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648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竹节人》教学反思1.docx

《竹节人》教学反思1

9《竹节人》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提示语,快速理清文章思路,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课文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2.品味生动精准的语言,认识人类文明的创造,思考宇宙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3.尝试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目的,选取恰当的方式,有条理地加以表述。

【教材与学情分析】

《竹节人》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记叙类文本,叙事语言生动活泼,书写了“我们”在物质匮乏的童年,制作的“竹节人”玩具,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与满足。

课文先总写“竹节人”风靡全校,“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再从具体制作竹节人,以及斗竹节人两方面详细展开,呈现了一幅幅我们的童年生活因竹节人而产生无穷乐趣的场景,最后以“我们”发现老师也偷偷斗竹节人达到高潮,作为学生的“我们”窥得了老师的秘密,更加满足,明确老师在“我们”的童年回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当“我们”发现老师竟然偷偷地玩没收的竹节人时,内心无比自豪与得意,似乎“我们”的竹节人得到了巨大的肯定,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这些都成为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创造的游戏带给我们心灵的快乐。

六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喜爱游戏,在预学过程中学生对竹节人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文章解读能力薄弱,语言品析能力不够,所以对作者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确。

基于这样的学情,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比较容易达成的是抓住关键提示语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梳理。

三个部分以总分形式呈现,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圈画关键提示语理清文章内容。

其次,生动准确的语言是本课的亮点。

需要重点引领学生体会在三个主要事件中传达出的作者情感,品读语言的言外之意,夸张色彩的句子,生动的修辞手法等等,从字里行间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述。

2.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课文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做竹节人:

1)“做成了”过程简单,材料简易的竹节人的得意快乐。

2)“都”“只能”强调在物质匮乏,没什么可玩的社会环境下,玩具带给我们心灵的乐趣。

回忆旧知,投放情感。

 

直观感受,引起初步共鸣。

切入文本

播放斗《竹节人》视频,将学生的目光投放到斗竹节人部分。

(看这个小小的竹节人在破课桌上单打独斗是如此的有趣,接下来我们也来学习作者和同学们是如何来玩他们制作好的竹节人。

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将兴趣和情感投放文本。

细读文本

 

品味

语言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如何通过具体情形的描述传递自己情感的?

1.散读8-19节,圈画批注斗竹节人的乐趣主要表现在哪几种情形?

1)不知疲倦对打;

2)呆头呆脑挨揍:

3)挖空心思取名;

4)别出心裁装饰;

5)摆开场子观战。

(通过片段、画面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游戏的程度逐渐在递进。

2.以多种方式朗读斗竹节人部分,读出情感!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以及对语言的品味,我们感受到了玩竹节人的乐趣。

圈划、交流、品读,体会叙事过程中的游戏之趣。

 

师生配合读、生生配合。

在感受迷竹节人的部分,侧重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品读文本语言,感受游戏的乐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难点突破

 

把握主旨

(预设)文章最后写到老师没收并偷玩竹节人,这好像与“我们迷竹节人”的内容不一致,大家怎么看?

途径一:

找出描写老师的词语以及“我”和同桌的词语。

老师:

大步流星、怒气冲冲——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学生:

眼巴巴、沮丧、悻悻然——相视一笑、心满意足

(老师形象以及“我们”心情的前后对比)

途径二:

品读“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怨恨:

没收了竹节人和我们的快乐。

沮丧:

捡竹节人没有捡到。

化为乌有:

老师玩竹节人时也和我们玩的入迷时一样。

明确:

1)侧面表现我们玩得入迷,上课的时候也忍不住玩;

2)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竹节人的有趣;

3)可爱可亲的老师和竹节人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探讨老师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

 

总结汇报。

引导学生学会前后文联系起来读文章,把握主旨。

总结提炼

童年的游戏,让我们痴迷,童年的故事,令我们回忆。

回顾本课,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了竹节人游戏之趣及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心灵之乐,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学习本文要学会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品析语言,融入自己的体验,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回顾体会本文的阅读方式。

引导学生反刍课堂所学,了解阅读方法。

【课后作业】

1.积累词语:

抄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每个3遍。

2.品读赏析(二选一)

