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3211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

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师:

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

生:

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

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

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

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

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

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多媒体展示:

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

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

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

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

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

  ②师:

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

  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

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

作业展示,小结拓展1.作业展示:

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

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

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

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

  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

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

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点评:

  《梅竹精神》是湘教版第七册的中国画单元课。

陈老师选择梅花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赏梅和画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奠定基础。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并导入课题;

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

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魅力,领会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在技法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分步训练,运用示范和演示有效地化解技法难点,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梅花的笔墨技巧和作画步骤,作业效果良好。

  课后拓展很有特色,使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指印梅花”不但使国画技法不熟练的学生拥有了创作的自信和乐趣,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持续关注。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作一些带有断音的发声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

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巩固学生对2/

  4、3/

  4、4/4拍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通过欣赏《抗敌歌》和《卡农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感受二部轮唱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小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二.发声练习:

  3/4302010︱302010‖mimimimamama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1.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

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2.歌曲教学:

  齐读歌词。

  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

  “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再次欣赏歌曲。

  学唱歌曲。

难点处跟唱。

  巩固几遍。

  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歌谱教学:

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

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五.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二课时一.一.组织教学:

  二.发声练习:

  三.三.固歌曲《踏雪寻梅》学生唱歌曲。

  四.四.导入新课:

  1.1.断音记号:

学生理解加了断音记号后的音占原音时值的1/2。

  具体内容参考书本。

  2.2.按规定拍号创作节奏短句。

  3.3.歌曲《踏雪寻梅》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三课时一.一.组织教学:

  二.合唱练习,导入新课:

  1.1.江苏民歌《蝈蝈蝈》2.2.介绍黄自和《抗敌歌》的故事。

  学生看书,了解音乐家黄自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3.3.欣赏:

  《抗敌歌》

  《卡农歌》师问:

这两首歌曲分别用什么演唱方式演唱?

生答:

第一首《抗敌歌》采用混声合唱。

  第二首《卡农歌》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

  4.4.巩固歌曲《踏雪寻梅》学生唱歌,打击乐器伴奏。

  三.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备注踏雪寻梅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感知中华母语文化,能用自己认为恰当的声音大胆、自信表达歌曲的意境。

  2.能在实践中感受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3.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分享与他人探究、合作的愉悦。

  教学设计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传统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堪称经

  典。

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分为设问导入、探究、实践、拓展等几个部分。

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的视听结合学习歌词,让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境,用“读”的方式初步表现歌词的情感,体味歌词的意境美,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打下基础。

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大胆的将歌曲活泼的小快板风格表现为优雅的骑驴赏花的行板,在歌曲表现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歌词时的情感积累,教师通过引导、示范、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恰当地表现歌曲,整个过程是整体感知,分散解决,完整表现。

最后通过对歌曲尾声的处理和简短的文化故事的拓展,为这节课作了一丝点缀,在轻松氛围中结束教学。

  教学重点:

歌曲高雅意境的感受以及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来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

后半拍及大跳音程演唱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㈠设问导入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而且富有情趣和诗意的歌曲,不知道同学们熟悉它吗?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在欣赏前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这首歌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2.歌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场景?

㈡初步感受

  1.聆听歌曲

  2.学生即兴回答问题。

  3.教师即兴点评。

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首歌的歌名叫《踏雪寻梅》,那么这首歌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境呢?

  二、探究赏析作品标题踏:

游赏,用脚轻踩,指代作者轻松惬意的心情。

  雪:

象征着纯洁美好。

指代高洁寻:

初意寻找,也指代寻访。

意喻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向往。

  梅:

腊梅迎着寒风怒放,这种顶风傲雪的精神,让无数的文人墨客感慨不已。

常用来表达一种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风格。

  歌词分析

  1.出示歌词,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

如果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那么你们在诗的描绘中看到了那些景致呢?

让我们边来诵读诗边来寻找答案。

  2.词作者介绍:

  《踏雪寻梅》词作者刘雪庵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代表作品《踏雪寻梅》

  《红豆词》

  《长城谣》等等。

  3.屏幕中出现诗中的生词解释

  A、“霁”——雪后放晴。

  B、“灞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C、骑驴——表现文人雅士的儒雅、怡然自得

  D、响叮当——驴铃的响声衬托更加幽静的氛围,铃儿的响声离我们越来越近,离作者向往的梅林越来越近,心境更舒畅)

  E、好花采得瓶供养——找寻到知己,发自内心的感叹,抒发作者对梅花的由衷热爱

  F、伴我书声琴韵——采枝腊梅,伴我读书弹琴,共度这幸福美好时光,作者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培养像梅花一样不屈的品格。

  朗读歌词师:

下雪的冬天是美丽的,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幽香阵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冬天,描绘不畏严寒的腊梅。

瞧,那骑驴的雅士在为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好像在呼唤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根据作者所描述的意境来读一读这首《踏雪寻梅》。

  1.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介绍曲作者黄自,出示课件。

  黄自: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其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

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

  《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三、实践

  1.教师范唱歌曲《踏雪寻梅》

  2.出示歌谱学生随乐用lv哼唱旋律。

  3.学生随琴视唱曲谱。

教师及时鼓励、纠正、评价

  4.学生找出难点,教师引领,突破难点。

  5.视谱唱词。

  6.表现歌曲①、请同学们思考,你觉得,哪一句应该唱的强一些,为什么?

  0135︱ì

7.6︱365︱好花采得瓶供养师:

  “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一句,发自内心地感叹。

抒发作者对梅花由衷的热爱。

哪一个字唱得更强些呢?

——“花”,②、师:

曲中四次“响叮当”上方加了断音记号,表现驴儿清脆活泼的铃声。

要唱得短促、跳跃。

如果要表现驴儿从远处慢慢走近的铃声,怎么演唱?

③、师:

之前我们就讲过,在歌曲的演唱中,曲谱上的记号非常重要,它能够告诉演唱者,如何唱好歌词。

我们再来看一看,还有哪些记号?

④、师:

歌曲开始部分以叙述性的口吻来演唱,表现轻松、悠闲骑驴赏花的情趣。

用中弱的力度演唱。

让我们一起唱唱看看。

教师点评,示范。

  四、拓展:

  1.播放导入时的《踏雪寻梅》课件师: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课刚开始时听到的那个版本,比较我们自己演唱的这个版本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2.教师即兴点评。

  3.根据作品的意境再次演唱歌曲

  4.师:

尾声老师做了一点点修改,同学们听一听,谈谈感受生:

表现赏花人骑驴渐行渐远,同时也引发人无限遐想。

  五、小结:

师:

今天的我们一起学唱了《踏雪寻梅》这首歌,其实关于“踏雪寻梅”这个词,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传说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孟浩然经常骑着驴子在江边走来走去。

他时而抬头远眺群山,时而低头俯视江面。

来往的人们好奇地向:

  “浩然公,天气如此寒冷,您一个人在这里走来走去,干嘛呢?

”孟浩然乐呵呵答道:

  “我在这里寻梅”。

因此有人送了孟浩然这样一首打油诗:

  “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

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

”实际上孟浩然是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寻找写诗的灵感。

所以后来唐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诗句在霸桥风雪中的驴背上。

”仿佛告诉人们下雪天骑着驴子在灞桥上走过就能写出好诗来。

所以古代好多文人雅士都喜欢骑驴。

李白、杜甫也不例外。

改天我们也骑上一回,体验一下孟浩然般踏雪寻梅的乐趣。

  《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

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追寻。

  “踏”和“寻”也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作品的内涵,用你们更美好的声音来诠释作品!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