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277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docx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三门海景区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

 

鸳鸯洞钟乳石洞穴开发利用方案

 

广西区河池地质环境监测站

二00八年五月

 

一、 鸳鸯洞景区自然地理状况…………………………………………2

二、 地质环境件……………………………………………………………5

三、钟乳石洞穴发育特征及成因………………………………………8

四、 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评价………………………………………14

五、 开发设想………………………………………………………………17

六、 保护措施………………………………………………………………19

 

一、 鸳鸯洞景区自然地理状况

(一)景区地理位置

凤山县位于河池市西北部,东邻东兰,北界天峨,西接凌云、乐业,南连巴马;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侧的丘陵山区,在北回归线以北。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5′56″至107°16′57″,北纬24°15′16″至24°49′34″之间。

广西凤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凤山县中部—东南部,处于坡月地下河流域范围内。

南东侧边界基本上以凤山—巴马、凤山—东兰县界划分。

北东侧为乔音地下河流域北东侧界线,自凤山—东兰公路起,沿布老山、更社山至久加北西侧界线自久加起沿金牙—凤山公路、凤山—巴马尚道经松仁边缘坡立谷西侧、凤山县城、上京里、太平,然后大致沿平乐—社坡—谋爱—大洞—深洞西侧—相圩东侧—那雄—江洲南侧一线划界。

包括凤山县的袍里乡全部、凤城镇东半部、长洲乡南西端和乔音乡南端的小部分、平乐乡南部大部分和江洲乡北半部。

地理座标为106°52′11″—107°11′53″E、24°16′46″—24°40′05″N。

东西横跨31km,南北纵贯32km,总面积为415km2。

鸳鸯洞景区(下称鸳鸯洞)位于县城东部2.4km处的凤凰村山腰,凤山—东兰公路下,从凤—东公路及鸳鸯泉谷地都修有部分小路通向鸳鸯洞洞口。

洞口地理坐标为24°34′56.7″N、107°03′49.4″E,海拔600m。

(二)气候

景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溪流密布。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丰富,春秋凉爽,日温差小,年均温度在19℃一21℃,是最佳的长寿地带性环境。

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6.2℃和10.4℃,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1月份;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6.4℃、25.0℃、22.9℃和12.6℃,年平均霜日数为4天。

年平均雨量为1550.7mm,降水多集中在5、6、7、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占年雨日的44.5%;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份。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春、秋季多为少雨晴朗天气。

雷暴日数60天;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mm的日数为165天,大于等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6天。

平均年蒸发量为1232.6mm。

鸳鸯洞外年平均日照总时为1372.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2%。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使景区的气候特点明显:

(1)降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旱、涝时有发生。

(2)云雾多,湿度大。

县境内山高谷深,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相对湿度以6—11月最大,为80—86%,12—3月最低,为74—78%。

降水量多,空气潮湿,山间多云雾缭绕。

(3)山地小气候明显。

县境内山峦叠起,地形起伏度大,高大的山体使入侵的冷空气受到削弱;加上海拔较高,气温年较差小,形成了冬暖夏凉,春暖较早,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少,春光明媚,秋高气爽的气候特点。

(三)水文

凤山县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11.81亿m3。

所有地表河皆发源于本县境内,全部汇入红水河,属珠江水系。

全境大小河流共129条,集水面积20km2以上的有16条,季节性河流13条,主要河流为盘阳河、乔音河、坡心河、九曲河、砦牙河等。

鸳鸯洞区域为主要河流为九曲河,九曲河发源于县城东部约1.5km处凤凰山麓的鸳鸯泉,鸳鸯泉水常年不断,外流汇合成一小溪,自东向西穿过县城,汇入乔音河。

乔音河水系与坡心地下河水系在坡心—良湾一带汇聚,最后从巴马县的坡月流出,构成世界长寿之源——盘阳河的源头,最后汇入红水河。

(四)植被

景区内自然植被由灌丛疏林、草本植物和石山藤灌地植被组成。

人工植被由人工林、农作物、园艺作物植被组成。

常见的野生树种(含逸为野生的树种)有32种、134个种,其中分布广、资源量大的有杉科、壳斗科、大戟科、桑科、豆科和桦木科。

(五)景区地形地貌

景区以盐溶地貌为主,发育有岩溶泉、溶洞等,且规模宏大;景区内正负地形主要为峰丛谷地,山高谷深,是凤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

