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365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docx

全国卷Ⅲ衡水金卷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二

(全国卷Ⅲ,某某金卷)2021年高三语文先享题信息卷

(二)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某某、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某某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政德,即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

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认识,在政德教育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

此后,政德思想经由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不断丰富,贯穿于学术研究、人生修养、治国实践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中。

在实践中,历朝历代通过家训教化、学校教育、公文诏书等形式,传播政德思想,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家训教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

家训的内容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

如,诸葛亮告诫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认为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

他写的《颜氏家训》要求子女勤学、自律、重义、务实。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对旁人有益处,不能只会高谈阔论,否则就会浪费国家资财。

教育考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道德密不可分,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担当治国、平天下使命的君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汉唐以来,无论官学、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科书。

国家选任官僚也以修习儒家经典所达水准为主要标准。

正己修身、清廉为官、重义轻利等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内化为即将入仕者的君子人格。

此外,历代帝王也经常用策试、考试的方式促使为官者时刻坚守政德。

秦代的《为吏之道》中就包含了要求官吏忠诚、清廉、审慎、喜善、恭敬的内容。

汉代察举科目中包含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其要义就是“公、能、智、勇”等道德标准。

唐代吏部有考功司,以“德义”“清慎”“公平”“恪勤”所谓“四善”来考核从政为官道德。

公文诏书。

西周时期,周公吸取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的观点。

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修德性行德政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

帝王大臣往往将政德教化寓于传达政令的公文诏书中。

汉唐以来,很多皇帝诏旨及政府文告中都包含阐述君民关系、以民为本等德治理念,品评官员道德品行等政德方面的内容。

比如,汉文帝《匈奴和亲诏》:

“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

”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极陈孝亲之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也成为后世培养官员“孝”“忠”德性的教科书。

唐太宗在《命皇太子知左右屯营兵马事诏》中先肯定太子李治“忠孝成德,志业光茂”,而后才是任命的内容。

(摘编自鄯爱红《中国古代如何进行政德教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德思想由于不断丰富并贯穿于学术研究等方面,因而嵌入古代的国家治理结构中。

B.中国古代的家训有十余万种,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

C.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在培养读书人道德操守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D.古代皇帝诏书在发布政令和任命的文字前,要有关于为官应恪守道德操守的训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德”是文章的核心概念,开篇首先对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简明诠释,然后概述政德思想的传承,引出本文中心。

B.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家训教化教育考核、公文诏书三个方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并列关系。

C.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是本文一大特点,如引用古代家训、官箴、诏令,有力支撑了文章论点,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以西晋李密《陈情表》为典型事例,并援引其中文句,意在论证古代为官者要具备忠孝两全道德品质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惟德是辅”等政德理念,为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注重为政以德起到先导作用。

B.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包括大量政德教育内容,这些政德教育内容在齐家中颇受重视。

C.从古代选任官吏的标准看,德性居于首位,一个官员,哪怕他有卓越的理政才能,如果德性缺失,必将是德不配位的。

D.文中提到汉文帝和唐太宗的诏书,这两份诏书虽目的不相同,但在告诫为官要注重德行操守、以成大业方面是一致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在新中国大地上肆虐,医药卫生资源奇缺,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知识普遍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2年春,我国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

同志题词号召:

“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全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同年,中央成立防疫委员会,随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地区各部门以“除四害”、讲卫生、整治环境为重点,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

(摘编自王天奡《将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到底》)

材料二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次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洗礼。

结合本次疫情防控,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了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提升了自我防病意识和防护能力,意识到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健康治理,推动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尽快形成。

新时代,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警示我们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是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它以新的方式影响更多人,是爱国卫生运动本身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全社会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X卫生健康风险,同心协力共筑健康长城,才能让健康中国宏伟蓝图早日实现。

(摘编自王陇德《坚持预防为主,创新发展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三

某某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介绍,老鼠、蚊子等病媒生物滋扰人类生活,传播各种疾病,破坏生活环境,甚至带来安全事故。

为从源头清除和控制病媒生物孳生,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0年3~4月间,全市将围绕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商务楼宇、绿地公园、环卫设施、农贸市场、沿街门店等七类重点场所,采取分区域、分时段、分重点的推进方式,落实卫生健康、住建、房管、商务、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相关成员单位行业管理任务,集中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行动、环境卫生清洁行动、春季突击灭鼠行动、蚊虫孳生环境控制行动、查缺补漏行动等五大行动,广泛动员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持久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

