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037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docx

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有这个,做题就不怕了!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一、跟俸禄有关的:

俸、禄、秩、饷

1、俸:

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

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

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

有功者受重禄。

3、秩:

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 百官志二》:

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

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

通“疲”,疲劳。

转饷:

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

治、乱、兴、盛、衰、亡

1、治:

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

以乱攻治者亡。

2、乱:

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

以乱攻治者亡。

3、兴:

兴起,建立,与“ 衰 ” 或“ 亡 ” 相反。

如《史记· 文帝本纪》: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

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

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亡:

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

贵、贱、卑、豪

1、贵:

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

根本。

基:

基础。

2、贱:

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素贱人。

3、卑:

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鄙:

见识短浅。

豪:

收天下之豪杰。

 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

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诈、(chǎn)、谲(jué)

1、鲠(gěng):

直爽,正直。

骨鲠:

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 任隗(kuí)传》:

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回隐:

回避,隐藏。

2、耿(介):

光明正大,正直。

如《韩非子· 五蠹(d ù )》: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蠹:

蠹虫,咬器物的虫子。

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虽有:

即使有。

勿怪:

不足为奇。

3、厚:

忠厚,厚道。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勃为人木强敦厚。

(木强:

性格质直倔强。

4、矜、仁矜:

矜,慎重,庄重。

仁矜,仁爱,善体恤人。

如《汉书·冯参传》:

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5、悫(què ):

悫,诚实,谨慎。

如《史记·孝文本纪》:

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6、刚:

刚强、坚强。

如《论语·公冶长》:

吾未见刚者。

7、毅:

意志坚定,果断。

如《论语· 泰伯》:

士不可不弘毅。

(弘:

广大,宽广。

8、恺(kǎi)悌:

亦作“岂弟”,或作“ 恺弟 ”。

平易近人。

如《后汉书· 贾逵传》:

性恺悌。

9、鲠切:

刚正率直。

如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十一:

弹劾中黄门,鲠切无所避。

10、木讷:

指人质朴而不善辞令。

如《论语·子路》: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11、奸:

邪恶,狡诈。

如《商君书·农战》:

不可巧取(官爵),则奸不生。

奸不生,则主不惑。

12、佞(nìng):

善辩,巧言谄媚。

如《论衡·答佞》:

何必为侫以取富贵。

13、诈:

欺骗。

如《战国策·秦策一》:

大王以诈破之。

14、谄(chǎn ):

巴结,奉承。

如《荀子· 修身》:

谄谀我者,吾贼也。

(谀:

阿谀奉承。

15、谲( jué ):

欺诈,玩弄手段。

如《论语·宪问》:

齐桓公正而不谲。

l 补充:

勤:

努力,尽力。

“勤王”,为王事辛劳。

恭:

恭敬,谦逊有礼。

循吏 :

循礼守法之吏。

俊杰:

才智出众的人。

孤高,不趋时。

切:

恳切,率直。

介:

操守,志节;独特,不合群。

矜:

夸耀;骄傲自满;庄重;同情。

五、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节、清(廉)、贪、淫、靡、

1、行:

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2、德、操:

品德,道德,品行。

如《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如《史记 ·张汤传》:

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

3、节:

气节,节操。

如文天祥《正气歌》:

时穷节乃见。

(时穷:

困难的时候。

4、清(廉):

清正廉洁。

如《东观汉记·周泽传》:

拜太常,果敢直言,数有据争,朝廷嘉其清廉。

5、贪:

贪婪。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贪。

6、淫:

荒淫。

靡:

奢侈,浪费。

六、表敬重的:

恭、敬、重、尊

1、恭:

恭敬,谦逊有礼。

如《史记· 萧相国世家》:

相国年老,素恭谨。

(相国:

官名,指萧何。

2、敬:

尊敬,尊重。

如《论语· 先进》:

门人不敬子路。

注意:

“恭”和“敬”是同义词。

“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

3、重:

敬重。

如《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传》:

又睹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

(睹:

看见。

4、尊:

尊重。

如《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甚尊宠蒙氏。

七、表受到诬陷的:

中、谮(zèn)、诬

1、中(zhòng):