(六)景区地质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其中泥盆系至二叠系下统为碳酸盐岩,厚度1007—3156m,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峰丛、谷地、溶洞等地质地貌景观,构成景区的主体和核心。

区内构造位于华南地槽系西部的右江地槽内,构造活动比较强烈。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以后,自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本区以小规模的升降运动为主,构造运动不显著。

印支运动使区内中泥盆世至中三叠世的地层(D2—T2)普遍发生褶皱和断裂,地质构造框架基本形成。

(七)土壤

为石灰岩土类,分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2个亚类,分别分布在石灰岩山地的坡麓、峰顶和山坡的石缝之中。

其余土类按分布面积大小依次为:

黄壤土类、水稻土类、红壤土类、冲积土土类。

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沙壤土次之,土壤较肥沃。

二、 地质环境条件

(一)地层背景

凤山国家地质公园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其中泥盆系至二叠系下统为碳酸盐岩,厚度1007—3156m,出露在凤山县的东北部的林峒—砦牙、西南部的更沙—中亭—江洲、东南部的坡心—月里等地,岩溶作用强烈,发育有峰丛、洼地、谷地、地下河、溶洞、天坑等地质地貌景观,构成凤山洞穴地质公园的主体和核心。

而二叠系上统和三叠系以碎屑岩(非可溶岩)为主,出露在碳酸盐岩的外围区域。

此外,在凤山县的西南部江洲—逻楼一带还有少量的中生代侵入岩脉出露;在河床、阶地、冲沟、洼地和谷地的底部有少量第四系覆盖。

景区主要出露地层是石炭系和二叠系下统碳酸盐岩层。

1、石炭系(C)

(1)下石炭统(C1)

岩关阶(C1y)

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夹泥灰岩,底部为灰黑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为透镜状页岩薄层(一般厚0.5m)。

厚度142—294m。

大塘阶(C1d)

灰、浅灰色中—厚状含生物屑灰岩,下部夹少许深灰色泥质灰岩,上部夹少量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厚度338—526m。

(2)中石炭统(C2)

下部为灰白、浅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层—块状灰岩。

厚度303—508m。

(3)上石炭统(C3)

为灰—灰白色、少许深灰色中层—块状含生物屑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以粗晶为主,上部以微粒—细晶为主。

厚度218—520m。

2、二叠系(P)

(1)下二叠统(P1)

分为栖霞阶及茅口阶,二者出露位置基本相同;部分地段下二叠统末分(P1)。

栖霞阶(P1q)

底部为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下部为灰—灰黑色薄层—中层状含泥质灰岩,泥质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局部为灰黑色燧石灰岩夹硅质岩;上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

厚度158—282m。

茅口阶(P1m)

浅灰、灰白色中层—厚层状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下部和上部夹少许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上部间夹薄层状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底部常有一层厚约10m的白云岩与栖霞阶为界。

厚度300—642m。

(二)岩性

景区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

(三)地质构造

景区内地质构造主要有:

1、凤山向斜

位于凤山县城东南,长约30km,轴向呈弧形,从南北转向南东。

向斜核部为下二叠统茅口阶碳酸盐岩;两翼为石炭系碳酸盐岩,岩层倾角20—50°。

2、凤山台地边缘断裂

沿凤山台地边缘呈弧形分布,长约57km,北段总体处向近东西,西段近南北走向。

断面弧状,倾向台外,倾角20—70°不等。

上盘主要为中三叠统板纳组碎屑岩,下盘为二叠系灰岩、礁灰岩。

下盘相对上升,表现为正断层。

断层上盘岩石角砾化、硅化蚀变明显,层间劈理,次一级断层、局部牵引褶皱等发育;断层下盘岩石(灰岩为主)地层不同程度地发生方解石化、弱硅化、重结晶。

(四)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1、含水层组

依据地层岩性、岩溶发育强弱和地下水的富集状况,景区及其外围所在的坡月地下河流域大致可划分为三类含水层组

(1)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主要分布在更新—坡心弧形构造坡心地下河流域、凤山—坡心—坡月以东的区域,包括中泥盆统至下二叠统的全部地层,为连续沉积,总厚度1007—3156m,分布面积740km2。