(摘编自《某某全面启动春季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四

2020年4月10日下午,在某某市汉阳区领导带领下,300余名机关干部和11条街道的社区群干、志愿者代表纷纷走上街头、走进楼栋,开展“全民战疫,清洁家园”周末爱国卫生运动。

据介绍,“全民战疫,清洁家园”周末爱国卫生运动是贯彻全年的常态化活动,以后每周末都将开展。

除了做好日常的保洁、清运、消杀工作外,将以问题为导向,每周精准确定重点整治点位,统筹全区力量,彻底清理背街小巷、暴露垃圾及“十乱”,整治清理楼顶、楼道乱堆放和违规饲养、种植等问题。

将下大力气彻底清除影响市民健康安全的各种隐患,全面巩固疫情防控环境保障成果,营造健康安全、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摘编自《某某市汉阳区干部群众齐搭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建国之初医药卫生资源奇缺、一些传染病肆虐、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知识不足的背景下,全国发起了爱国卫生运动。

B.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民众对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深入了解,增强了防控意识,促使了群防群控、全民参与良好格局的形成。

C.某某市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环境卫生清洁、春季突击灭鼠、蚊虫孳生环境控制、查缺补漏与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结合起来。

D.某某市汉阳区将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以全面巩固疫情防控环境保障成果,营造健康安全、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发起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材料二说明了爱国卫生运动在新时代的作用及其新的内容。

B.材料三中,某某市爱国卫生运动采取分区域、分时段、分重点的推进方式,意味着在改善城乡环境的过程中,采用先城市后乡村的步骤。

C.材料四中,楼顶、楼道乱堆放和违规饲养、种植等问题都在整治清理之列,可见某某市汉阳区周末爱国卫生运动力度之大。

D.材料三和材料四,某某市和某某市汉阳区的有关防控具体做法,充分印证了材料二中新时代赋予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

6.某某市和某某市汉阳区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有哪些共通之处?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年过了是大年

朱道能

黑皮把一X红纸卷巴卷巴,往胳肢窝一夹,扭身就走。

正在洗碗的媳妇说:

还去打牌呀?

快过年了,家里还像个猪窝,也不拾掇拾掇?

黑皮正用指甲抠牙缝里的肉丝,等到了院子,“呸”地啐了一口,才应道:

打你的头啊?

我去写对联!

老话说,小年过了是大年,熬好浆糊贴对联。

今天就是小年,也是写对联的时候了——自从出了个会写毛笔字的杨胡子,松树沟这旮旯里,就没买对联一说了。

黑皮去的时候,正写林老七家的。

他家年前刚添了孙子,杨胡子把对联书翻了几下,问:

这副“天增岁月家添福”咋样?

林老七咧开一嘴黄牙,直乐呵:

中,中。

杨胡子并没立即动笔。

他左手摩挲着红纸,右腕悬握笔毫,屏声息气酝酿片刻后,方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写完一副,就让林老七双手提起。

他捋着长胡子,喊:

退一步,再退,再退……一直看着林老七退到院墙,才算作罢。

经过这一番远看近观,满意的,就让人卷起。

不满意的,就揉做一团,扔在地下。

术的黑皮在旁边瞅了会,呵欠一个连一个。

看前面还有人等,就把红纸往桌上一放,跑到邻院看打牌去了。

一直看到散场,黑皮才想起对联来。

等他过去一看,红纸还原封不动地躺在那里,而杨胡子已经开始收摊了。

黑皮急了,说:

我的还没写呢,咋不叫我一声啊?

杨胡子回了一句:

你卖肉的不守案,怨我?

明天再来!

说着,收起笔墨,转身进了屋。

媳妇听了黑皮的话,皱着眉头说:

不对啊,这杨胡子不是故意晾你吗?

——你是不是在哪得罪他了?

黑皮没好气地说,他写他的字,我干我的活,鸡狗尿不到一壶去,谁得罪谁呀?

