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9216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docx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

2017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说明

语文

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是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根据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2017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大纲(语文)》的要求,结合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重点考查教学大纲规定的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为150分。

Ⅰ.考试说明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语文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欣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础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欣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中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和《2017年江西省“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大纲(语文)》的要求组成考试内容。

对考试内容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

(3)辨析病句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现代文阅读

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欣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感知形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领会内涵,感受艺术魅力。

思考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

(1)理解B

理解作品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旨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③分析作品的形象

(3)欣赏评价D

①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②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4)探究F

①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②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2.职业相关类文本阅读

阅读与职业相关类文本。

(1)理解B

读懂主要内容。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②领会文本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四)语文综合实践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

筛选信息,整合资料。

按要求表达。

表达应用E

(五)写作

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基础等级”包括:

符合题意

符合文体要求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发展等级”包括: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务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二)试卷结构:

试卷采用分卷模式:

第I卷为选择题,45分左右;第Ⅱ卷为非选择题,105分左右。

(三)试卷内容比例: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约30%,现代文阅读约20%,古诗文阅读约10%,作文约40%.

(四)试题难易比例:

较容易题约35%,中等难度题约50%,较难题约15%.

四、样题示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埋(mán)怨蓦(mò)地虬(qiú)干燧(suí)木取火

B.夙(sù)愿婀娜(nuó)花瓣(bàn)黯(àn)然失色

C.俯瞰(kàn)镶嵌(qiàn)瘦削(xiāo)与之媲(pì)美

D.凄怆(chuànɡ)褐(jié)色蹩(bié)进趋之若鹜(w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阔斑驳落蕊清流激湍

B.抑郁蓊郁感概故弄玄虚

C.慰藉拾掇苍茫鱼翔浅底

D.痒序烦躁伺候引吭高歌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庭院中的湖石峰峦气势,风貌与玲珑幽静的揖峰轩恰成鲜明的对照。

由此向北是远翠阁。

站在这里,既可以全园,又可以苏州郊外的名胜虎丘。

A.雄浑俯瞰远眺

B.雄厚远眺俯瞰

C.雄浑远眺俯瞰

D.雄厚俯瞰远眺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汗牛充栋,应有尽有。

B.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碰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C.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D.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眼的信息加工原理,对于改进机器的输入装置和自控系统传动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B.单细胞海藻是海洋的主人,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左右。

C.由于受到视野和视敏度的限制,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单凭肉眼很难识别和发现地面目标。

D.生命在海洋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

6.下列语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的是()。

A.这里原来是一片荒野,走出四五十里也见不着一个人。

B.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C.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

D.林冲应道:

“小人便去。

7.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

不。

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

(设问)

B.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比喻、夸张)

C.“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多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对偶、比喻)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拟人)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C.《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本人独立编成。

D.《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阅读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9-11题。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9.下列对诗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点明了时间、地点和送别客人这一事件。

B.“主人下马客在船”指主人下了马而客人已经在船上了。

C.“醉不成欢惨将别”指送别饮酒,内心不痛快,虽有万般不舍,但终将离别。

D.“主人忘归客不发”指主人忘记回去而客人也舍不得出发。

10.下列对诗句中所描述的景与物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枫叶荻花”是秋天的景象,烘托了别离的环境,含蓄传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无管弦”指没有歌伎弹奏演唱来助兴,此时的“无管弦”为后面“忽闻琵琶声”作铺垫。

C.“茫茫江浸月”以动衬静,用月浸江中这一动景衬出宾主此时平静的情态。

D.“琵琶声”忽然从江面上传来,照应“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秋瑟瑟”既点明季候特征,也突出主人送客时的凄凉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从“举酒欲饮”到“醉不成欢”,写出了送别时的不舍和诗人借酒浇愁而终不能消解的凄惨之情。

C.从“秋瑟瑟”到“无管弦”到“惨将别”转而为“忽闻、忘归、不发”,只为渲染诗人的寂寞情怀。

D.诗人在这八句诗里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使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色和离情气氛得以充分体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

嗟呼!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

从师的风尚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

低于

C.则耻师焉,惑矣惑:

迷惑

D.士大夫之族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

C.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

14.下列加点词在本文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B.句读之不知

C.小学而大遗D.位卑则足羞

1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益圣,愚益愚译文: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译文:

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C.或师焉,或不焉译文:

有的当老师,有的不当老师

D.圣人之所以为圣译文: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①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④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⑤,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①辽阔的海洋,昔日是生命的摇篮,如今是天然的牧场。