岩性为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

岩溶发育强烈,构成强富水岩溶含水层,地下河枯流量大于1000l/s。

地貌上构成峰丛洼地、谷地岩溶地貌区,发育有规模巨大的洞穴、地下河,以及洼地、谷地、竖井、落水洞、天窗、天坑、天生桥等岩溶个体形态,构成凤山岩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的主体。

(2)碳酸盐岩、碎屑岩间夹层裂隙溶洞水

坡心地下河流域,上二叠统合山组(P2h)和下三叠统逻楼组(T1l)的部分层位岩性为深灰—灰黑色薄层—中厚层状灰岩、燧石灰岩夹页岩及硅质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深灰色条带状或扁豆状灰岩夹中薄层泥质灰岩等。

面积约30km2,岩溶发育程度中等,溶洞、暗河不发育,以岩溶裂隙水为主,构成中等富水的碳酸盐岩、碎屑岩间夹层裂隙溶洞水含水层。

(3)碎屑岩构造裂隙水

景区及其外围所在的岩溶水流域,包括凤山县西北、西南部的那孟—金牙—中亭—平乐—凤山—久加—乔音,江洲西南侧弄设—那社(属巴马县),以及袍里—坡月一带,有大面积的上二叠统和中、下三叠统非可溶岩出露,面积约710km2。

以构造裂隙水为主,地下水量贫乏,构成弱富水裂隙含水层。

另一方面,来源于这一区域的地表水(外源水),流量较大,矿化度低,具有较高的非饱和度,对碳酸盐岩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有利于巨大的洞穴、地下河的形成。

(五)地质灾害隐患

公路经过洞穴上方,洞内钟乳石有崩落的隐患。

三、钟乳石洞穴发育特征及成因

景区发育于下二叠统茅口阶灰岩中。

1、形成条件

(1)地层岩性条件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构成地质公园岩溶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的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地层,厚度达1077—3156m,年代十分古老而坚硬。

而在国外的一些岩溶区中,分布最广的往往是“年轻的”碳酸盐岩,成岩程度较差,孔隙度较高。

如地中海沿岸、伦敦盆地及中欧、东欧是以中生界碳酸盐岩为主;而东南亚(越南除外)、澳大利亚中部的纳拉伯平原、巴黎盆地、美国东部各州及加勒比海岩溶区,则多以第三系碳酸盐岩为主。

而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古老碳酸盐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地表地貌和地下洞穴的形成都极为有利。

正因为岩石的巨大支撑能力,才能形成并长期保持洞穴的极为巨大的规模,使其历经百万年的溶蚀侵蚀仍完好保存;为巨大的洞穴厅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骨架;同时也为天坑四壁高达数百米的绝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壳的新构造隆升,导致地表下切和地表排泄基准面的下降,地下河为适应排泄基准面下降而下切,形成厚度较大的包气带,导致干洞穴和天生桥的形成。

地壳抬升速率与地下河在某一空间位置的强烈溶蚀与侵蚀作用速率大致均衡时,在有利部位可以形成极大规模的洞穴廊道。

溶蚀、侵蚀作用力强大的地下河系统的存在是塌陷型天坑发育的动力条件。

地下河形成较大的洞穴厅堂,洞厅的崩塌导致大型天窗和塌陷型天坑的形成。

因此,天窗、天坑的发育,必须存在着物质、能量输入与输出功能强大的水动力系统。

(3)自然地理条件

本区处于亚热带季风区。

年平均气温为19.2℃,年平均降水量1400mm左右,且雨季和高温期相一致,有利于溶蚀作用的加速进行。

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地中海一带岩溶也十分发育,斯洛文尼亚的狄纳尔岩溶区被冠以“经典岩溶区”。