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嘀咕开了。

到了晚上睡觉时,他咯噔一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那天是大强房屋.上梁的日子,杨胡子被请去写喜联,黑皮被请去上大梁。

轮到入席吃饭时,有人客套道,杨先生,你上席请。

杨胡子客气了一声,就一屁股坐在头席上。

黑皮一见,心里就有些不舒服:

我们爬高上低,一个汗珠摔八瓣。

你倒好,就那么鸡爪子爬几下,就弄得像功臣一样,让我们一群师傅陪着……

因为心里不爽,黑皮就多喝了几杯闷酒。

吃过午饭,在挑选的未时良辰里,开始上梁封顶了。

尔后,一副上梁的喜联,就递到了黑皮手中,而站在下面指挥的,就是杨胡子。

黑皮好不容易挂好对联,刚刚歇口气,杨胡子就后退几步,眯着眼,又开腔了:

左边那联,再往上提一个拇指,不,一个半拇指……憋了许久的黑皮,借着酒劲,一下子爆发了;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你耍猴啊?

你自个儿屙屎自个儿擦!

写俩字就算本事?

有本事你把这梁给我架周正了!

话音一落,杨胡子当下脸就变成了猪肝色。

后来大强出面圆场,再加上“噼噼啪啪”的鞭炮一响,这事才算过去了。

媳妇一下子翘起头,一股凉风便灌进了被窝。

你看你,猫尿一灌,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咋样,得罪人家了吧?

黑皮把脖子一梗:

得罪他咋啦?

少了他X屠夫,就吃有毛肉?

不就是对联吗,我明天赶集想买几副买几副。

媳妇知道,男人是在赌气。

老辈传下个说法,免费给人写对联,是积福。

免费得对联,是得福。

再说了,全村99户贴杨胡子的对联,你一家贴买的,咋说也不是个光彩事啊。

媳妇劝黑皮,明儿去了,主动递根烟啥的,他就借坡下驴了。

多大的事啊,笑一笑不就过去了?

黑皮犟劲窜上来了,说:

男人的事,你们娘们懂个啥?

睡觉!

第三天,一群人围在村口的大碾盘上打扑克。

黑皮过来了,把一卷纸往磨盘上一扔,说:

让我来两把。

有人拿起那卷纸,问:

这啥?

黑皮应了一句:

对联。

那人一打开,就笑:

啥对联呀,咋比你媳妇的脸还皱巴啊?

接下来,笑得更厉害了:

哈哈,你们瞧瞧这副对联,丹凤呈祥龙献瑞,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啥玩意啊,驴头不对马嘴!

黑皮说,别瞎说,这可是杨先生写的对联哩!

说话间,他把手中的牌一摔:

哈哈,炸弹!

小年一过,日子就像点燃的炮引,“嗤”的一下,就到了除夕。

早上起来,媳妇惊叫一声:

黑皮,快来看,门口放着对联儿……

黑皮打开对联一看,不但院门,厅房,厨房样样不少,而且连自家的猪圈门都没落下。

黑皮摸着没有胡须的下巴,嘿嘿直乐:

就你个绵“羊”样,还想跟俺大牛顶头!

大牛,是黑皮的小名儿。

大年说到就到了,媳妇忙着准备年夜饭,黑皮就忙着贴对联。

当他把最后一副“猪如大牛”的对联,端端正正地贴上猪圈门后,便像杨胡子一样,后退了几步,把红彤彤的对联都瞅了一遍,兀自笑了。

“噼噼啪啪”,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松树沟的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将故事设置在人们过春节贴春联的情境中,以小见大,反映了新农村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整篇小说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味道。

B.小说刻画杨胡子在写好字后,捋着胡须,让人拿着他写的字一点点后退,远看近观,这些动作表现了杨胡子认真仔细以及爱惜脸面的性格。

C.黑皮没明白杨胡子给他写的“猪如大牛”的对联的讽刺意味,将对联端端正正地贴在猪圈门上,还后退几步仔细端详,此处让读者忍俊不禁。

D.小说虽然也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但并不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轻松欢快而又不失真实的喜剧效果,这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密不可分。

8.小说插入“大强房屋上梁”这个情节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

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

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某某王长史,兼行参军。

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

后历高唐令、某某正,俱有能名。

及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

以母忧去职。

开皇初,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

郡废,转曹州司马。

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

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

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减俸禄,为

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

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

十五年,上幸某某,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

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

诏曰:

“景茂修身洁已,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

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藩条。

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

及疾愈,复乞骸骨,又不许,转道州刺史。

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

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

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

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其后请政事,上优诏听之。

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某某,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

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

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初卒官,年八十七。

谥曰康。

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节选自《隋书·循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

B.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

C.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

D.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隋朝始设,察举考试中用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举人雅称。

