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0793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docx

八上文言文复习学案二

编号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卧龙学校2011——2012学年度(下)学案

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2)

编制人:

朱光明审核人:

宋长广使用时间:

2012-2-23(星期四)

第二课时

一、自主梳理:

(一)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1、《桃花源记》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铭”是。

3、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

5.《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6、《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_______

8、《陋室铭》中文章的点题句(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____________。

(二)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2、无论魏晋3、寻病终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惟吾德馨

6、谈笑有鸿儒7、不蔓不枝8、香远益清9、可爱者甚蕃10、亭亭净植11、诎右臂支船12、左手倚一衡木

13、罔不因势象形14、神情与苏黄不属

15、大道之行也16、男有分,女有归

17、略无阙处18、不见曦月19、夏水襄陵

20、飞漱其间21、属引凄异22、素湍绿潭

23、五色交辉24、晓雾将歇25、夕日欲颓

26、相与步于中庭27、但少闲人28、积水空明

29、方其远出海门30、仅如银线31、人物略不相睹

32、披发文身33、溯迎而上34、僦赁看幕

(三)一词多义:

1.   舍:

便舍船2.   寻:

寻向所志

屋舍俨然寻病终

3.   为:

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宫室中轩敞者为舱

4.  之:

具答之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渔人甚异之

5.  奇:

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

6.  端:

其人视端容寂东坡右手执卷端

7.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8.   绝:

沿溯阻绝/绝谳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四)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2.   欲穷其林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 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7. 箬篷覆之8. 石青糁之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林寒涧肃

12. 披发文身13、一览众山小

(五)翻译下列语句,注意加横线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相与步于中庭。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回顾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3、《陋室铭》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4、在《爱莲说》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5、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莲”有什么含义?

《爱莲说》

①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②莲花的象征意义: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①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三峡》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8、《三峡》中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

(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三峡》中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

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

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10、《三峡》中“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1)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①奔放美②清悠美③凄婉美

11、《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目的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虚景:

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

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2)清静、舒适、愉悦。

13、《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

第二课时

三、中考链接

(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乙)阅读李肇的《王积薪闻棋》,回答问题。

(5分)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

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妇曰:

“诺。

”媪曰:

“第几道②下子矣。

”妇曰:

“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

“尔败矣。

”妇曰:

“伏局。

”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④,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①王积薪:

围棋高手。

②道:

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

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

③伏局:

认输。

④复其势:

复验那盘棋的局势。

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分)

  ①宿于逆旅()②良宵难遣()

  17.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

(2分)

  18.选文短小精粹,趣中寓理,从王积薪最初“自谓天下无敌”,到自叹棋艺不及媪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分)

 

答案: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6.①旅店②排遣,消遣

  17.示例:

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

  18.示例:

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

(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

请仔细阅读两段古文,完成后面问答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

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

消散。

③康乐:

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

参与,引申为赞赏。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5)沿溯阻绝()(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4分)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分)

答: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2)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

(1)或:

有时。

(1分)

(2)奔:

飞奔的马。

(1分)(3)绝:

消失。

(1分)(4)俱:

全,都。

(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分)《答谢中书书》:

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分)4·

(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分)

1.安徽省芜湖市《桃花源记》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福建省三明市《陋室铭》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山不在高,……“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

①椟:

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

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10.(2分。

每题1分)

(1)出名(著名)

(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4分。

每题2分)

(1)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

“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3.2009厦门市《爱莲说》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7.《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

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0.读文赏荷:

(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6.(2分)要点与评分:

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美妙到了极点(或:

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7. D(2分)

8. B(2分)

9.(4分)要点与评分:

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句2分。

①句: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或:

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②句:

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10.读文赏荷:

(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

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

每处1分。

雨中:

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3分)要点与评分:

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例一:

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

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

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