但那里属地中海型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干燥、冬季潮湿,即水、热不同步。

虽然夏季融雪水有利于地下巨大洞穴(特别是竖向洞穴)的发育,但物理风化作用使地表岩溶形态不能充分发育。

而本区丰沛的降水既使地表水系发育,河流纵横,增大地表溶蚀与侵蚀能力,又能在地下同时进行强烈的化学溶蚀,使得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的地下河配套发育。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繁茂的植物又使生物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

从气候变迁史看,自第三纪末以来,经历了暖、温、冷、干、湿的变化,但基本上是一个由热带向亚热带、由干旱到温湿、干湿冷暖交替的变化过程。

总体上一直属于较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岩溶地貌长时期的、充分的发育。

(4)地貌格局

景区虽以碳酸盐岩为主,但大面积的非碳酸盐岩与碳酸盐岩相间分布,这样就为岩溶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大量的外源水,并且是造成岩溶洞穴发育受限制的地质地貌条件,从而增加洞穴的数量和洞穴的规模。

2、景区内洞穴形成过程

洞穴(包括大洞穴厅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1)早期潜流带洞穴形成阶段

在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处于全充水承压条件下形成早期的潜水带洞穴通道。

此时的通道可能是若干个潜流环(loop),规模不很大,年代甚早,其主导作用是溶蚀作用。

(2)地下河洞穴发育和崩塌发生阶段

它是一个延续时间很长的阶段,是鸳鸯洞洞体形成的主要时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在早更新世晚期,即在距今至少100万年以前开始。

随着贵州高原的大面积抬升,鸳鸯洞逐渐上升至地下水位附近,来自西南和西北补给区的大量水流,改造着原先的潜流带通道,并不断扩大、塑造出新的规模宏大的地下河洞穴通道。

溶蚀作用和受重力作用控制的水流的侵蚀作用共同奠定了今日鸳鸯洞的总体格架。

当鸳鸯洞随地壳上升离开地下水位时,因充满洞体的巨量水流的排出而发生大规模的洞顶崩塌。

崩塌与溶蚀、侵蚀作用一起,构成洞穴发育的三大作用。

地下河带走了大量的崩塌物质,从而不断扩大洞穴空间。

(3)洞穴形成,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阶段

而对于已脱离现代地下水位的鸳鸯洞来说,大气降水沿洞顶上方的碳酸盐岩裂隙下渗,洞穴的滴水、洞壁的流水和渗水等开始活动,干洞穴之上有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大量的含有过饱和碳酸钙的溶液进入干洞穴空间,为了与洞穴CO2浓度取得平衡而释放出水溶液中的CO2,于是造成大量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沉积。

在以沉积作用为主的这一阶段,仍不时有崩塌发生,但规模大大小于前一时期。

3、景区洞穴介绍

(1)洞穴

鸳鸯洞的为单洞口洞穴,洞口朝NNE向。

平面上洞厅呈不规则的L形。

厅堂长度260m,宽度45m(洞口)至130m不等,平均宽度107m,平面投影面积25200m2;洞穴高度7—55.8m不等,北低南高,北部高度7m(洞口)—20m,南部高度6—55.8m(大多数大于30m)。

洞穴空腔容积94.9×104m3,碎石堆体积12.2×104m3,总容积107.1×104m3,单位长度洞穴容积为411.92×104m3/km,确系一个巨大的洞穴厅堂。

(2)洞穴堆积物

鸳鸯洞高大石笋

与庞大的空间相比,鸳鸯洞内堆积物体量也毫不逊色,以宏大的滴石类次生化学沉积物和巨大的崩塌岩块为特色。

钟乳石类

本洞钟乳石类主要为重力水沉积物,有滴水沉积的站立式滴石类——石柱、石笋,悬挂式滴石类——石钟乳,片状流水沉积的壁流石类(石瀑布、石幕、石帘等),底流石类的石梯田、流石坝等和天流石类的石旗、石盾,水池沉积类的穴珠、晶花,飞溅水沉积有棕榈叶片、石蘑菇、石葡萄、石珊瑚,以及以上几类沉积作用的复合沉积——协同沉积类的棕榈石笋、蘑菇石笋等沉积形态。