B.乞骸骨,古代官员主动请求退职,即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于故乡。

C.耆宿,古代指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人。

被称耆宿至少具备年老、德高两个要素。

D.考校,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朝廷对各级官员例行考核,考核结果影响官员升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景茂年少好学,为政有名。

他年少时便博览经史,在魏通过甲科考试后步入仕途,被人誉为“书库”,在高唐令和某某正的职位上颇有政声。

B.公孙景茂两度请辞,均未获准。

他在曹州司马任上和被调入朝廷之后,均因年老请求退休,他的请求都没有得到皇帝批准,而是被优诏褒美。

C.公孙景茂访察民情,注重民生。

他任道州刺史时,深入乡里,进村入户,了解百姓的生产情况;他还拿出自己的全部俸禄来帮助孤寡老弱群体。

D.公孙景茂为政以德,颇受好评。

他非常注重教化,对德才兼备的人予以褒扬,对有过错的人注重教育引导,治下风清气正,因此他被称为良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景茂撤减俸禄,为

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

(5分)

(2)明年,以疾征,吏人号泣于道。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夏夜喜雨诗

郭印

夜坐飞蚊息,凉生户牖中。

稍披风力快,俄听雨声雄。

疠疫千家净,炎蒸一夕空。

安眠知处处,端的谢天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夜常有蚊子活动,可是此夜蚊子没有出来,这暗示了天气转凉的特点。

B.首联描述门窗纳入凉风,致使蚊子销声匿迹,前果后因,行文形成变化。

C.颔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风起雨至的情景,为下面抒发内心感受作铺垫。

D.“稍”“俄”两字表现夏季风急雨快的特点,虚词的运用使诗句更加流畅。

15.结合诗的后两联,分析作者喜雨的原因。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从而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这样,就是真正的“无所待”了。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涉及了弹奏琵琶的四种指法,而紧随其后的这句“”,以唐代的两支名曲衬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3)周敦颐《爱莲说》中对菊、牡丹和莲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分别是“花之隐逸者也”“”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通过考古来理解中华文明,我们能够看到她“最远”和“最真”的历史面貌。

()。

没有文字记载时,“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祖先进行有效的社会组织?

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崇拜与信仰?

在落后的生产条件,先民用怎样的方式铸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通过考古发现,这些问题不断得到解答,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中华文明最早的“基因图谱”。

所谓“最真”,在于考古的实物证据,引领我们进入古人真切的生活情境。

想要文献史料走进历史生活,离不开读者的构拟想象,但考古发掘所呈现的古代生活,却都是“实打实”的。

良渚古城的粮仓里,还存着5000年前的稻米;某某省眉县杨家村发现的窖藏青铜器中,还留有西周贵族们酿的酒;南海I号的陶缸里,还剩有南宋人吃的咸鸭蛋……一壶一罐、一刻一划,都真实可触,种种细节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身在现场,亲临其境。

这,考古的意义与魅力。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谓“最远”,在于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

B.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这就是所谓“最远”

C.“最远”指的是在于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

D.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这就是考古所谓“最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何也能通过就是B.如何更能通过就是

C.如何更能根据将是D.为何也能根据将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先民用怎样的方式建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B.在落后的生产条件,先民用怎样的方式建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C.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先民用怎样的方式铸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D.先民用怎样的方式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建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避免在高温、通风不良处进行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

炎热的夏天户外锻炼一定要注意时间,不要①,可以选择早晨或夕阳西下时,但也要注意,不可进行长时间爬山或跑步。

夏天出汗多,②,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可以适当喝淡盐水,避免大量出汗引起的体内电解质紊乱。

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③。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5分)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部署要求,中央财政下达94.5亿元,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政策,比上年增加6.7亿元,增长7%;支持地方在上年增加1万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特岗教师招聘规模5000人,达到10.5万人;优先满足“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县,特别是52个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区县的村小、教学点教师补充需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振华中学高三某班班主任准备在本班组织一个“照亮自己”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搜集并选择两三句箴言,写在语文课本扉页上,意在让学生每次打开课本时,看到箴言,就像点燃一把火炬,“照亮自己”。

该班学生李明亮写了这样几句箴言:

①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

(唐·元结)②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执着地去追求。

(钟南山)③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

假如你是李明亮,2049年的某天偶然看到“当年”语文课本上的这几句话,无论你是事业有成的人士还是普普通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