……

         ②你来到海边,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

有绿色的石莼、浒苔和礁膜,有褐色的海带和裙带菜,有红色的紫菜和石花菜,还有形状像羽毛的羽藻,细长似绳的绳藻等,可以说是五颜六色,形状万千,无所不有。

这些较大的海藻,有的是人们珍贵的食品,有是是重要工业原料和药材,有些海藻已进行人工养殖。

奇怪的是,许多海洋植物动物并不吃这茂盛的海洋牧草。

         ③离开海岸较远的广阔海面,很难再看到海洋植物的踪影了。

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

不。

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

从大海里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许多单细胞海藻。

有的细胞外面有一个由硅质组成的硬壳,这是硅藻;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多半是甲藻。

硅藻和甲藻是海洋里的主要单细胞海藻,此外,还有其他单细胞海藻。

         ④不要小看这些单细胞海藻,它们是海洋的主人。

它们的数量很多——约占海洋植物总量的95%;分布广——分布在占地球面积 2/3海洋上。

它们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机物,约等于陆地植物的总产量,或更多。

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

而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不管它们怎样令人注目、讨人喜爱,它们在海洋植物界却微不足道的。

17.对文段横线中“真正的海洋牧草”的海洋,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各样的海洋植物(海藻)

B.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

C.海洋里的单细胞海藻

D.海洋里的硅藻和甲藻

18.对第④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单细胞海藻的数量和分布

B.单细胞海藻的作用

C.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与单细胞海藻的比较

D.单细胞海藻在海洋中的地位

19.对上述文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

B.列数字、引用、下定义

C.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D.打比方、下定义、引用

20.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昔日,最原始的生命是在海洋里诞生的。

B.大海里的一滴水里,有的细胞长着两根细长的鞭毛,在水中游来游去,这就是甲藻。

C.单细胞海藻是海洋的主人,因为它们数量多,分布广。

D.许多海洋动物并不吃石莼、浒苔以及海带、紫菜等生长在沿岸一带的大型海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1~24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1.结合全文,找出文中的总领句。

答:

22.请概括荷塘边小煤屑路的特点。

答:

23.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字的含义。

答:

24.选文的第三段,含蓄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25-27题。

小船拼命往前摇。

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

但是立刻就想:

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

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

那明明白白是鬼子。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

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25.“那些走远了的人”指的是谁?

文段中这些青年妇女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26.下面两句话各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分别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①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答:

②往荷花淀里摇!

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答:

27.最后一段环境(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8.语文综合实践。

《微笑着面对生活》是我们曾经经历的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也许这次活动,已成为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记,成为我们享受生活快乐的一种体验,请依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本次活动语文教师让你设计活动步骤,你打算怎样设计,请把你的设计简要地写下来。

(2)为了搞好本次演讲,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开场白,你打算该如何设计?

(3)你的一位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

通过本次学习后,你打算该怎样劝说他?

29.应用写作。

张群和王众是大学同班同学。

毕业前夕,张群必须在五月底前缴清欠学校的1500元学费才能顺利毕业,而他在校外勤工俭学的工资又需在七月底才能领取。

正好王众近几天获得了在校外广告公司兼职的3000元劳务费,张群向王众提出借1500元的请求,王众欣然答应。

请你代张群给王众写一张借条。

要求:

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语言得当,100字以内。

3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妈妈拍着襁褓中的孩子,自言自语说:

“等你长大了,妈就幸福了”;十年后,妈妈对孩子说:

“等你上大学了,妈就幸福了”;又过了十年,妈妈对孩子说:

“等你娶媳妇了,妈就幸福了”……

请以“妈妈的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B2.C3.A4.A5.A

6.C7.D8.C9.B10.C

11.C12.C13.A14.D15.C

16.①一时多少豪杰

②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善假于物也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

17.C18.D19.C20.B

2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2.曲折、幽僻、寂寞、阴森森。

23.“且”字有“姑且”“暂且”之意,“姑且”把不宁静的心情抛到脑后,“暂且”欣赏这荷塘月色吧!

24.作者希望逃离平时所处的那个纷乱的、令人颇感不自由的现实世界及对它的不满。

25.青年妇女的丈夫。

有些后悔——紧张——镇定。

26.①心理描写。

表现了她们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的坚贞品格。

②语言描写。

说明她们机智聪慧、有丰富的水乡生活经验。

(意思接近即可)

27.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表现了众志成城、抗击来敌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预示了故事的结局);暗示了作品主题。

(意思接近即可)

28.1.