其中不乏不同期次叠加的叠置沉积。

在上述各类次生化学沉积物中,滴石类、壁流石类和协同沉积类数量最多、体量最大,构成鸳鸯洞主要的旅游景观。

尤其是石笋(包括协同沉积类的棕榈状或蘑菇状石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形态多样。

由于滴水或溅水条件差异或发生变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石笋,有羞涩的少女、慈祥的寿星、嬉戏的顽童、倚偎的情侣、坐莲的观音、观鱼的仙姑、把门的将军、观海的悟空、西天取经的四师徒、舐犊情深的母与子、淘气的猴子、宿林的孔雀、南飞的大雁、展翅的凤凰、戏水的鸳鸯、啄食的老鹰、对盼的双狮、腾空的雄狮、对峙的狮虎、攀崖的猿猴、争雄的群狼、仰望的硕鼠、戏水的游龙、高耸的尖塔、硕长的蜡烛、葱郁的林木、雨后的春笋,壮硕的磨菇、玉立的灵芝、擎天的石林,……,似人状物,如禽若兽,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数量众多。

大大小小的石笋遍布洞内,数不胜数,至少有千余根。

体量巨大。

洞中的石笋,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底南部的高大石笋,由于滴水、流水及溅水沉积作用的协同或叠置,多数石笋直径变化于0.5—6m之间,个别达10m,高度大多为5—15m,最高的两根石笋高度达29.0m和36.4m,高度大于10m者有32根(不完全统计),十分雄伟壮观。

总的来说,小型石笋形态多样,景观极为丰富,高大石笋则以壮观为特色。

尤其是高大石笋表面常因溅水沉积形成棕榈片状松果状或蘑菇状,它们盘旋“笋”干而上,造型独特,其“争夺”水滴的协同机制令人叹为观止。

鸳鸯洞小石笋

崩塌块石

鸳鸯洞内发生过若干期次的洞顶崩塌,在洞底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崩堆积。

尤其是南半部洞底堆积的岩块、碎石体量规模庞大,形成高达20—30m的小“山”,最大石块长13m、宽10m、高5m,令人惊诧。

洞顶基岩的多期次崩塌作用,造就了鸳鸯洞巨大的容积空间,总容积达107×104m3,其中残存的碎石岩块仍有12.2×104m3之巨。

不少石笋就是在塌石块上生长起来的。

原始洞底当在此巨厚的崩塌物之下。

四、 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评价

(一)景区洞穴与国内外对比

1、世界级体量的钟乳石

洞中的石笋,最引人注目的是洞底南部的高大石笋,由于滴水、流水及溅水沉积作用的协同或叠置,多数石笋直径变化于0.5—6m之间,个别达10m,高度大多为5—15m,最高的两根石笋高度达29.0m和36.4m,高度大于10m者有32根(不完全统计),十分雄伟壮观。

世界级体量的石笋对比表

洞穴

所在国家

石笋高度

(m)

石笋直径

(m)

石笋

周长

备注

CuevaSanMartinInfierno

古巴

67.2

目前世界最高石笋,顶部已接近洞顶

GrottaIspinigoli

意大利

38

欧洲最高石笋

KrasnohorskaJaskyna

斯洛文尼亚

32

15

据称为全球最大石笋,已列入吉尼斯纪录

AvenArmand

法国

30

据称为世界最高石笋

GrutadoJanelao

巴西

28

据称为世界最高石笋

Cudjo’sCaverns

美国

19

10

CathedralCaverns

美国

18

61

CathedralCaverns

澳大利亚

15

32

WyandotleCaves

美国

10

20

2、洞穴面积

鸳鸯洞面积高达2.52万m2,已进入世界大型洞穴行列

世界主要大型洞穴厅堂一览表

洞厅名

所在国

面积(m2)

Sarawak(沙捞越)

