7.(2018·衡水高三大联考)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

于是,他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

这说明当时路德(  )

A.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解析:

材料中“路德……按照当时神学问题辨论的正常惯例……《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体现出路德利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故A项正确;路德主张“信仰得救”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对教会斗争的策略,不是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故C项错误;路德主张信仰方式的变化,不是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8·揭阳高三联考)马丁·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

马丁·路德的实质目的是(  )

A.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B.将世俗生活神圣化

C.否定教会的权威D.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提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的主张,要打破教会对信徒的控制。

材料内容正是在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工作都是神圣的天职,是在为神而工作,那么就从本质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上帝与信徒中介的地位,所以C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维护世俗君主权威的内容,故A项错误;也不能解释为世俗生活的神圣化,只是现象不是本质,B项错误;D项中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改革的结果和影响,而不是实质目的,所以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景德镇高三段考)“路德确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如何获得上帝的恩典。

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其他人迫切希望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

”路德所谓的“内在恩典状态”是指(  )

A.购买“赎罪券”B.“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C.实现教会的民主化D.虔诚信仰天主教会

解析:

“获得同样的内在恩典状态并确保灵魂得救”,联系所学可知,指的是“信仰上帝即可得救”,故B正确,D错误;路德反对通过外在的繁琐的宗教仪式获得灵魂得救,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现教会的民主化”,排除C。

答案:

B

10.(2018·唐山高三评估)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可知否定天主教会权威,促进了德国民族文化的统一,由“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可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弱化宗教信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技术的相关信息,排除B;马丁·路德的主张有利于德意志地区的统一,不能说是“直接推动”,排除C。

所以选D。

答案:

D

11.(2018·吕梁高三调研)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

“普通百姓和工场女工甚至9岁儿童从圣经中懂得的真理要比不读圣经的教皇多得多。

”这反映出他主张(  )

A.反对信仰基督教B.教皇应该享有权威

C.《圣经》代表着理性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关内容。

根据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读《圣经》的重要性”。

从而直接判断得出,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12.(2018·汉中高三阶段验收)有学者指出:

“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地区的不同,这也反映出两者的一些差异。

材料中说“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说明文艺复兴适用人群仅是富庶地区,而宗教改革则是一场比较深刻的思想革命,因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所以C选项正确。

A选项错在“都”字上,材料只提及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能代表所有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两者的斗争对象的问题;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8·河南新乡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

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

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

材料二: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

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

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2分)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

(4分)

解析:

(1)问,据材料一概括传统儒学的财富观念,据材料二概括新教伦理财富,然后对比概括不同之处。

联系明清和宗教改革时期中国与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原因所在。

(2)问,从两种财富观念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作用上分析其影响。

第(3)问,从道德伦理观对经济推动和阻碍两方面分析。

答案:

(1)不同: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根源:

中国: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

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2)影响:

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认识:

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14.(2018·宁夏银川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

郑允桓前往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

郭氏曰:

“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

”遂入门,躬绩养老姑。

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

“允(桓)子归,宜娘抚之。

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据[清]《泉州府志》

材料二:

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通奸罪,一律活焚。

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理由进行申诉。

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

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责,从此作了修改。

——据《十日谈》

从两则材料中提炼出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解读。

(要求:

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4分)

解析:

找准立论研究角度,可以从背景、原因、立场和影响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做到观点鲜明,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角度一:

材料一发生于封建专制和礼教盛行的明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以礼杀人,压制人性。

材料二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提倡思想自由,为资产阶级服务。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

角度二:

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女性地位较低,共同原因是法律的规定,如中国王朝的提倡和法律规定,西方对不贞女子惩罚的规定。

但中国儒家的三纲五常纳入了法律,程朱理学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民束缚得更紧,郭氏主动为未婚夫守节,即为例证。

角度三:

《泉州府志》认同并赞赏女子为男子守贞,这种赞美容易形成对妇女的道德压力,违背了人性;而对男子的贞洁不做要求,如郑允桓可以在外生子。

《十日谈》同情受压迫的妇女,主张尊重人性和生理需求,并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抨击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很有见地的,后者的立场比前者更具人性化。

角度四:

《泉州府志》以官方史书,国家政策的形式,表彰妇女的贞洁观,剥夺了女性的爱情婚姻权利,巩固了封建纲常秩序。

《十日谈》赞扬妇女的机智斗争,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后者较前者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