(1)示例:

a.收集关于“笑对人生”的资料。

(准备演讲稿)b.结合名人事例谈体会。

c.讲述自己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并回顾自己是如何面对的。

d.每个人的桌面上贴一条“勇于面对挫折,笑对人生”的座右铭。

(2)提示:

注意有称呼,有主题且语言富有激情。

(3)示例:

别灰心,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

”请相信自己,你一定会在失败中站起来。

29.略。

30.略。

Ⅱ.语文科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

第一章语音

一、考试要点

语音在《考试说明》中属于最基本的层次,即识记层次。

本章知识主要考查“能区别常见的同音字、多音字,以及多义字的读音。

”本章考点多为多音多义字、容易读错的字。

二、知识要点

对语音方面的考查,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多音多义字误读

如:

龟(jūn)裂、游说(shuì)、地壳(qiào)、稽(qǐ)首、字帖(tiè)、遒劲(jìng)、禅(shàn)让、拓(tà)片、咬文嚼(jiáo)字等词语中加点字都是多音多义字,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选择正确读音。

2.声旁误读

由于古今音韵的变化,70%左右的形声字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不能按声旁直接确定读音。

如:

“炽(chì)”易误读“zh씓屑(xiè)”易误读为“xiāo”等。

有些字的读音与声旁读音只是声调不同,尤其要注意。

如:

“渲(xuàn)染”“吹毛求疵(cī)”“高屋建瓴(líng)”等。

3.形声字误读

有些字笔画、结构相近容易读错。

如:

喧(xuān)一渲(xuàn),眩(xuàn)一玄(xuán),汨(mì)—汩(gǔ)等。

4.习惯误读

如:

“哺(bǔ)育”误读成“哺(pǔ)育”,“颈(jǐng)项”误读成“颈(jìng)项”,“矩(jǔ)形”误读成“矩(jù)形”。

第二章汉字

一、考试要点

识记汉字的字形和正确使用工具书,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正确辨析和使用形声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和同音字,掌握汉字的规范书写,不写错别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辨认有无错别字。

二、知识要点

考生要准确识记这些字的音形,了解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因音同而误写、因形近而误写、因音近而误写),并通过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从根本上消灭错别字。

如“炙”是会意字,上面是“月”(肉),下面是“火”,意思是“用火烤肉”,可组词为“残羹冷炙”,自然与“针灸”的“灸”字不同。

“一筹莫展”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筹”意思是“计策、办法”,写成“愁”明显错误。

另外,不要孤立地记字,应通过组词加强理解,巩固知识。

第三章词语

一、考试要点

正确使用词语除了要正确理解词语之外,还要注意语境,要适应具体语境的需要选择最佳词语。

此部分知识难点是近义词的辨析和成语的正确使用。

二、知识要点

1.同义词辨析

辨析同义词时,如果同义词间有共同语素,只要运用语素分析法找出不同语素之间的不同点就可迎刃而解。

如:

辨析“考察”与“考查”,不同语素在“察”和“查”上,“察”可组词为“观察”,“查”可组词为“检查”“核查”“审查”等。

在组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语素义,“察”应指观察、调查、研究;“查”指检查、核查。

继而我们可以推断出“考察”是在开阔眼界的基础上,了解情况,学习经验,改进工作;而“考查”是上对下的一种考核行为。

辨析同义词时,离不开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

必须首先弄懂全句或全段的意义,进一步确定词义。

近义词的含义辨析与选用的原则是词不离句,方法是:

要辨析语义的轻重,要辨析使用范围的大小,要辨析感情色彩的差异,要辨析语体色彩的不同,要辨析表达作用的区别。

2.成语使用

要正确使用成语,应明确成语中的关键语素义,注意成语内的文言因素,以及通过引申或用本义做比喻而形成的成语的整体意义。

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理解成语。

成语主要来自寓言故事、名家名言、历史故事、民间俗语,在学习课文时,应注意归纳引申。

成语使用时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褒贬失当、扩大范围、用错对象等,做题时可从上面几种情况着手思考。

第四章标点符号

一、考试要点

标点符号考题近几年在选择题中一般为3分。

题型仅限于辨析选择题,即选择标点使用正确或错误的句子。

标点考题往往带有综合性的特点,测试范围较宽;测试点为标点知识的易混易错处,如引号与点号的搭配使用,括号与点号的搭配使用,冒号、问号、引号、顿号的用法等。

二、知识要点

要解答好标点符号考题,首先要充分细致地复习标点符号知识,要边练边记忆,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其次在解题时,要根据停顿长短来确定点号,分清标点层次。

标点停顿长短依次为:

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

当几个并列的句子或短句相连时,要注意辨析该句分号、逗号还是顿号相隔。

在解题时,要整体把握文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辨析标点的作用。

如对有疑问词的句子先要弄清它是否是疑问句后再点标点;几个问句相连,要弄清它是几个句子,是不是选择问句;文中有引用时,引用末的标点应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文中要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