马来西亚

162,000

格必河大厅

中国贵州格必河

120,000

犀牛大厅

中国贵州安龙

77,000

TorcadelCarlista

西班牙

76,600

红玫瑰大厅

中国广西乐业

70,000

MajlisalJinn

阿曼

58,000

尾部大厅

中国贵州织金县

46,200

SalledrlaVerna

法国

45,270

穿龙岩

中国广西凤山

41,500

GrutedeVillaGarcia

墨西哥

40,820

GrutedePalmito

墨西哥

39,730

马王洞南天门大厅

中国广西凤山

38,400

Kocain

土耳其

37,200

干团洞Ⅰ号厅

中国广西凤山

37,000

CarlsbadCavernBigRoom

美国

33,210

SotanodelasColondrinas

墨西哥

33,110

Chiquibul

伯利兹

32,090

干团洞Ⅱ号大厅

中国广西凤山

31,200

鸳鸯洞

中国广西凤山

25,200

(二)科学价值评价

凤山岩溶洞穴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的洞穴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在24°纬度上出现这种情况本身就给岩溶学、洞穴学提出了重要的课题:

巨大洞道形成机理、条件和演化规律。

因为类似的大洞道现今出现在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前述的马来西亚的鹿洞和沙捞越大厅出现于北纬5°,年降雨2000—7000mm,那里溶蚀作用非常强烈,而世界上另一个有着多个天坑和巨大地下河洞穴的地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位于南纬5°,年降雨量从海岸的6000mm到山地的12000mm,岩溶剥蚀速率达到世界纪录,为400m3/km2年。

这二个地方都为热带雨林所覆盖。

凤山岩溶地质公园位于北纬24°30′左右,现今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50mm左右,但洞穴规模都与上述二地区相伯仲,因此对凤山大洞穴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洞穴发育方面的科学意义,还有着环境变化和全球洞穴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凤山洞穴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揭露该地区的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证据。

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已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今天,为了预测今后环境变化的趋势,对于环境变化过程的了解显得越来越迫切。

凤山的众多洞穴都经历了第四纪时期的地球环境振荡,地表气侯波动慢速(渐进)或快速(突发)地向洞穴环境系统输入物质流和能量流,这些信息被保存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石笋是保存这些信息的最好载体。

利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可以从洞穴的石笋中提取古环境变化信息。

一是历史上重大变化,如形成洞穴时的气象和水文状况,二是几十万年或更长时段内的环境变化。

凤山洞穴中数以万计的石笋是极好的研究对象。

洞穴成层性揭示出新构造活动的防段性

不少洞穴中出现成层性发育现象,反映出了本区新构造活动的间歇性抬升的特点。

通过对洞穴分布、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取石笋样作相关元素比值分析,碳、氧同位素及测年(铀系、ESR、古地磁等)工作,可以恢复和追溯本区岩溶发育演化史,对大型洞穴的形成机制、云贵高原斜坡边缘地区新构造运动有更深化的认识,科学意义重大。

(三)旅游价值评价

1、典型性和稀有性

在地质遗迹的自然属性中,典型性和稀有性是最为重要的属性,规模巨大的洞穴为巨大体量的石笋和石柱的形成提供于有利条件。

鸳鸯洞内有数以千计的石笋,二根石笋的高度达到36.4m和29.0m,是世界最高石笋之一,为世界级景观。

2、自然性

洞内世界罕见的高大石笋和群体出现的高大石笋群群都是较完好的保持自然状态,基本未受到人工干扰破坏的地质遗迹。

3、优美性

景区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纯自然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由大自然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琳琅满目、形态万千的洞穴化学沉积物将洞穴巨大的空间装饰得美不胜收,在已开放的鸳鸯洞中数以千计形态各异的大小石笋让人惊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更不用说在数以千计的洞穴中有着底流石、石旗、石棱、水下结晶等种种高品位的沉积形态,众多的稀世珍品还有待进一步去发现。

4、面积适宜性

景区是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质遗迹和旅游资源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鸳鸯洞和毗邻的鸳鸯泉构成了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

五、 开发设想

(一)景区开发现状

1.经济现状

1998年以后,景区由当地村民组建公司进行保护和开发,目前尚处于初级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不足3万人次。

2.旅游服务现状

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主要依托县城,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人,厕所1处,医务室1处,小卖部1处人。

3.基础设施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