(1)摘抄课堂中尚未品读过的2个具有夸张色彩的句子,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写出其表达效果。

(2)比较阅读冯骥才的《花脸》,圈划出“我”想成为英雄被人敬重且富有乐趣的语句,选择其中2处进行批注点评。

3.小练笔(选做题)

学习本文的夸张手法,将运动会上玩的手心手背的游戏,转化成文字,从“我们玩”和“别人看”两个角度写一写该游戏的玩法和其中精彩之处。

(150字)

 

附:

【板书】

(我们)迷竹节人

做(3-7)斗(8-19)老师玩(20-29)

过程简单不知疲倦搏斗

呆头呆脑挨揍可亲可爱

材料简易挖空心思取名

别出心裁装饰

摆开场子观战

情感体验

对童年的

美好回忆

游戏心灵

之趣之乐

课题

9竹节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2.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案纸,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检查预习,新课导入

1.声音响亮,朗读标题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

1.师:

作者是怎么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

明确:

自已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

2.师:

你们见过竹节人吗?

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明确:

第3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

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灵活机动:

“纳鞋底”“缝衣服”的区别(纳: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

请1-2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师:

你们的童年时光,又是怎么度过的?

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的童年时代存在差别?

明确:

手机,电视,书(自由发言)。

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

补充材料:

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渐普遍。

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

4.师:

让我们通过课文,再来仔细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

(2-3名同学)

明确:

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

(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年纪——拟人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形状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

“一不小心,掉笔”)

(2)“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

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的威风凛凛。

小结:

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想象画面。

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板书:

想象画面)

三、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

1.师:

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

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

(通过时间、人物)

明确: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2.师:

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上课时老师的表现(老师大步流星),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老师的形象(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明确:

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课后的惊讶和有趣。

3.师:

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来写,分明是什么?

明确:

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过。

四、回家作业

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

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

《竹节人》

范锡林

时间

地点画面想象

人物联系实际

9《竹节人》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提示语,快速理清文章思路,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课文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2.品味生动精准的语言,认识人类文明的创造,思考宇宙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3.尝试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目的,选取恰当的方式,有条理地加以表述。

【教材与学情分析】

《竹节人》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记叙类文本,叙事语言生动活泼,书写了“我们”在物质匮乏的童年,制作的“竹节人”玩具,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与满足。

课文先总写“竹节人”风靡全校,“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再从具体制作竹节人,以及斗竹节人两方面详细展开,呈现了一幅幅我们的童年生活因竹节人而产生无穷乐趣的场景,最后以“我们”发现老师也偷偷斗竹节人达到高潮,作为学生的“我们”窥得了老师的秘密,更加满足,明确老师在“我们”的童年回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当“我们”发现老师竟然偷偷地玩没收的竹节人时,内心无比自豪与得意,似乎“我们”的竹节人得到了巨大的肯定,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这些都成为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创造的游戏带给我们心灵的快乐。

六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喜爱游戏,在预学过程中学生对竹节人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文章解读能力薄弱,语言品析能力不够,所以对作者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确。

基于这样的学情,结合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首先比较容易达成的是抓住关键提示语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梳理。

三个部分以总分形式呈现,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圈画关键提示语理清文章内容。

其次,生动准确的语言是本课的亮点。

需要重点引领学生体会在三个主要事件中传达出的作者情感,品读语言的言外之意,夸张色彩的句子,生动的修辞手法等等,从字里行间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述。

2.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借助联想与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创造和游戏的乐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课文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做竹节人:

1)“做成了”过程简单,材料简易的竹节人的得意快乐。

2)“都”“只能”强调在物质匮乏,没什么可玩的社会环境下,玩具带给我们心灵的乐趣。

回忆旧知,投放情感。

 

直观感受,引起初步共鸣。

切入文本

播放斗《竹节人》视频,将学生的目光投放到斗竹节人部分。

(看这个小小的竹节人在破课桌上单打独斗是如此的有趣,接下来我们也来学习作者和同学们是如何来玩他们制作好的竹节人。

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将兴趣和情感投放文本。

细读文本

 

品味

语言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如何通过具体情形的描述传递自己情感的?

1.散读8-19节,圈画批注斗竹节人的乐趣主要表现在哪几种情形?