中伤,污蔑别人使受伤害。

如《汉书· 何武传》:

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显、商:

人名。

2、谮(zèn):

说坏话诬陷别人。

如《荀子· 致士》:

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

(残贼:

残害。

加累:

以罪恶累害别人。

3、诬:

捏造罪状陷害人。

如《宋史· 秦桧传》:

其顽钝无耻者,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

八、表赞扬的:

多、嘉、誉、与、许、叹

1、多:

称赞。

如《史记· 商君列传》: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嘉:

赞美,嘉奖。

如 韩愈《师说》: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誉:

称赞,赞美。

如《 庄子· 盗趾》: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4、与:

赞许。

如《 汉书· 翟方进传》: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5、许:

赞许,赞同。

如《 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6、叹:

赞叹,赞许。

如《 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

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

(权:

孙权。

齐肃:

整齐严肃。

九、表内心嫉恨的:

恶、厌、憎、贬、怨、患、疾

1、恶(wù) :

讨厌,不喜欢。

如《大学》:

故好而知其恶(è) ,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厌:

讨厌,厌恶。

如《史记·主父偃传》:

诸公宾客多厌之。

3、憎:

恨,厌恶。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秦甚憎齐。

4、贬:

给予不好的评价,与“褒”相对。

如矛盾《雨天杂写之一》:

秦始与汉武并称,而今褒汉武而贬秦始。

5、怨:

怨恨,仇恨。

如《史记·秦本纪》:

缪(mi ào)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

憎恶,讨厌,厌恶。

如《 左传·晋灵公不君》: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7、疾:

恨,憎恶。

如《宋史·樊知古传》:

吾疾贫富不均。

十、表责备的:

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过:

责备。

如《鸿门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责:

责备,责罚。

如《史记·殷本纪》:

悔过自责。

3、咎:

责怪,责备。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咎其欲出者。

4、诛:

责备,谴责。

如李陵《重报苏武书》:

汉厚诛陵以不死。

5、让:

责备,责怪。

如李陵《 左传·僖公五年 》:

寺人披请求进见,公使让之。

6、谴:

责备。

如《 战国策·东周策》:

太卜谴之曰。

7、尤:

指责,归罪。

如《论语·宪问》:

不怨天,不尤人。

8、折:

指责。

如《三国志·魏书· 傅嘏(gǔ)传》:

季布面折其短。

十一、表宽容的:

容、贷、恕、宽

1、容:

宽容,容忍。

如《史记·汲黯传》:

不能容人之过。

2、贷:

宽恕,宽容。

如《后汉书·袁安传》:

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

3、恕:

宽恕,原谅。

如《战国策·赵策四》: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4、宽:

宽宏,度量大。

如《汉书·吴王刘濞传》:

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王日益横。

(横:

蛮横,残暴。

十二、表喜乐的:

乐、欣(然)、悦(说)、欢

1、乐:

快乐,高兴。

如《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欣(然):

喜悦,高兴。

然,……的样子。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

于是、然后。

衡:

通“横”。

3、悦(说):

高兴,愉快。

如《史记·吴起传》:

吴起不悦。

十三、表哀怒的:

怒、愤、忿恚(huì)、涕泣、切厉、罹(lí)、诟、恼

1、怒:

生气,愤怒。

如《诗经·卫风·氓》: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愤:

愤怒。

如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

3、忿恚(huì):

恼怒,发怒。

如《史记·陈涉世家》: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故:

副词,故意。

忿恚:

使……发怒,恼怒。

尉:

官名,都尉。

4、涕泣:

哭泣,流泪。

如《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5、切厉:

严厉。

如《后汉书·窦武传》:

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

(戒:

告诫,警告。

6、罹(lí) :

忧患,苦难。

如《诗经·王风· 兔爰》: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7、诟:

怒骂,辱骂。

如《左传·哀公八年》:

曹人诟之。

(曹人:

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十四、表说话的:

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后写作“谘”)

1、谓:

告诉,对……说。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王谓田鸠曰。

2、诏:

告诉,告诫。

如《庄子·盗跖》:

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3、诰gào :

告诉。

如《尚书·太甲下》:

伊尹申诰于王。

(伊尹:

人名。

申:

再,重。

4、告:

告诉。

如《庄子·庚桑楚》:

吾固告汝曰。

(固:

本来。

注意:

告,诰,诏。

“告”和“诰”原来都是告诉的意思,后来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诰”或“诏”。

秦以后“诏”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

宋以后“诰”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级官吏或封爵时用。

5、敕:

告诫,嘱咐。

如《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

公敕诸将:

关西兵精悍。

(精悍:

精锐强劲。

6、白:

告诉,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

便可白公姥。

7、陈:

陈述。

如《史记·韩非传》: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8、对:

回答,应答。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赵惠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9、语(y ù ):

告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

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

(弗:

不。

10、谕:

告诉,使人知道。

如《汉书·张骞传》:

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

(致:

送达。

赐:

赏赐的财物。

指:

通“旨”,意图。

11、喻:

告诉,使人知道。

如《淮南子·修务》:

故作书以喻意。

注意:

谕,喻。

二字古代通用,后来逐渐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义上用“喻”,在告诉的意义上用“谕”。

12、晓:

告知。

如《汉书·元后传》:

未晓大将军。

13、辩:

辩论,申辩。

如《孟子·滕文公下》: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14、问:

问,询问,与“答”相对。

如《论语·阳货》:

子张问仁于孔子。

15、谢:

道歉;推辞;辞别;告诉。

如《战国策·赵策四》: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徐:

缓慢。

谢:

道歉。

如《史记·吕太后本纪》:

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欲徙王赵:

要把代王迁到赵国去做王。

代:

国名。

边:

边疆。

谢:

推辞。

如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

挥手谢公卿。

(谢:

辞别。

如《孔雀东南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

告诉。

戒:

警戒。

慎:

小心。

16、折:

驳斥,使对方屈服。

如刘禹锡《天论》:

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

(天说:

指柳宗元《天说》。

17、诘:

责问,追问。

如《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士庄伯不能诘。

(士庄伯:

人名。

18、诉:

诉说,诉苦;告状;诽谤。

如白居易《琵琶行》: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诉:

诉说。

如《三国志 · 魏书·郭嘉传》:

数廷诉嘉。

(诉:

告状。

如《左传 · 成公十六年》:

诉公于晋侯。

(诉:

诽谤。

公:

鲁公。

19、咨(后写作“谘” ):

商议,咨询。

如诸葛亮《出师表》: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十五、表劝说的:

说、劝、规、讽、谤、谏

1、说:

劝说,说服。

如《史记·项羽本纪》: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劝:

劝说,劝告。

如韩愈《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3、规:

规劝,谏诤。

如《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宁以他事规我。

4、讽:

用委婉的话暗示或劝告。

如《韩非子·八经》:

故使之讽。

5、谤: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如《国语·周语上》:

厉王虐,国人谤之。

6、谏: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如《战国策·赵策四》: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强:

竭力。

十六、表害怕的:

畏、惧、惮、骇、遽(jù)

1、畏、惧、惮:

害怕,恐惧,畏惧。

如《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如蒲松龄《狼》:

屠惧,投以骨。

如《论语· 学而》:

过则勿惮改。

2、骇:

害怕,吃惊,惊骇。

如《左传· 定公十年》:

齐师至矣,郈人大骇。

(郈:

古地名,在今山东东平县。

 )

3、遽(jù):

恐惧。

如《世说新语· 雅量》:

孙、王诸人色并遽。

(色:

脸色。

并:

一起。

十七、表揭发的:

劾、讦( jié)、揭

1、劾:

检举揭发罪状。

如《汉书· 楚元王传》:

吏劾更生铸伪黄金。

(更生:

人名。

2、讦( jié):

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如《汉书·赵广汉传》: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3、揭:

显露,公布,揭发。

十八、表违背的:

牾( wǔ)、忤、逆、倍(背)

1、牾( wǔ)、忤:

违逆,冒犯,触犯。

如《资治通鉴·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

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如《求谏》: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2、逆:

抵触,违背,不顺。

如《史记· 留侯世家》:

忠言逆耳利于行。

3、倍(背):

违背,背叛,反叛。

如《史记· 楚世家》:

倍齐而合秦。

十九、表告别的:

辞、别、谢

1、辞:

告别。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

停数日,辞去。

2、别:

离别,告别。

如《孔雀东南飞》:

自君别我后 。

3、谢:

辞别,离开。

如《孔雀东南飞》: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初阳岁:

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二十、表拜访的:

造、过、访、顾、谒(见)

1、造:

拜访。

如《世说新语·言语》:

庾公造周伯仁。

2、过、访、顾:

探望,拜访。

如《明史·忠义传·许琰 》:

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

如《宋史·曹谷》:

欲徒步访两苏。

如诸葛亮《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谒(见):

拜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

上至,相国谒。

(上:

指刘邦。

二十一、表朝见的:

朝、觐

1、朝:

朝见,封建时代臣见君。

如《明史·太祖纪二》:

是月,天下府州官来朝。

2、觐:

朝见(君主)。

如《谷梁传·僖公五年》: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

(微:

衰弱。

享:

进献。

二十二、表暗中的:

阴、间(jiàn)、密

1、阴:

暗中,暗地里。

如《后汉书·张衡传》: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2、间(jiàn ):

秘密地,悄悄地。

如《战国策·赵策三》: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

(客将军:

原籍不在某国而任该国将军。

3、密:

秘密,隐密。

如《韩非子·说难》: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二十三、表离开某地的:

去、迁、徙

1、去:

离开。

如《聊斋志异·狼》:

一狼径去。

2、迁、徙:

迁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

迁其民于临洮。

如班固《苏武传》:

徙武北海。

二十四、表到往某地的:

如、过、诣、往、幸、

1、如:

到,往。

如《史记·项羽本纪》: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过:

走过,经过。

如《孟子·滕文公上》:

三过其门而不入。

3、诣、往:

去,到……去。

如《百喻经·入海取沉水》: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如《史记·项羽本纪》: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4、幸:

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帝幸梁山宫。

二十五、表走的:

步、趋、走、遁、亡、逃、匿

1、步:

行走,步行。

如《战国策·赵策四》: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

(殊:

特别。

强:

勉强。

2、趋:

快走。

如《论语·微子》:

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走:

跑,逃跑。

如《寡人之于国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遁、亡、逃、匿:

逃走,逃跑。

如柳宗元黔之驴》:

虎大骇,远遁。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怀其璧,从径道亡。

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如《说文》:

匿,亡也。

二十六、表饥饱的:

饱、饥、饿、馁、馑

1、饱:

吃足,与“饥”相对。

如韩愈《马说》: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饥:

饿,与“饱”相对。

如《孟子·公孙丑上》: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3、饿:

严重的饥饿,因饥饿而病倒。

如《左传·晋灵公不君》:

见灵辄饿,问其病。

注意:

“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食物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不当一般的“肚子饿”讲。

4、馁:

饥饿。

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无冻馁之患矣。

(患:

担忧。

5、馑:

饥荒。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

常“饥馑”连用。

如《论语· 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注意:

“饥”“馑”。

分开讲时,五谷没有收成叫“饥”;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叫“馑”。

但连用时“饥”、“馑”无区别。

二十七、表食物的:

糗(qiǔ)、馔(zhuàn)、肴、膳、羞(馐)、蔬、 果

1、糗(qiǔ):

炒熟的米、麦等干粮。

如《孟子·尽心下》:

舜之饭糗茹草也。

(饭、茹:

吃;草:

指野菜。

2、馔:

食物,多指美食。

如李白《将进酒》: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馔玉:

美好的饮食。

3、肴:

熟的肉类食物。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膳:

饭食。

如《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具太牢以为膳。

5、羞(馐):

美味的食物。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6、蔬:

蔬菜。

如《国语·鲁语上》:

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

7、果:

果子,果实。

如《百喻经·尝庵婆罗果》:

我此树果,悉皆美好者,无一恶者。

二十八、跟粮食有关的:

粟(sù)、黍(shǔ)  、禾、稷(jì)、谷、稻、菽、稼穑(sè)、耕耘、稔(rěn)、熟、刈、籴(dí)、粜(tiào)、廪(lǐn)、荒、欠收

1、粟:

谷粒 。

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粮食的统称。

如韩愈《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黍:

黍子。

碾成的米叫黏黄米。

如《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禾:

谷子,稻子,泛指庄稼。

如李绅《锄禾》:

锄禾日当午。

4、稷(jì) :

谷类。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

菽稷随时艺。

(菽:

豆类。

艺:

种植。

5、菽:

豆类的总称。

如陶渊明《桃花源诗》:

菽稷随时艺。

(艺:

种植。

注意:

上古时“豆”是一种盛食品的器皿,与“菽”的意义完全不同。

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6、稼穑(sè):

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如《汉书·高后纪赞》:

天下晏然,民务稼穑。

(晏然:

安宁,安定。

7、稔(rěn ):

庄稼成熟。

如《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

8、刈:

割。

如白居易《观刈麦》

9、籴( dí ):

买进粮食。

粜(tiào) :

卖出粮食。

如《商君书·垦令》: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10、廪(lǐn):

米仓。

如《孟子·万章上》:

父母使舜完廩。

(完:

重新整修。

)11、荒:

年成不好;凶年。

如《后汉书·鲍永传》: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

(丰穰:

丰收。

12、稼穑(泛指农业生产;庄稼

13、荒(荒年,收成不好)

14、歉(年岁欠收,收成不好,与“丰”相对)、

15、丰、饶(富足,多)

16、赡(富足,充足;供给)

17、足、给(足,丰足)

二十九、表容器的:

斛(hú)、斗、觞、樽

1、斛(hú):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如《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

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2、斗:

古代盛酒器。

也是容量单位。

十升为一斗。

如《史记·项羽本纪》: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觞:

古代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引壶觞以自酌。

4、樽:

盛酒器。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有酒盈樽。

三十、表死亡的:

(驾)崩、薨(hōng)、卒、不禄、死、山陵崩、没(殁)、终、圆寂

1、崩、薨、卒、不禄、死:

都是古时对人死的称呼。

《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如诸葛亮《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如《史记·魏公子列传》:

昭王薨。

如《左传·僖公十六年》:

公子季友卒。

如《史记·陈涉世家》: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等:

同样,一样。

2、山陵崩:

比喻帝王的死亡。

如《史记·赵世家》: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

指当时最高掌权者赵威后的死。

3、没(殁):

死,去世。

如贾谊《过秦论》:

始皇既没。

如《战国策·韩策二》:

父母既殁,兄弟无有。

4、终:

指人死亡。

如《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九十七乃终。

5、圆寂:

指僧尼死。

三十一、跟京城有关的:

禁、阙、畿(jī)、京、京畿

1、禁:

皇帝居住的地方。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长居禁中。

注意:

禁内(宫内);禁外(宫外);禁宫(宫殿);禁闼(宫门。

借指皇宫。

闼:

门);禁省(警卫森严的皇宫)。

2、阙:

朝廷;皇宫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为道路。

如《庄子·让王》: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魏,古代宫门上的楼台。

 )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虢 (guó)君闻之大惊,出见 扁鹊 於中阙。

3、畿(jī):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如《诗经·商颂·玄鸟》: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邦畿:

以国都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维:

语气词。

止:

居住。

4、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十二、跟皇帝有关的:

上、帝、朕、孤、寡人、践祚、登基、用事、御、诏、诰、(驾)幸、膳、奏、表、疏

1、祚zuò (帝位);践祚:

即位,登基。

如庾亮《让中书令表》:

陛下践祚。

2、用事:

执政,当权。

如《战国策·赵策四》:

赵太后新用事。

3、朕、孤、寡人:

古代帝王自称。

4、御:

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如:

御驾(皇帝驾临);

御膳(皇帝的饮食);

御酒(专供皇帝、宫廷饮用的酒)

5、奏:

臣子上帝王的文书。

如《汉书·赵充国传》:

作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

6、表:

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7、疏:

给皇帝的奏章。

如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袁可立)荣宠甚盛,乃七疏自勉归。

8、(驾)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三十三、表时间的词语

1、岁:

年。

如《苏武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2、期年:

满一年。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积年:

好几年,多年。

如《张衡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4、曩(nǎng):

以往,从前。

如《捕蛇者说》: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5、向:

从前,往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