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1433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docx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作者:

俞岩斌

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

主考学校:

__西北师大学_____

号:

3

指导教师职称:

朱雅雯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4年11月3日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论文标题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文标题Influenceoffamilyeducationonchildrenpersonalityformation

 

论文作者(俞岩斌)

论文作者(YuYanBin)

 

容摘要………………………………………………(Ⅰ)

正文目录………………………………………………(Ⅰ)

参考文献………………………………………(XII-XIII)

注释…………………………………………………()

附录…………………………………………………()

后记(致)………………………………………()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天祝县石门学区俞岩斌

【摘要】家庭是孩子性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

本文深入分析了几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说明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性格

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性格的发展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儿童期作为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孩子的性格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所谓“从小看八十”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大,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这一时期讨论。

即弗洛伊德提出的从口唇期到潜伏期。

这段时期孩子的个性特点是:

一、喜爱与学习有关的游戏。

儿童时期是长身体时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是他们总的特点。

但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学前期爱玩好动的特点。

二、心理活动缺乏目的性。

孩子由于缺乏明确的活动目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从兴趣出发,易受客观因素的干扰。

三、对一切新异事物都感兴趣,爱问为什么。

孩子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

他们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都会提出问题。

四、意识的倾向性还不明显。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纪小,知识经验、智力发展的局限,心理活动一般还没有明显地倾向于某一方面,即使一时对某种事物有兴趣,也还很容易动摇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较单纯,独立性较差,对师长的话(特别是老师的话)百依百顺,较易于模仿成人的行为,许多行为只是习惯所影响,并没有成熟的动机。

性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的心理特征总和。

性格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还包括自我意识。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提高、干预家庭教育方式的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孩子所在年级和学校类型而不同,也与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育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但高中及中专文化的父母却比初中文化的父母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权威、挑剔挖苦、限制干涉等负面教育行为,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年级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同,说明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关,也进一步证实了家庭教育方式是双向的,受到父母和孩子的共同作用,家庭教育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来选择,而且也是可以调整和变化的;地区特点、民族的因素也影响到家庭的教育方式,说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要结合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民族中的有利因素和结合地区特点来提高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学校类型的家庭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别,因此在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整上要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斯基认为,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家庭教育方式。

通过这些指导,孩子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因此,要理解孩子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温暖和理解使孩子产生温暖、信任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则使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进步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起作用的,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孩子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

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说服、、鼓励、宽容、情感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开发,而惩罚、打骂、羞辱、拒绝、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问不管等方式造成社会退缩、急躁、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问题发生率高。

中国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与西方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

关于孩子气质和家庭教育方式与其陌生环境中语言表达水平显示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父亲的严格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语言表达有显著的相关。

谷传华、会昌等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

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家庭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而对孩子的适当要求可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孩子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

2、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品德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过程,而且也从中获得了行为方式的各种成分,孩子的社会化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受到关注。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

孩子的社会知识、道德规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的。

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社会化的影响,也即家长把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中国曾开展了3至9岁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等专门探讨了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

在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

采取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

除了具体评估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国研究者还涉及到它与社会化的各个具体方面的关系。

如家庭教育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而粗暴的不支持行为则会阻碍孩子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采取“温暖与理解”的教育方式会促进孩子自尊的发展,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相反,父母对孩子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等家庭教育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孩子自尊的发展,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自我效能感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孩子的归因方式与早期所受抚养方式有明显关联,具有悲观归因方式的孩子回忆出较少的家庭的温暖,较多的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亲的惩罚。

综上所述,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孩子通过接受家庭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3、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

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

家庭对孩子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长期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性格特征,从而为人格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人格基础。

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的教育方式越多,其孩子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采用高压策略多、表达负性情感、积极情感少,而使孩子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

理解、情感温暖能促使孩子性格的平衡发展,可减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情绪乐观而稳定,易与人打成一片,待人热诚,成熟,适应力良好,谨慎实际,但也易出现对生活自满自足,无所追求,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度干涉和保护,就将导致孩子对生活境遇持消极态度,不信任他人且无自知力,偏爱易使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过度保护可阻碍孩子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以致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在孩子性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孩子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孩子的性格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

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场所,因为在性格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早期孩子与家庭的互相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孩子以后性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父母本身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信仰、成功因素、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

每个孩子最初的性格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另外,孩子的性别、家庭规模大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

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

19世纪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适合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适合制定规则。

(一)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国学者金花认为评定家庭教育方式的维度有两个:

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四种类型:

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冷漠型。

1、权威型——控制+爱(接受),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

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或者形成独立、直爽、积极协作的性格。

个案描述:

媛媛,六岁,我校一年级学生。

聪明活泼可爱有同情心,小家伙学什么会什么,写字、画画、跳舞都很优秀,做起事情来有模有样。

媛媛从小由父母自己亲自教育,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平时对待孩子给予十分平等的地位,学什么兴趣班必须是孩子说“我要学”才进行培养,并且特别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给予帮助,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和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如家里买车选什么颜色啊,给爷爷买什么生日礼物啊等等。

2、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控制有余,爱心不足。

这属于高控制教育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

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

这种方式下教育的孩子往往会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变得怯懦又不诚实,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

个案描述:

王硕,八岁,我校三年级学生,父母的经济水平较好,是个体户,因为是自己勤劳致富,本身比较优秀,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平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兴趣班一大堆,对孩子总是很苛刻,王硕与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十分向,让人感觉总是怯生生的,与人交谈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3、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爱,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

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娇宠,任其呼风唤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

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买菜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能省一分是一分,舍不得买质量好的菜。

但是,和孩子去买东西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一次就是几百块钱。

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个案描述:

皓,八岁,我校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是老来得子,又因为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长辈的宠爱与娇纵可想而知。

在家里砸掉东西奶奶还说好叫他继续砸。

在班上捣乱发脾气是正常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欺负别人,骂脏话更是不在话下,可一旁的妈妈却笑眯眯的看着,毫不制止…

4、冷漠型——不控制+不爱,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

个案描述:

王国强,我校一年级学生,孩子长得非常聪明可爱,父母经常外出工作管的很少,乖的时候不知道多招人疼爱,但是大多数时候非常让人头疼,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简直就是家庭物品粉碎机,家里电脑多次遭他“袭击”,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有天生的破坏性,被发现做错事时道歉态度之诚恳令人感动,可是再次犯错的速度更是惊人。

我国教育家程华山等研究了市区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201名4岁孩子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类,得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

与金花老师从“控制”和“爱”的维度上分的四种类型相似,溺爱型与娇宠型相似;忽视型与冷漠型相似;严厉型与专制型相似;关爱型同理智型结合与权威型相似。

根据以上教育家的结论分析,我认为权威型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最理想的。

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时,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

宽严并济、放管结合,把孩子看作一个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个体对待,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失去控制,而是适度对孩子提要求,提供必要的照顾与帮助,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例如,孩子刚从幼儿园回家后,爸妈先随孩子的喜好,允许先玩半小时左右,再去画画,听故事,而不是硬逼着先画画、听故事,再玩;至少孩子在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只要不是有危险的东西,父母可以不干涉,让其自由自在的玩。

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应该允许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逼,孩子不是逼出来的,应该和孩子和睦相处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看动画片。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养出来的孩子,能友好的与人相处,能体谅别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自信、自强,独立性强,宽容大方,懂事。

所以,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给孩子以好的影响,促进孩子性格健康发展。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

通过对以上四种教育方式优劣的比较,本文研究结果是型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因此应该树立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但是孩子的良好个性不是天生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需要父母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西方国家他们经过跟踪研究,提出了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的“八字”方针,即管束、期望、教导、关爱。

遵循八字方针的父母,最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最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呢?

(一)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古语有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孩子父母应立下一定的规矩去管理约束孩子,并对孩子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和不能这样做的原因,而作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做什么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也会跟着模仿,如果爸爸抽烟孩子也会跟着学,如果妈妈骂人孩子也会记得,但如果父母做出率直的榜样,孩子也会很诚实。

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给孩子的教育就失去力量。

(二)赏识孩子,适当期望

父母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管是进步还是失败,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赏识。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尝试。

这时候的父母不应该老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想帮孩子代劳,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感受生活,久而久之孩子便在生活中学会克服困难,体验创造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也会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应当引导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这样的目标不应该太高也不应该太低,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够得着,并且帮助孩子在树立长远目标的同时把目标具体化,把要求落实到每一天并要求孩子持之以恒的努力,以让孩子形成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三)感受关爱,适当挫折

关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而成长中孩子更是需要关爱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作为父母应当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从而让孩子学会热爱父母,热爱集体和自然。

另一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感受一些挫折,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忍受一下饥锇感、失败和批评等,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四)平等沟通,循循善诱

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细心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以理智的爱和适度的控制。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父母应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鼓励。

孩子虽小,但也和大人一样,自尊心很强,父母应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需求,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挖掘他们的潜能。

父母循循善诱是指对待一件事情应该讲明道理,采取协商的办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心悦诚服,给予孩子启发性的帮助。

综上所述,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吸取传统和现代意识中的科学合理的教育精华,有意识地接触新时代的教育理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融洽的家庭氛围,担负起培养和发展孩子良好性格的重任,在孩子性格发展尚不稳定的时期,施加适度的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忠心.家庭教育学[M].:

人民教育,1994.

2、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

华东师大,1987.

3、晓静:

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J](家庭教育2004.7.8)

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大学,2000.

5、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

6、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7、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