6)不知疲倦对打;

7)呆头呆脑挨揍:

8)挖空心思取名;

9)别出心裁装饰;

10)摆开场子观战。

(通过片段、画面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游戏的程度逐渐在递进。

2.以多种方式朗读斗竹节人部分,读出情感!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以及对语言的品味,我们感受到了玩竹节人的乐趣。

圈划、交流、品读,体会叙事过程中的游戏之趣。

 

师生配合读、生生配合。

在感受迷竹节人的部分,侧重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品读文本语言,感受游戏的乐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难点突破

 

把握主旨

(预设)文章最后写到老师没收并偷玩竹节人,这好像与“我们迷竹节人”的内容不一致,大家怎么看?

途径一:

找出描写老师的词语以及“我”和同桌的词语。

老师:

大步流星、怒气冲冲——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学生:

眼巴巴、沮丧、悻悻然——相视一笑、心满意足

(老师形象以及“我们”心情的前后对比)

途径二:

品读“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怨恨:

没收了竹节人和我们的快乐。

沮丧:

捡竹节人没有捡到。

化为乌有:

老师玩竹节人时也和我们玩的入迷时一样。

明确:

1)侧面表现我们玩得入迷,上课的时候也忍不住玩;

2)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竹节人的有趣;

3)可爱可亲的老师和竹节人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探讨老师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小组讨论。

 

总结汇报。

引导学生学会前后文联系起来读文章,把握主旨。

总结提炼

童年的游戏,让我们痴迷,童年的故事,令我们回忆。

回顾本课,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了竹节人游戏之趣及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心灵之乐,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学习本文要学会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品析语言,融入自己的体验,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回顾体会本文的阅读方式。

引导学生反刍课堂所学,了解阅读方法。

【课后作业】

1.积累词语:

抄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每个3遍。

2.品读赏析(二选一)

(1)摘抄课堂中尚未品读过的2个具有夸张色彩的句子,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写出其表达效果。

(2)比较阅读冯骥才的《花脸》,圈划出“我”想成为英雄被人敬重且富有乐趣的语句,选择其中2处进行批注点评。

3.小练笔(选做题)

学习本文的夸张手法,将运动会上玩的手心手背的游戏,转化成文字,从“我们玩”和“别人看”两个角度写一写该游戏的玩法和其中精彩之处。

(150字)

 

附:

【板书】

(我们)迷竹节人

做(3-7)斗(8-19)老师玩(20-29)

过程简单不知疲倦搏斗

呆头呆脑挨揍可亲可爱

材料简易挖空心思取名

别出心裁装饰

摆开场子观战

对童年的

美好回忆

游戏心灵

之趣之乐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

3.体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分学习小组、共读一本课外书、猜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形成任务

活动1:

读书交流

1.读书交流:

最近班级都在读什么书?

对书中什么内容感兴趣?

是怎么读的?

2.认识策略:

围绕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

活动2:

初读课文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用这个阅读策略来读《竹节人》这篇课文。

2.猜读课文:

猜一猜课文写什么?

3.初读课文:

借助学习单第一版块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容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和同学们交流。

活动3:

形成任务

1.把握内容:

联系猜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讲讲黑板上写的词语。

2.学习字词:

汇报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

3.形成任务:

同学们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读一读课文导语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板块二:

选读课文,完成任务

活动1:

自主阅读

1.交流方法:

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读?

出示: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

2.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完成第二个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1)我关注的内容是(  )竹节人,最感兴趣的是第(  )自然段(读有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

(2)对这个内容,我要补充!

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

活动2:

汇报交流

预设一:

做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2.相互补充交流。

预设二:

玩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玩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玩竹节人虽然简单,但让人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2.相互补充交流。

3.欣赏玩竹节人的视频,体会朗读。

预设三:

创新玩竹节人乐趣

1.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乐趣。

2.相互补充,体会朗读。

板块三:

自主选择,完成任务

活动1:

交流方法

1.选择任务:

刚才我们完成了任务二,还有两个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

那么,怎样完成这两个任务呢?

我们来看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样交流的,读一读。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交流方法:

你想完成哪个任务?

打算怎么读?

3.自主学习:

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任务,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表格,填一填,做一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